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卧式酸化解析釜,包括卧式筒状釜体,釜体顶面前端设有进液口、进酸口,顶面尾端设有排气口,釜体右端面设有排液口,该卧式筒状釜体内沿轴向间隔设有至少一个由防腐砖砌筑而成且横向于该轴向的隔墙,隔墙与釜体内壁顶面有间隙,并将釜体内腔分成多个连通的腔室;釜体内每个腔室顶面对应的设有进蒸汽口,底部设有排污口,且每个腔室中上部设有人孔,每个腔室内设有搅拌器且沿釜体轴向方向、垂直并紧贴于腔室的左、右壁均设有挡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卧式酸化解析釜具有可持续生产,产生的二氧化硫浓度稳定,生产效率高、运行成本低、自动化程度高的优点。(*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卧式酸化解析釜
本技术属于冶金行业常用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卧式酸化解析釜。
技术介绍
釜是冶金行业常用的设备,铅锌冶炼厂烟气脱硫的时候就要用到酸化解析釜。烟气脱硫工艺是利用氧化锌吸收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主要是用含氧化锌的物料配制成吸收浆液,在吸收设备中与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接触,利用氧化锌与二氧化硫的反应,生成亚硫酸锌,亚硫酸锌经过酸解反应,产生硫酸锌和二氧化硫。其中二氧化硫气体可用于生产硫酸,硫酸锌可送往电解车间。酸化解析釜的作用是将亚硫酸锌酸解生产硫酸锌和二氧化硫烟气。其工作过程是在热硫酸溶液中进行,因此设备构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传统的酸化法用的是立式反应釜,釜体包括碳钢板外壳、铺设在碳钢板外壳内壁的防腐防渗隔膜层,以及铺设在隔膜层上的内衬耐温防腐砖;釜体顶部设有进液口、进酸口、进蒸汽口、排气口,侧壁中上部设有人孔,釜体底部设有排液口以及排污口 ;釜体内设有搅拌器,且左、右壁均设有防腐砖制成的挡墙。其工序过程为:加料-加蒸汽升温-反应-出料-加料,如此循环进行。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这种结构在实际生产使用过程中有着明显的不足之处:因其工序过程是间断操作,导致整个过程周期长,加料和出料占用了较长时间,操作频繁,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并且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浓度是不断变化波动的,不稳定,对后续的制酸生产很不利。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可连续生产,并可产生稳定浓度的二氧化硫气体,生产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的卧式酸化解析釜。本技术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卧式酸化解析釜,包括卧式筒状釜体,釜体顶面前端设有进液口、进酸口,顶面尾端设有排气口,釜体右端面设有排液口 ;卧式筒状釜体内沿轴向间隔设有至少一个由防腐砖砌筑而成且横向于该轴向的隔墙,隔墙与釜体内壁顶面有间隙,并将釜体内腔分成多个连通的腔室,形成多级反应的形式,使反应尽可能完全;釜体内每个腔室顶面对应的设有进蒸汽口,使用蒸汽加热物料到反应所需温度;每个腔室底部设有排污口,且每个腔室中上部还设有人孔。上述技术方案中,卧式筒状釜体包括碳钢板外壳、铺设在碳钢板外壳内壁的防腐防渗隔膜层,以及铺设在隔膜层上的内衬耐温防腐砖。上述技术方案中,隔墙的高度布置形式有多种,可以为等高,优选为:沿进液口到出液口方向逐级递减,以方便注入液体时液体能够顺利的从第一个工作腔溢流到最后一个工作腔。上述技术方案中,卧式筒状釜体的每个腔室内设有搅拌器,以促使反应物料混合均匀,并使各处温度分布均匀,以利于反应的进行。同时,也利于加快反应产物二氧化硫的析出。为了改善釜体内流体的流动状态,更重要的是在湍流状态时能消除中央“圆柱状回转区”,使得在有悬浮聚合的搅拌反应过程中,固体颗粒细而均匀,在每个腔室内沿卧式筒状釜体的轴向方向、垂直并紧贴于腔室的左、右壁均设有防腐砖制成的挡墙。矿浆在搅拌器的作用下沿釜体周边做圆周层流运动,多次在挡墙前遇阻而转换成轴向流动,使得矿浆再次得到充分混合,促进反应的进行。为降低工作噪声,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是:在进蒸汽口装有消声器。本技术卧式酸化解析釜的工作过程是:矿浆和硫酸被连续不断从解析釜顶部的进液口和进酸口注入第一工作腔,经隔墙溢流进入下一工作腔,直至最后一个工作腔;每个工作腔单独通入可控速率的蒸汽,向矿浆提供反应所需热量,使亚硫酸锌与稀硫酸反应,将二氧化硫解析出来。充分反应后,二氧化硫气体从最后一个工作腔排气口排出,液体从最后一个工作腔排液口排出。本技术的显著效果是:1.本技术的卧式酸化解析釜将釜体分隔成多个连通的工作腔,原料不断从第一个工作腔注入,经多级反应,从最后一个工作腔排出。整个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中间没有间断,节约了工作人员加料和出料的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操作方便,自动化程度高;并且每个工作腔有独立的搅拌系统,经过多级反应使得反应更彻底,从而提高了解析率,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浓度稳定。2.相比传统的采用盘管间接加热的加热系统,每个工作腔设有独立的蒸汽加热系统,蒸汽直接通入到釜内加热溶液,加热效率高,提高了蒸汽的利用率,减少蒸汽总用量,从而减少了运行成本,并且结构简单,便于维护。【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卧式酸化解析釜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卧式酸化解析釜的内部结构俯视图。其中,1-外壳,2-隔膜层,3-防腐砖,4-隔墙,5-挡墙,6_进液口,7_进酸口,8_进蒸汽口,9-排气口,10-排液口,11-搅拌器,12-排污口,13-人孔。【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前”、“尾”、“左”、“右”、“顶”、“底” “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图2所示,一种卧式酸化解析釜,包括卧式筒状釜体,釜体包括碳钢板外壳1、铺设在碳钢板外壳I内壁的防腐防渗隔膜层2,以及铺设在隔膜层2上的内衬耐温防腐砖3 ;釜体顶面左前端设有进液口 6、进酸口 7,顶面右尾端设有排气口 9,釜体右端面设有排液Π 10 ;卧式筒状釜体内沿轴向间隔设有3个由防腐砖砌筑而成且横向于该轴向的隔墙4,隔墙4与釜体内壁顶面有间隙,并将釜体内腔分成4个连通的腔室,隔墙的高度沿进液口到出液口方向逐级递减,以方便注入液体时液体能够顺利的从第一个工作腔溢流到最后一个工作腔。最终形成多级反应的形式,使反应尽可能完全;釜体内每个腔室顶面对应的设有进蒸汽口 8,使用蒸汽加热物料到反应所需温度,并且进蒸汽口 8设有消声器,以降低工作噪声;每个腔室底部设有排污口 12,且每个腔室中上部还设有人孔13 ;卧式筒状釜体的每个腔室内设有搅拌器11,以促使反应物料混合均匀,并使各处温度分布均匀,以利于反应的进行。同时,也利于加快反应产物二氧化硫的析出;在每个腔室内沿卧式筒状釜体轴向方向、垂直并紧贴于腔室的左、右壁均设有防腐砖制成的挡墙5。矿浆在搅拌器11的作用下沿釜体周边做圆周层流运动,多次在挡墙5前遇阻而转换成轴向流动,以消除中央“圆柱状回转区”,并使得矿浆再次得到充分混合,促进反应的进行。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是:矿浆和硫酸被连续不断从解析釜顶部的进液口 6和进酸口 7注入左端第一工作腔,经隔墙溢流进入下一工作腔,直至右端最后一个工作腔;每个工作腔单独通入可控速率的蒸汽,向矿浆提供反应所需热量,使亚硫酸锌与稀硫酸反应,将二氧化硫解析出来。充分反应后,二氧化硫气体从最后一个工作腔排气口 9排出,液体从最后一个工作腔排液口 10排出。本技术的卧式酸化解析釜具有可持续生产,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浓度稳定,生产效率高、运行成本低、操作方便、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卧式酸化解析釜,包括卧式筒状釜体,釜体顶面前端设有进液口、进酸口,顶面尾端设有排气口,釜体右端面设有排液口,其特征在于:卧式筒状釜体内沿轴向间隔设有至少一个由防腐砖砌筑而成且横向于该轴向的隔墙,隔墙与釜体内壁顶面有间隙,并将釜体内腔分成多个连通的腔室;釜体内每个腔室顶面对应的设有进蒸汽口,底部设有排污口,且每个腔室中上部还设有人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卧式酸化解析釜,包括卧式筒状釜体,釜体顶面前端设有进液口、进酸口,顶面尾端设有排气口,釜体右端面设有排液口,其特征在于:卧式筒状釜体内沿轴向间隔设有至少一个由防腐砖砌筑而成且横向于该轴向的隔墙,隔墙与釜体内壁顶面有间隙,并将釜体内腔分成多个连通的腔室;釜体内每个腔室顶面对应的设有进蒸汽口,底部设有排污口,且每个腔室中上部还设有人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酸化解析釜,其特征在于:隔墙的高度沿进液口到出液口方向逐级递减。3.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舒春桃,袁爱武,吴桂荣,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