混合排气涡轮增压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416171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12 09: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混合排气涡轮增压器,其能够防止在搭载于内燃机时,旋转轴因该内燃机所产生的振动而向轴向大幅移动而使增压器内的旋转部分与静止部分接触从而导致增压器受损。约束机构(35)容纳于凹部(51)内,所述凹部(51)形成在位于与外壳相反一侧的壳体的正面侧,所述约束机构(35)具备:止推环(41),安装在位于与挠性联轴器相反一侧的发电机的旋转轴(19a)的轴端;及2个止推轴承(42),配置成与形成所述止推环(41)的凸缘部(44)的两端面对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混合排气涡轮增压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混合排气涡轮增压器,尤其是安装于船舶用内燃机和陆地发电机用内燃机等的混合排气涡轮增压器。
技术介绍
作为混合排气涡轮增压器,已知如下混合排气涡轮增压器,其具有:涡轮部,通过从内燃机导出的排出气体进行驱动;压缩机部,通过该涡轮部进行驱动而向所述内燃机压送外部气体;及外壳,支承这些涡轮部及压缩机部,在所述压缩机部的上游侧设置有与所述内燃机的吸气系统连接且经由所述压缩机部支承于所述外壳的消音器,在该消音器的中央部设置有在内部具有凹部的壳体,并且在所述凹部内容纳有发电机(例如专利文献I)。以往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第464834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课题上述专利文献I中所公开的混合排气涡轮增压器中采用(高速感应)发电机,该(高速感应)发电机具备:旋转轴,在其外周面粘贴有永久磁铁;及定子线圈,以包围永久磁铁的半径方向外侧的方式沿轴向及周向配置。并且,可认为旋转轴朝向轴向的移动受到在永久磁铁与定子线圈之间产生的吸引力的约束。因此,上述专利文献I中所公开的混合排气涡轮增压器的发电机中不需要对旋转轴朝向轴向的移动进行约束的约束机构。然而,将上述专利文献I中所公开的混合排气涡轮增压器搭载于内燃机时,若该内燃机所产生的振动较大,则发电机的旋转轴因其振动而向轴向大幅移动,负担施加于连结发电机的旋转轴、及涡轮部与压缩机部的旋转轴的挠性联轴器,其结果,有可能导致挠性联轴器及增压器内的部件受损。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在搭载于内燃机时,发电机的旋转轴因该内燃机所产生的振动而向轴向大幅移动而使增压器内的旋转部分与静止部分接触从而导致增压器受损的混合排气涡轮增压器。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采用了以下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第I方式所涉及的混合排气涡轮增压器具有:涡轮部,通过从内燃机导出的排出气体进行驱动;压缩机部,通过所述涡轮部进行驱动而向所述内燃机压送外部气体;发电机,具有旋转轴,该旋转轴经由挠性联轴器与所述涡轮部及所述压缩机部的旋转轴连结;及外壳,支承所述涡轮部及所述压缩机部,在所述压缩机部的上游侧设置有与所述内燃机的吸气系统连接且经由所述压缩机部支承于所述外壳的消音器,在该消音器的中央部设置有在内部具有凹部的壳体,并且在所述凹部内容纳有所述发电机,在所述混合排气涡轮增压器中,约束机构容纳于凹部内,所述凹部形成在位于与所述外壳相反一侧的所述壳体的正面侧,所述约束机构具备:止推环,安装在位于与所述挠性联轴器相反一侧的所述发电机的旋转轴的轴端 '及2个止推轴承,配置成与形成所述止推环的凸缘部的两端面对置。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的第I方式所涉及的混合排气涡轮增压器,容纳于壳体的凹部内的发电机的旋转轴的朝向轴向的移动受到约束机构的约束。由此,将该混合排气涡轮增压器搭载于内燃机时,能够防止发电机的旋转轴因该内燃机所产生的振动而向轴向大幅移动而使增压器内的旋转部分与静止部分接触从而导致增压器受损。并且,作为容纳于壳体的凹部内的发电机,能够采用除(高速感应)发电机外的发电机。上述第I方式所涉及的混合排气涡轮增压器中,更优选在所述发电机的旋转轴的外周面沿周向及轴向粘贴有多个永久磁铁,且在这些永久磁铁的半径方向外侧,以包围这些永久磁铁的方式沿周向及轴向配置有定子线圈。根据上述混合排气涡轮增压器,作为容纳于壳体的凹部内的发电机,采用具备如下的(高速感应)发电机:旋转轴,在其外周面粘贴有永久磁铁;及定子线圈,以包围永久磁铁的半径方向外侧的方式沿轴向及周向配置。由此,能够减少施加于止推环及止推轴承的止推力,能够采用能力较低且小型的止推环及止推轴承,能够实现壳体的小型化。在上述混合排气涡轮增压器中,更优选容纳所述约束机构的凹部的形成于所述壳体的正面侧的开口端被盖体堵塞,且在该盖体的内侧面设置有凹部,该凹部将供给至所述止推轴承后向所述盖体的内侧面飞溅的润滑油引导至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正面侧底部的润滑油排出路。根据上述混合排气涡轮增压器,对止推轴承进行了润滑的润滑油更顺畅地被排出。由此,能够增加向止推环及止推轴承供给的润滑油的油量,从而能够更积极地对止推环及止推轴承进行冷却。并且,仅卸下盖体就能够简单地接近止推环及止推轴承,能够提高维修性。本专利技术的第2方式所涉及的内燃机具备上述任一个混合排气涡轮增压器。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的第2方式所涉及的内燃机,具备即使在搭载于该内燃机时,也能够防止发电机的旋转轴因该内燃机所产生的振动而向轴向大幅移动而使增压器内的旋转部分与静止部分接触从而导致增压器受损的混合排气涡轮增压器,因此能够提高该内燃机的可靠性。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混合排气涡轮增压器,起到能够防止旋转轴因内燃机自身所产生的振动而向轴向大幅移动而使增压器内的旋转部分与静止部分接触从而导致增压器受损。【附图说明】图1是从消音器侧观察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排气涡轮增压器的局部切开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排气涡轮增压器的纵向剖视图。图3是放大表示图2的主要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考图1至图3对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混合排气涡轮增压器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或图2中的至少一图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排气涡轮增压器I具备如下来作为主要要件而构成:涡轮部3,通过从未图示的内燃机(例如柴油机和燃气涡轮发动机等)导出的排出气体(燃烧气体)2进行驱动;压缩机部5,通过该涡轮部3进行驱动并向所述内燃机压送外部气体4,外壳6,设置于这些涡轮部3与压缩机部5之间而对他们进行支承;及发电机19,具有旋转轴19a,该旋转轴19a经由挠性联轴器21连结于涡轮部3及压缩机部5的旋转轴7。一端向涡轮部3侧突出而另一端向压缩机部5侧突出的旋转轴7插穿外壳6。通过设置于外壳6的轴承8,该旋转轴7被支承为能够绕轴线旋转。并且,在外壳6设置有将润滑油从未图示的油罐(润滑油储存部)供给至轴承8的润滑油供给路9。另一方面,外壳6的下端部成为在旋转轴7的轴线方向上一点支承(有时在与旋转轴7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以两点以上进行支承)外壳6的脚部6a,该脚部6a固定在设置于底面的基台(未图示)。即,混合排气涡轮增压器I的重量经由该脚部6a传递至基台。另外,图中的符号P为防振动板。该防振动板P的一端部固定于涡轮部3的下端部,另一端部与外壳6的脚部6a同样地固定于基台。并且,该防振动板P并非如脚部6a般以支承混合排气涡轮增压器I的重量为主要目的,其主要目的在于防止混合排气涡轮增压器I相对于基台摆动(振动),同时阻挡外壳6的轴线方向的热膨胀,并防止热应力的产生。涡轮部3具有:排出气体通路10,连接于所述内燃机的排气系统并供给排出气体2的至少一部分;及涡轮11,接受供给至该排出气体通路10内的排出气体2的流动而被旋转驱动。涡轮11具备涡轮转子12及涡轮喷嘴13。涡轮转子12具备:圆盘状的涡轮盘12a,设置于旋转轴7的一端部;及具有翼型截面的多片涡轮叶片12b,安装于该涡轮盘12a的外周上。并且,涡轮喷嘴13将多片喷嘴导片13a配置成环状而构成,且配置于涡轮叶片12b的上游侧。排出气体通路10具有:供给路10a,与所述内燃机的排气系统连接而将排出气体2引导至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合排气涡轮增压器,其具有:涡轮部,通过从内燃机导出的排出气体进行驱动;压缩机部,通过所述涡轮部进行驱动而向所述内燃机压送外部气体;发电机,具有旋转轴,该旋转轴经由挠性联轴器与所述涡轮部及所述压缩机部的旋转轴连结;及外壳,支承所述涡轮部及所述压缩机部,在所述压缩机部的上游侧设置有与所述内燃机的吸气系统连接且经由所述压缩机部支承于所述外壳的消音器,在该消音器的中央部设置有在内部具有凹部的壳体,并且在所述凹部内容纳有所述发电机,所述混合排气涡轮增压器的特征在于,约束机构容纳于凹部内,所述凹部形成在位于与所述外壳相反一侧的所述壳体的正面侧,所述约束机构具备:止推环,安装在位于与所述挠性联轴器相反一侧的所述发电机的旋转轴的轴端;及2个止推轴承,配置成与形成所述止推环的凸缘部的两端面对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1.12 JP 2012-0042971.一种混合排气涡轮增压器,其具有: 涡轮部,通过从内燃机导出的排出气体进行驱动; 压缩机部,通过所述涡轮部进行驱动而向所述内燃机压送外部气体; 发电机,具有旋转轴,该旋转轴经由挠性联轴器与所述涡轮部及所述压缩机部的旋转轴连结 '及 外壳,支承所述涡轮部及所述压缩机部, 在所述压缩机部的上游侧设置有与所述内燃机的吸气系统连接且经由所述压缩机部支承于所述外壳的消音器,在该消音器的中央部设置有在内部具有凹部的壳体,并且在所述凹部内容纳有所述发电机,所述混合排气涡轮增压器的特征在于, 约束机构容纳于凹部内,所述凹部形成在位于与所述外壳相反一侧的所述壳体的正面侦牝所述约束机构具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野嘉久白石启一和田康弘田川正义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