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华玉专利>正文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67576 阅读:2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8 11: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属于制冷与热泵技术领域。吸收器、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发生器构成溶液回路,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连通第二发生器后第二发生器再经节流阀连通蒸发器,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吸收器和第二发生器构成溶液回路,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和冷凝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本专利技术属于低温余热利用与热泵/制冷

技术介绍
:从温差利用角度看,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以驱动热介质与被加热介质之间的温差作为驱动力,当驱动温差较大时应采用两次或多次温差利用流程来提高温差利用的程度,从而实现热能利用的高效化;从工作介质的角度看,吸收式热泵的工作介质为溶液,受物质性质的限制,每一种溶液都有其适合的工作范围;这样,当驱动热介质的温度和温降超出了单一溶液的工作范围时,应该采用不同的溶液进行分路循环来完成对驱动温差的充分利用,即驱动温差依次在不同的溶液循环回路中加以利用,从而实现驱动温差利用的合理化。在考虑充分利用温差的同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循环流程还要实现更多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热力学参数平滑变化,供热参数可调节,能够较好地适应工况变化,具有最佳的性能指数;能够实现对高温热源的深度利用,或利用不同品位的热源以实现其综合利用等。在不同溶液回路中进行温差的分步利用,涉及到不同环节中的热负荷传递;在热负荷传递过程中,任何传热环节的温差浪费都将带来热能利用率的降低。因此,不论是冷凝热的传递,还是吸收热的传递,任何热负荷的传热环节都应该一步到位;除此之外,还应考虑不同溶液回路的热负荷传递中吸收热负荷和冷凝热负荷的温度配置或传递的先后顺序问题,以保证得到更加合理的热力学完善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目的是要提供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具体
技术实现思路
分项阐述如下:1.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二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2.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I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溶液节流阀、第三节流阀和分汽室,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冷凝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3.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I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4.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I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第三节流阀和溶液节流阀,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5.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I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6.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I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泵和分汽室,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7.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I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第三节流阀、溶液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分汽室,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第三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二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器(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1)与第二蒸发器(7)连通,第二蒸发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4)和冷凝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6)和第二蒸发器(7)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5.08 CN 201310187217.31.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二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发生器(I)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发生器(I)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器(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1)与第二蒸发器(7)连通,第二蒸发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I)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4)和冷凝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6)和第二蒸发器(7)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2.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溶液节流阀、第三节流阀和分汽室,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6)与发生器(I)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5)连通,第二冷凝器(1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7)与蒸发器(6)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冷凝器(15)与分汽室(18)连通,分汽室(18)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分汽室(1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3.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5)连通,第二冷凝器(1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7)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15)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4.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第三节流阀和溶液节流阀,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6)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5)连通,第二冷凝器(1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7)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15)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5.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1)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6.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泵和分汽室,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1)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 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吸收器(20)与分汽室(18)连通,分汽室(18)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分汽室(1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7.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第三节流阀、溶液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分汽室,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1)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⑴连通,将发生器⑴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6)和第三吸收器(20)与分汽室(18)连通,分汽室(18)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分汽室(1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5)连通,第二冷凝器(1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7)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15)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或第三吸收器(20)增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8.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四吸收器、第三溶液泵、第四溶液泵、溶液节流阀、分汽室、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四吸收器(22)连通,第四吸收器(2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1)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浓溶液管路溶液节流阀(16)和第三吸收器(20)与分汽室(18)连通,分汽室(18)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分汽室(1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22)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四吸收器(2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或第三吸收器(20)增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9.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四吸收器、第三溶液泵、第四溶液泵、溶液节流阀、分汽室、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分汽室,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四吸收器(22)连通,第四吸收器(2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泵(21)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浓溶液管路溶液节流阀(16)和第三吸收器(20)与分汽室(18)连通,分汽室(18)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分汽室(1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2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吸收器(22)或再经第三吸收器(20)与第二分汽室连通,第二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10.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分汽室、溶液节流阀和第二溶液节流阀,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25)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1)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6)和第三吸收器(20)与分汽室(18)连通,分汽室(18)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将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和分汽室(1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11.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分汽室和溶液节流阀,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6)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吸收器(20)与分汽室(18)连通,分汽室(18)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将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和分汽室(1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为方便部件布置,或增加第三溶液泵,将第三吸收器(20)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20)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1)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12.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1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吸收器(20)与分汽室(18)连通,分汽室(18)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将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和分汽室(1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为方便部件布置,或增加第三溶液泵,将第三吸收器(20)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20)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1)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13.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节流阀、第三溶液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华玉
申请(专利权)人:李华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