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靠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365512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7 22: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码头泊船设备领域,尤其为一种靠船装置,包括与位于码头水边靠船柱、橡胶护舷以及漂浮于靠船柱一侧水体中的浮体,所述浮体可上下滑动地与所述靠船柱连接;所述橡胶护舷与所述浮体固定连接,该橡胶护舷在浮体浮力的作用下保持其顶面高于水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浮箱提供的浮力,使其随水位变动将橡胶护舷浮托于水面以上预定的高度,一组橡胶护舷即可满足不同水位条件下船舶停靠的要求,节省工程造价和维护费用。(*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靠船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码头泊船设备领域,尤其为一种靠船装置。
技术介绍
在港口码头建设中,大水位差码头的橡胶护舷布设,目前多采用水位变动高度范围内全部布设的方式,以满足船舶在不同水位情况下安全停靠的要求。这种布设方式,安装的橡胶护舷数量较多,工程造价高,后期维护更新的费用也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只需一组橡胶护舷就可满足船舶停靠要求的靠船装置,以减少橡胶护舷的使用数量,节省工程造价和维护费用,具体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靠船装置,包括与位于码头水边靠船柱、橡胶护舷以及漂浮于靠船柱一侧水体中的浮体,所述浮体可上下滑动地与所述靠船柱连接;所述橡胶护舷与所述浮体固定连接,该橡胶护舷在浮体浮力的作用下保持其顶面高于水面。所述的靠船装置,其进一步设计在于所述浮体还包括联接板和浮箱,所述联接板沿靠船柱上下滑动设置,所述浮箱和橡胶护舷固定设置在联接板上,且所述橡胶护舷位于联接板正对于水体的一侧。所述的靠船装置,其进一步设计在于,所述靠船柱内部纵向设置有滑槽,所述联接板还与滑动件固定连接,所述滑动件置于所述滑槽内,使得所述靠船装置可上下滑动地与所述靠船柱连接。所述的靠船装置,其进一步设计在于,所述滑槽朝向水体的一侧纵向设置有条状的连接口,所述滑动件为纵向设置在滑槽内的导杆,所述联接板通过若干穿过连接口的橡胶护舷锚固件与导杆连接。所述的靠船装置,其进一步设计在于,所述滑槽的上端开口,其下端闭合。所述的靠船装置,其进一步设计在于,所述靠船柱正对水体的部分设有钢质的滑槽件,滑槽件正对水体的一侧设有面板,所述面板贴合于靠船柱主体,面板中部纵向设置有两个位于靠船柱主体内且断面呈Ω状的槽体,槽体的中部即为所述滑槽,其外侧开口即为所述连接口。所述的靠船装置,其进一步设计在于,所述导杆为柱状或管状。所述的靠船装置,其进一步设计在于,所述联接板各内侧面分别和靠船柱与水体接触的三个侧面相对,相应地,联接板具有三个外侧面,其中正对水体的一侧为护舷面,位于正面两侧的面为浮力面,所述橡胶护舷固定设置在护舷面上;所述浮箱有两个,分别固定设置在联接板的浮力面上。所述的靠船装置,其进一步设计在于,所述浮箱的顶面低于所述橡胶护舷的顶面,使得橡胶护舷的顶面高于水面。本专利技术利用浮箱提供的浮力,使其随水位变动将橡胶护舷浮托于水面以上预定的高度,一组橡胶护舷即可满足不同水位条件下船舶停靠的要求,节省工程造价和维护费用。【附图说明】图1是靠船装置前立面图。图2是靠船装置侧立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图1中所示A向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图1中所示B向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滑槽件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其中1-联接板,2_浮箱,3_螺栓,4_滑槽,5_导杆、6_靠船柱,7_橡胶护舷,8_橡胶护舷锚固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如图1以及图2所示,该靠船装置包括与位于码头水边靠船柱、橡胶护舷以及漂浮于靠船柱一侧水体中的浮体,浮体可上下滑动地与靠船柱连接;橡胶护舷与浮体固定连接,该橡胶护舷在浮体浮力的作用下保持其顶面高于水面。浮体包括联接板1、内部具有空腔的浮箱2,靠船柱内部纵向设置有滑槽41,滑槽内置有滑动件5,滑槽朝向水体的一侧纵向设置有条状的连接口 42,联接板通过若干穿过连接口的橡胶护舷锚固件8与滑动件5固定连接,使得靠船装置可上下滑动地与靠船柱连接。浮体的设置是为了给橡胶护舷提供浮力,除了选用联接板I和浮箱2外,我们也可以选用密度小于水的材料例如塑料泡沫外包裹保护壳作为浮体,此时,浮体便能够克服浮箱漏水带来的不便。另外,也可在橡胶护舷内设置空腔使得橡胶护舷自身在吸收船舶对码头的冲击力的同时具有浮力,此处不再赘述。结合图3、图4,靠船柱为码头前沿设置的混凝土材质的矩形柱,其三个侧面与水体接触,联接板各内侧面分别和靠船柱的这三个侧面相对,相应地,联接板I具有三个外侧面,其中正对水体的一侧为护舷面11,位于正面两侧的面为浮力面12,橡胶护舷固定设置在护舷面11上;浮箱有两个,分别通过螺栓3固定设置在联接板的浮力面12上。该靠船装置在浮箱2的浮力作用下浮动设置在靠船柱朝向水面的一侧,并且可上下滑动地与靠船柱连接,浮箱2的顶面低于橡胶护舷7的顶面,确保橡胶护舷的顶面高于水面预定的高度。上述滑动件可以为纵向设置在滑槽内的导杆,为了减轻滑动件重量可以将导杆设置为空心管状,也可以用若干空心的滑块替换该导杆。考虑到施工方便以及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稳定性,在靠船柱正对水体的部分设有钢质的滑槽件4,结合图3和图5,滑槽件正对水体的一侧设有面板43,面板43贴合于靠船柱混凝土主体,面板43中部纵向设置有两个位于靠船柱主体内且断面呈Ω状的槽体44,槽体的中部即为滑槽41,其外侧开口即为连接口 42。滑槽的上端开口便于对滑动件以及联接板进行安装,其下端闭合以防止联接板及导杆在水位过低时滑落。联接板I可采用钢板,也可采用高强钢板,或对局部进行镂空处理,以减轻重量,钢板一般需要作防腐蚀处理。优选不锈钢材料,以延长使用寿命,减少防腐蚀处理带来的污染。安装后,其与靠船柱6的表面距离一般为15?20mm。浮箱2材质可与联接板相同。也可优选高强度、轻密度、耐老化的高分子聚合材料,如尼龙等,以减轻自重,更好地提供浮力,并减少占用空间。浮箱2的尺度和安装位置应通过精确计算,其提供的浮力应足以保证橡胶护舷顶面处于水面以上预定的高度。橡胶护舷锚固件8可以是钢质的螺栓,并应作防腐蚀处理,优选不锈钢材质。滑槽件4可采用钢质,朝向水体的外露侧应作防腐蚀处理,其混凝土侧焊接必要的锚固附属件增加其与混凝土的连接强度。滑槽件钢板扩展至混凝土结构表面,范围不小于其与联接板之间的接触面,能起到保护靠船柱混凝土结构的作用。该滑槽件优选不锈钢材料,以延长使用寿命,减少防腐蚀处理带来的污染。导杆5可采用钢质,并应作防腐蚀处理,优选不锈钢材质,其外径一般比滑槽4内径小l(Tl5mm。靠船柱6、橡胶护舷7和橡胶护舷锚固件8,可按原设计,也可结合本专利技术作优化,在建造和安装时,必要结合本专利技术做好预埋、预装等工作。本专利技术安装方法依照靠船柱的结构设置不同一般有两种:1、靠船柱6与码头前沿平齐此时为了避让码头上设置的其他装置,预先将橡胶护舷锚固件与导杆连接后,再将导杆插入滑槽中,此时再通过橡胶护舷锚固件依次安装联接板、橡胶护舷以及浮箱。2、靠船柱6突出码头前沿在场地内把本专利技术整体组装完成,通过导杆5插入滑槽4,将本靠船装置放入水中,即可完成安装。建造靠船柱6和预埋滑槽4时,沿高度方向的顺直度应满足本靠船装置顺畅地上下浮动。运营时应经常检查浮箱是否进水,并及时清理影响本装置浮动的障碍物。本专利技术利用浮箱提供的浮力,使其随水位变动将橡胶护舷浮托于水面以上预定的高度,一组橡胶护舷即可满足不同水位条件下船舶停靠的要求,节省工程造价和维护费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靠船装置,包括与位于码头水边的靠船柱和橡胶护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浮体,所述浮体可上下滑动地与所述靠船柱连接;所述橡胶护舷与所述浮体固定连接,该橡胶护舷在浮体浮力的作用下保持其顶面高于水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靠船装置,包括与位于码头水边的靠船柱和橡胶护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浮体,所述浮体可上下滑动地与所述靠船柱连接;所述橡胶护舷与所述浮体固定连接,该橡胶护舷在浮体浮力的作用下保持其顶面高于水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靠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体包括联接板和浮箱,所述联接板沿靠船柱上下滑动设置,所述浮箱和橡胶护舷固定设置在联接板上,且所述橡胶护舷位于联接板正对于水体的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靠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船柱内部纵向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内置有滑动件,所述联接板与该滑动件固定连接,使得所述靠船装置可上下滑动地与所述靠船柱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靠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朝向水体的一侧纵向设置有条状的连接口,所述滑动件为纵向设置在滑槽内的导杆,所述联接板通过若干穿过连接口的橡胶护舷锚固件与导杆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志栓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