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车辆用车门,经由铰链(14)以能够向上下方向转动的方式设在形成于车身上的车门开口部(12)的上缘部,包括:金属制的车门主体(15);装饰部件(18),其安装在上述车门主体(15)下部的车外侧;外板部(30),其设在上述装饰部件(18)上,与上述车门主体(15)的车外侧面隔开间隔地配置且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规定宽度,并在车门宽度方向的大致整个宽度范围内延伸;底板部(31),其设在上述装饰部件(18)上,从上述外板部(30)的下端朝向比上述车门主体(15)的下端更靠下方的位置而向车内侧延伸;和突设板部(32),其设在上述装饰部件(18)上,从与上述底板部(31)的车内侧前端接近的位置向上方突出设置,具有延伸至比上述车门主体(15)的上述下端更靠上方的位置的上端,从与上述外板部(30)的上述车门宽度方向的第一端部接近的位置连续形成至接近第二端部的位置,并与上述车门主体(15)的下端部的上述车外侧面抵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辆用车门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用车门。本申请以2011年12月27日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1-285690号为基础主张优先权,并在此援用其内容。
技术介绍
作为车辆用车门、例如车尾门(tail gate),已知在金属制车门主体的外侧安装有装饰件(garnish)的构造。例如,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一种车尾门。在该车尾门中,在安装于车门主体下部的下部装饰件上设有:在车门主体的车外侧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而成为外观面的外板部;和从该外板部的下端缘部向车室内外方向大致水平延伸的下端延伸板部。而且,在该下端延伸板部的一部分上设有安装座部,使由钢板材料制成的车门主体的框架单元与该安装座部抵接,并通过夹子紧固。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7635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在现有的上述车尾门中,采用仅通过在下部装饰件的车门宽度方向(车辆宽度方向)的一部分上设置的安装座部,将下部装饰件支承在车门主体上的构造。在该构造中存在如下课题:下部装饰件和框架单元仅在安装座部接触,因此在用力关闭车尾门时,存在在下部装饰件的外板部中在远离安装座部的部位发生弯曲变形的隐患,导致商品性较差。另外,还存在如下课题:在进入到外板部与框架单元之间的水积存在延伸板部上方的情况下,当打开车尾门时,存在该水会从除设有安装座部的部位以外的部位溢出,而滴落在车尾门开口部的下部中央附近的情况,可能溅湿操作车尾门的人员,导致商品性较差。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谋求提高商品性的车辆用车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方式的车辆用车门,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具有以下构成。S卩,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方式的车辆用车门,经由铰链以能够向上下方向转动的方式设在形成于车身上的车门开口部的上缘部,该车辆用车门包括:金属制的车门主体;装饰部件,其安装在上述车门主体下部的车外侧;外板部,其设在上述装饰部件上,与上述车门主体的车外侧面隔开间隔地配置且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规定宽度,并在车门宽度方向的大致整个宽度范围内延伸;底板部,其设在上述装饰部件上,从上述外板部的下端朝向比上述车门主体的下端更靠下方的位置而向车内侧延伸;和突设板部,其设在上述装饰部件上,从与上述底板部的车内侧前端接近的位置向上方突出设置,具有延伸至比上述车门主体的上述下端更靠上方的位置的上端,该突设板部从与上述外板部的上述车门宽度方向的第一端部接近的位置连续地形成至接近第二端部的位置,并与上述车门主体的下端部的上述车外侧面抵接。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方式的车辆用车门中,优选的是,上述底板部具有前端部,该前端部从上述突设板部与上述底板部的连接部位延伸至比上述车门主体的上述下端更靠车内侧的位置。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方式的车辆用车门中,优选的是,上述前端部的上表面形成为,随着从上述突设板部与上述前端部的连接部位朝向车内侧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方式的车辆用车门中,优选的是,上述突设板部的上述车门宽度方向上的第一突设末端,位于从上述底板部的上述车门宽度方向上的第一底板末端朝向上述突设板部的上述车门宽度方向上的第二突设末端隔开间隔的位置。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方式的车辆用车门中,优选的是,在上述底板部的上述第一底板末端,在与上述突设板部的上述第一突设末端隔开间隔的位置上,设有与上述车门主体的上述车外侧面抵接的抵接部。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方式的车辆用车门中,优选的是,上述装饰部件通过模具成型而成型,上述外板部、与上述底板部及突设板部分体地成型。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方式的车辆用车门中,优选的是,上述底板部具有鼓出部,该鼓出部从上述底板部的上表面向上方鼓出,并且在上述底板部的下表面开口,且在内部形成手放入凹部,在上述鼓出部上设有固定在上述外板部上的固定部。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方式的车辆用车门中,优选的是,上述突设板部设在与上述鼓出部在车辆内外方向上的重叠的位置。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方式的车辆用车门中,优选的是,上述外板部具有安装部,该安装部从上述外板部的车内侧面向车内侧鼓出,并且通过安装部件安装在上述车门主体的上述车外侧面上,上述底板部的上述固定部通过紧固部件而被紧固在上述安装部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方式的车辆用车门中,优选的是,在上述突设板部与上述车门主体的上述车外侧面之间介入安装有密封部件。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方式,突设板部从与车门宽度方向的第一端部接近的位置连续地形成至接近第二端部的位置,该突设板部与车门主体的下端部的车外侧面抵接,因此能够在用力关闭车门时抑制外板部的弯曲。另外,由于突设板部的存在,能够防止从车门主体与装饰部件的底板部之间观察到装饰部件内部。另外,在关闭了车门时,能够通过突设板部抑制进入到装饰部件与车门主体之间并积存在底板部上的水向外漏出,因此能够抑制水滴落在车门开口部的下部中央附近。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方式,能够通过装饰部件的底板部覆盖车门主体的下端,因此在车门打开时难以观察到金属制的车门主体。另外,当装饰部件欲向上下方向位移时,能够使装饰部件的底板部的前端部与车门主体的下端抵接,因此能够抑制装饰部件向上下方向的位移。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方式,在关闭车门时,能够抑制水积存在突设板部与底板部的前端部之间的车内侧的拐角部中。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方式,能够使积存在外板部与突设板部之间的水,从与底板部的车门宽度方向上的第一底板末端接近的位置(附近)且从没有设置突设板部的部分排出。因此,与从车门开口部的下部中央附近排出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减少水溅湿位于车门附近的人员的可能性,并且,能够使因该排水引起的脏污部分位于不显眼的底板部的第一底板末端,因此能够使脏污部分不易被发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方式,即使在突设板部的长度比底板部的车门宽度方向的全长短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车门主体支承底板部的端部,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外板部的弯曲。如果将外板部、底板部和突设板部全部一体成型,则因为外板部和突设板部向相同方向延伸,所以需要使用滑模(slide mould)进行模切。与此相对,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方式,通过使外板部、与底板部及突设板部为独立的部件,不需要使用滑模等,从而提高了成型性。此外,在模具成型中,包含以金属为原材料的铸造以及以树脂为原材料的注塑成型坐寸ο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方式,通过将高刚性的鼓出部固定在外板部上,提高了外板部与底板部的安装刚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方式,能够使将手放入鼓出部中而对车门进行关闭操作时的操作载荷通过突设板部传递至车门主体,因此能够抑制鼓出部附近(接近鼓出部的位置)的外板部的弯曲。为了将固定部通过紧固部件进行紧固,需要设置用于将紧固部件紧固在外板部上的被紧固部,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方式,通过将紧固部件紧固在从外板部向车内侧鼓出而形成的安装部上,能够不对成为外观面的外板部的位于车外侧的面产生影响地利用紧固部件将底板部紧固在外板部上,能够简化外板部的构造。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方式,能够确保突设板部与车门主体之间的密封性。另外,能够降低用力关闭车门时突设板部与车门主体碰撞的碰撞声音。【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具有作为车辆用车门的车尾门的车辆的后部的立体图。图2是从下侧观察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打开状态的车尾门的左侧大半部分而得到的立体图。图3是从车内侧右上方观察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下部装饰件而得到的整体立体图。图4是从车内侧左上方观察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下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车门,该车辆用车门经由铰链以能够向上下方向转动的方式设在形成于车身上的车门开口部的上缘部,该车辆用车门的特征在于,具有:金属制的车门主体;装饰部件,其安装在所述车门主体的下部的车外侧;外板部,其设在所述装饰部件上,与所述车门主体的车外侧面隔开间隔地配置且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规定宽度,并在车门宽度方向的大致整个宽度范围内延伸;底板部,其设在所述装饰部件上,从所述外板部的下端朝向比所述车门主体的下端更靠下方的位置而向车内侧延伸;和突设板部,其设在所述装饰部件上,从与所述底板部的车内侧前端接近的位置向上方突出设置,具有延伸至比所述车门主体的所述下端更靠上方的位置的上端,所述突设板部从与所述外板部的所述车门宽度方向的第一端部接近的位置连续地形成至接近第二端部的位置,并与所述车门主体的下端部的所述车外侧面抵接。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1.12.27 JP 2011-2856901.一种车辆用车门,该车辆用车门经由铰链以能够向上下方向转动的方式设在形成于车身上的车门开口部的上缘部,该车辆用车门的特征在于,具有: 金属制的车门主体; 装饰部件,其安装在所述车门主体的下部的车外侧; 外板部,其设在所述装饰部件上,与所述车门主体的车外侧面隔开间隔地配置且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规定宽度,并在车门宽度方向的大致整个宽度范围内延伸; 底板部,其设在所述装饰部件上,从所述外板部的下端朝向比所述车门主体的下端更靠下方的位置而向车内侧延伸;和 突设板部,其设在所述装饰部件上,从与所述底板部的车内侧前端接近的位置向上方突出设置,具有延伸至比所述车门主体的所述下端更靠上方的位置的上端,所述突设板部从与所述外板部的所述车门宽度方向的第一端部接近的位置连续地形成至接近第二端部的位置,并与所述车门主体的下端部的所述车外侧面抵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门,其特性在于, 所述底板部具有前端部,该前端部从所述突设板部与所述底板部的连接部位延伸至比所述车门主体的所述下端更靠车内侧的位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车门,其特性在于, 所述前端部的上表 面形成为,随着从所述突设板部与所述前端部的连接部位朝向车内侧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羽泽弘幸,谷本茂树,平隆行,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