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端子组件及内端子预制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67575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8 11: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连接端子组件及内端子预制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连接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端子和外端子;所述内端子包括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围成一空腔;所述外端子包括套筒,所述套筒设置有筒腔;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外端子的筒腔内;所述内端子的连接部设置有一开口;所述开口于所述空腔连通;所述外端子的套筒上设置有向内延伸的压舌;所述压舌自所述开口伸入所述内端子的空腔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连接端子组件,节省材料。(*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端子组件及内端子预制件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端子组件,及内端子预制件。
技术介绍
连接端子是电气连接中的重要零部件。根据其应用领域不同,其结构也是各种各样。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为其中一种连接端子,其结构包括内端子10和外端子20。内端子包括一连接部15,连接部15围成一空腔151。连接部15包括底板19和相对设置于底板19上的一对侧壁板18。两个侧壁板18的顶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翼板31和第二翼板32。第一翼板31与第二翼板32之间具有间隙。两个侧壁板18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支撑板37和第二支撑板38。第一支撑板37与第一翼板31相邻。第二支撑板38与第二翼板32相邻。连接部15 —端设置有第一接触片11和第二接触片12。第一接触片11与第二接触片12相对设置,两者之间具有间隙。第一接触片11设置有第一凸点13,第一凸点13突出于第一接触片11。第二接触片12设置有第二凸点(图中未示出),第二凸点突出于第二接触片12。第一凸点13与第二凸点位置相对。外端子20包括套筒21。套筒21围成一筒腔26。套筒21端部连接有第一夹持板22和第二夹持板23。第一夹持板22与第二夹持板23相对设置。第一夹持板22端部设置有朝内弯曲的第一卡接板24。第二夹持板23端部设置有朝内弯曲的第二卡接板25。内端子10设置于外端子20内。内端子10的连接部15插置于套筒21的筒腔内。第一夹持板22和第二夹持板23分别夹持在第一接触片11和第二接触片12外侧。第一夹持板22通过第一^^接板24对 第一接触片11施力;第二夹持板23通过第二卡接板25对第二接触片12施力,使第一凸点13与第二凸点紧密接触。如图4所示为内端子弯折生产之前的状态示意图。在一料带上依次冲压形成多个内端子预制件33,多个内端子预制件33依靠料带基板35连接。内端子预制件33弯折成型后,从料带基板35上切除即可。内端子预制件33上具有第一翼板31和第二翼板32。每个内端子预制件33弯折后形成如图1、图2所示的内端子10。例如,内端子预制件33对折后,第一翼板31与第二翼板32相对设置,且两者之间相互靠近设置。形成内端子10后,第一翼板31与第二翼板32用于限制连接部15的两个侧壁板18过于向内弯折。当侧壁板18受到向内的挤压力时,第一翼板31与第二翼板32相接触时,可形成侧壁板18向内弯折的阻力,可防止侧壁板18过弯而无法使用。如需第一翼板31和第二翼板32发挥作用,两者之间的间隙的宽度不能太大,否则无法阻止侧壁板18向内弯曲。因此,第一翼板31和第二翼板32必须具有足够的宽度。如图4所示,受制于生产工艺及与外端子的组装方法、工具的限制,每个内端子预制件33的第一翼板31与相邻的另一内端子预制件33的第二翼板32之间的最短距离为D1。两个内端子预制件33的定位孔36之间的最短距离为D2。但受制于每个内端子预制件33的第一翼板31与另一内端子预制件33的第二翼板32之间的距离,无法再缩短两个内端子预制件33之间的距离。在多个内端子预制件33弯折成型后,料带基板35以及两个内端子预制件33之间的材料不再使用,只能丢弃。因此,两个内端子预制件33之间距离越大,料带基板35就越长,两个内端子预制件33之间的间隔就越大,材料浪费就越多。如何降低材料浪费,是本领域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可节省生产成本的连接端子组件。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连接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端子和外端子;所述内端子包括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围成一空腔;所述外端子包括套筒,所述套筒设置有筒腔;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外端子的筒腔内;所述内端子的连接部设置有一开口 ;所述开口于所述空腔连通;所述外端子的套筒上设置有向内延伸的压舌;所述压舌自所述开口伸入所述内端子的空腔内。优选地是,所述连接部包括一底板和两个侧壁板;两个侧壁板相对设置于所述底板上;在所述的连接部,所述开口为所述两个侧壁板上端之间的间隙;所述底板和所述两个侧壁板围成所述空腔。优选地是,所述两个侧壁板上端分别设置第一翼板与第二翼板;所述第一翼板与所述第二翼板分别自所述两个侧壁板上端起相向延伸;至少一个压舌延伸至所述第一翼板与所述第二翼板之间。优选地是,所述套筒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压舌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边缘处,并自所述第一通孔处起向所述开口内延伸。优选地是,所述套筒上设置有两个压舌;所述两个压舌在所述第一通孔边缘相对设置。优选地是,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凹孔;所述外端子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伸入所述凹孔内。优选地是,所述凹孔为贯穿所述底板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空腔连通;所述挡板自所述第三通孔伸入所述空腔内。优选地是,所述外端子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挡板数目为两个,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边缘处。优选地是,所述套筒上壁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套筒下壁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压舌数目为两个,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边缘处,并自所述开口伸入所述两个侧壁板之间;所述底板设置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第三通孔;所述套筒上设置有两个挡板;所述两个挡板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边缘处,并自所述第三通孔伸入所空腔内。优选地是,所述两个压舌与所述两个挡板以矩形形状分布。优选地是,所述连接部一端连接有第一接触片与第二接触片,所述第一接触片与所述第二接触片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接触片与所述第二接触片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套筒设置有第一夹持板与第二夹持板;所述第一夹持板与所述第二夹持板相对设置,分别夹持在所述第一接触片与所述第二接触片外侧。优选地是,所述第一接触片设置有第一凸点;所述第二接触片设置有第二凸点;所述第一夹持板设置有朝内弯曲至所述第一凹槽内的第一卡板;所述第二夹持板设置有朝内弯曲至所述第二凹槽内的第二卡板;所述第一夹持板通过所述第一卡接板对所述第一接触片施力;所述第二夹持板通过所述第二卡接板对所述第二接触片施力,使所述第一凸点与所述第二凸点紧密接触。本技术的目的之二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可节省生产成本的内端子预制件。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内端子预制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连接部,及分别位于所述连接部轴向两端的端子接触部和导线固定部;所述连接部包括沿横向并朝相反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所述连接部包括沿横向并朝相反方向延伸的两个侧壁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端部之间的长度为LI,所述两个侧壁板端部之间的长度为L2,且所述长度L2小于所述长度LI。优选地是,所述第一翼板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导线固定部之间;所述第二翼板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板和所述导线固定部之间。优选地是,所述导线固定部包括沿横向并朝相反方向延伸的第一固线板与第二固线板,所述第一固线板与所述第二固线板的自由端之间的长度为L3 ;所述长度L2小于所述长度L3。优选地是,所述长度L3大于所述长度LI。本技术中的连接端子组件,利用外端子上的压舌伸入内端子的开口内,压舌可阻挡侧壁板,防止其向内过度弯曲。内端子上的第一翼板与第二翼板可以尽可能的短,甚至可以省略,节省材料。其结构设计既可以防止侧壁板过度弯曲,又可以缩短第一翼板与第二翼板的长度,进而可减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连接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端子和外端子;所述内端子包括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围成一空腔;所述外端子包括套筒,所述套筒设置有筒腔;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外端子的筒腔内;所述内端子的连接部设置有一开口;所述开口于所述空腔连通;所述外端子的套筒上设置有向内延伸的压舌;所述压舌自所述开口伸入所述内端子的空腔内。

【技术特征摘要】
1.连接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端子和外端子;所述内端子包括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围成一空腔;所述外端子包括套筒,所述套筒设置有筒腔;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外端子的筒腔内;所述内端子的连接部设置有一开口 ;所述开口于所述空腔连通;所述外端子的套筒上设置有向内延伸的压舌;所述压舌自所述开口伸入所述内端子的空腔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一底板和两个侧壁板;两个侧壁板相对设置于所述底板上;在所述的连接部,所述开口为所述两个侧壁板上端之间的间隙;所述底板和所述两个侧壁板围成所述空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侧壁板上端分别设置第一翼板与第二翼板;所述第一翼板与所述第二翼板分别自所述两个侧壁板上端起相向延伸;至少一个压舌延伸至所述第一翼板与所述第二翼板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压舌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边缘处,并自所述第一通孔处起向所述开口内延伸。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上设置有两个压舌;所述两个压舌在所述第一通孔边缘相对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凹孔;所述外端子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伸入所述凹孔内。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孔为贯穿所述底板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空腔连通;所述挡板自所述第三通孔伸入所述空腔内。8.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连接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端子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挡板数目为两个,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边缘处。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上壁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套筒下壁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压舌数目为两个,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边缘处,并自所述开口伸入所述两个侧壁板之间;所述底板设置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第三通孔;所述套筒上设置有两个挡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卫东常军王勇刚
申请(专利权)人: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