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座传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69314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8 12: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落座传感器,在落座传感器配置于车辆用座垫的情况下,以最短路径对连接部与包括感压开关的检测部进行布线,能够防止乘坐者落座时成为薄膜容易破裂、断线的状态。导通部具备:插入到设置于凹槽并将垫部件贯通至背面侧的贯通孔中的插入部;以与落座侧的表面抵接的方式弯曲并沿与凹槽相交的方向配设的第一弯曲部;以及以与落座侧的表面抵接的方式弯曲并隔着凹槽配置在与第一弯曲部相反的方向上的第二弯曲部,外部输出部设置在插入部的前端部,检测部具有与第一弯曲部连接的第一检测部、和与第二弯曲部连接的第二检测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落座传感器
本技术涉及设置于车辆的座椅、用于检测乘坐者的落座载荷的落座传感器。
技术介绍
以往,为了使汽车所装备的安全带、安全气囊等各种安全装置的性能提高,有时通过检测乘坐者落座于座椅的状态来控制这些安全装置。但是,除了人落座于座椅以外有时也会将货物放置于座椅,因此区别人与货物并正确地判定对于为了使安全装置正常动作非常重要。作为适合于这样的检测乘坐者的落座状态的装置,考虑薄且具有挠性的薄膜开关,使用这样的薄膜开关的落座传感器在专利文献I中被公开。对于该落座传感器记载有:形成为直线状的第一薄膜;形成为与第一薄膜相同形状且与第一薄膜对置配置的第二薄膜;在第一薄膜与第二薄膜之间对置且分离配置、并且在承受载荷的情况下抵接而导通的两个感压开关(接近分离部以及被接近分离部);配置在第一薄膜与第二薄膜之间且与感压开关导通的导通部的导通电极;与第一薄膜以及第二薄膜的端部结合、经由导通电极而与感压开关导通的连接部。而且,记载有:将该落座传感器以朝向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以及车辆左右方向倾斜的方向的方式配置于座面,在乘坐者以正确的姿势落座的情况下,与乘坐者的臀部接触的部分(臀点)配置有两个感压开关。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直线状的落座传感器在座垫设置贯通孔,通过设置的贯通孔将尾部(插入部)和连接部(外部输出部)配置于座垫的垫部件的背面侧。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5791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37804号公报但是,在因座垫的外观而在两个感压开关之间或者在感压开关附近有沿车辆的横向延伸的线(凹槽)的情况下,需要沿着凹槽的形状配置落座传感器(参照图17)。另外,对于直线状的落座传感器,如专利文献I所示,经由座垫80的后端或横端而在垫部件4的背面侧配设插入部82和连接部84 (参照图17),或者如专利文献2所示,在座垫设置贯通孔,通过所设置的贯通孔将插入部和连接部(外部输出部)配置在座垫的垫部件的背面侧。因此设置感压开关的检测部与连接部的距离变长,落座传感器不能以最短路径对导通部85进行布线。而且,因为落座传感器沿着凹槽86配置,所以存在在凹槽86内容易向形成导通部85的薄膜集中应力,从而乘坐者落座时成为薄膜容易破裂、断线的状态的问题。在专利文献2中,如图18所示,在臀点开设贯通孔90并插入薄膜开关92的连接部94,但是在乘坐者落座时,如图19所示,在贯通孔90的周边由于乘坐者的臀部44的载荷而应力集中,贯通孔90的周边大幅向下方压缩变形而使支承检测部96的反作用力散失,因此存在配置于贯通孔90周边附近的检测部96的感压传感器不能正确地检测载荷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基于以往的问题点所做出的,提供如下的落座传感器,S卩、在落座传感器配置于车辆用座垫的情况下,连接部与包括感压开关的检测部以最短路径进行布线,防止在乘坐者落座时成为薄膜容易破裂、断线的状态,并且能够进行正确的载荷检测。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技术方案I的技术的结构上的特征在于,一种落座传感器,是具有挠性的薄片状的落座传感器,具备:多个检测部,它们在具有凹陷形成且布设有固定表皮部件的线缆的凹槽的车辆座椅用垫部件的落座侧的表面、与以覆盖该落座侧的表面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垫部件的所述表皮部件之间,与所述垫部件的落座侧的表面抵接而检测出作用于该垫部件的载荷信息;外部输出部,其将由所述检测部检测出的载荷信号输出;以及导通部,其将多个所述检测部之间以及所述检测部与所述外部输出部之间导通,其中,所述导通部具备:插入部,其插入到设置于所述凹槽并将所述垫部件贯通至背面侧的贯通孔中;第一弯曲部,其以与所述落座侧的表面抵接的方式弯曲并沿与所述凹槽相交的方向配设;以及第二弯曲部,其以与所述落座侧的表面抵接的方式弯曲并隔着所述凹槽配设于与所述第一弯曲部相反的方向,所述外部输出部设置在所述插入部的前端部,所述检测部具有:第一检测部,其与所述第一弯曲部连接;和第二检测部,其与所述第二弯曲部连接。技术方案2的技术的结构上的特征为,在技术方案I的基础上,所述导通部具有从所述插入部的所述第一检测部侧以直角突出并与所述第二弯曲部连续的基端导通部,若所述插入部被插入所述贯通孔,则所述基端导通部沿着所述凹槽被收容支承在所述凹槽内。技术方案3的技术的结构上的特征为,在技术方案I或2的基础上,所述插入部由仿照所述贯通孔的形状形成并插入到所述贯通孔的弹性部件保持。根据技术方案I的技术,两个检测部在车辆用垫部件上隔着凹槽配设在相互相反的方向上,设置在插入部的前端部的外部输出部插入到设置于凹槽的贯通孔并配置在垫部件的背面侧。检测载荷的检测部需要配置在负载乘坐者的载荷的臀点附近。另一方面,从乘坐舒适性等观点考虑,凹槽大多设置于臀点。若如以往那样将检测部配置于臀点,使导通部通过设于座垫后方的贯通孔或者经由座垫的后端而在垫部件的背面侧配设外部输出部,则导致检测部与外部输出部之间的导通部的长度变长。在本技术中,由于隔着位于臀点的凹槽来配置第一检测部和第二检测部,并且将在前端设置有外部输出部的插入部插入到设置于凹槽的贯通孔中且配置在垫部件的背面侧,因此能够使检测部与外部输出部之间的导通部成为最短的长度。由此,能够使产品整体小型化并实现提高成品率和降低成本。另外,乘坐者落座时,由于垫部件被乘坐者的臀部按压而压缩变形,相应地在插入部作用向下方的力,因此插入部能够向贯通孔的背面侧退避,从而不会因凹槽的变形导致导通部弯折。因此能够防止乘坐者落座时配置于凹槽的导通部的弯折所引起的断线。根据技术方案2的技术,导通部具有从插入部的第一检测部侧以直角突出并与第二弯曲部连续的基端导通部。由于基端导通部相对于插入部以直角突出设置,因此若将插入部插入到贯通孔,则极其紧凑地良好地收容在相对于贯通孔以直角延伸的凹槽内。由此与第一弯曲部连接的第一检测部以及与第二弯曲部连接的第二检测部不会从垫部件上的规定的检测位置偏离,从而能够以高精度检测载荷。根据技术方案3的技术,在设置于凹槽的贯通孔中插入有仿照贯通孔形状的弹性部件。因此在乘坐者落座的情况下,设置有贯通孔的凹槽部分不会因基于乘坐者载荷的应力集中而凹陷变形。由此即使是配设于凹槽附近的检测部也能够以高精度检测载荷,从而能够防止使落座的乘坐者产生因载荷散失引起的不适感。另外,因为即使垫部件被乘坐者的臀部按压而压缩变形,由于借助插入于贯通孔的弹性部件减少贯通孔周边的变形量,所以抑制凹槽以及贯通孔的变形所引起的导通部的弯折。因此能够防止乘坐者落座时配置于凹槽的导通部的弯折所引起的断线。【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将本技术的落座传感器配置于车辆用座垫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图2是在垫部件配置有落座传感器的俯视图。图3是落座传感器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配置于垫部件的情况下第一弯曲部以及第二弯曲部弯曲的状态下的落座传感器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落座传感器的插入部插入到设置于凹槽的贯通孔、检测部隔着凹槽配设的状态下落座传感器的剖视图。图6是将检测部的第一薄膜的局部放大表示的图。图7是将检测部的隔离部件的局部放大表示的图。图8是将检测部的第二薄膜的局部放大表示的图。图9是感压开关的剖视图。图10是将落座传感器的插入部插入到设置于凹槽的贯通孔、检测部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落座传感器,是具有挠性的薄片状的落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检测部,它们在具有凹陷形成且布设有固定表皮部件的线缆的凹槽的车辆座椅用垫部件的落座侧的表面、与以覆盖该落座侧的表面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垫部件的所述表皮部件之间,与所述垫部件的落座侧的表面抵接而检测出作用于该垫部件的载荷信息; 外部输出部,其将由所述检测部检测出的载荷信号输出;以及 导通部,其将多个所述检测部之间以及所述检测部与所述外部输出部之间导通, 其中, 所述导通部具备: 插入部,其插入到设置于所述凹槽并将所述垫部件贯通至背面侧的贯通孔中; 第一弯曲部,其以与所述落座侧的表面抵接的方式弯曲并沿与所述凹槽相交的方向配设;以及 第二弯曲部,其以与所述落座侧的表面抵接的方式弯曲并隔着所述凹槽配设于与所述第一弯曲部相反的方向, 所述外部输出部设置在所述插入部的前端部, 所述检测部具有: 第一检测部,其与所述第一弯曲部连接;和 第二检测部,其与所述第二弯曲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1.11.04 JP 2011-2425651.一种落座传感器,是具有挠性的薄片状的落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检测部,它们在具有凹陷形成且布设有固定表皮部件的线缆的凹槽的车辆座椅用垫部件的落座侧的表面、与以覆盖该落座侧的表面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垫部件的所述表皮部件之间,与所述垫部件的落座侧的表面抵接而检测出作用于该垫部件的载荷信息; 外部输出部,其将由所述检测部检测出的载荷信号输出;以及 导通部,其将多个所述检测部之间以及所述检测部与所述外部输出部之间导通, 其中, 所述导通部具备: 插入部,其插入到设置于所述凹槽并将所述垫部件贯通至背面侧的贯通孔中; 第一弯曲部,其以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鬼头孝辅宅间摄梁井庆一沟川佳泰近藤弘巳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