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的辅助加热及冷却供给源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293073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06 20:54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包括第一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单元及辅助热交换器。上述第一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单元配置在汽车的乘客室区域内,用于乘客室的加热及冷却中的至少一种。上述辅助热交换器从上述第一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单元分隔,配置在上述汽车的乘客室区域内。上述辅助热交换器用于辅助由上述第一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单元进行的上述乘客室的加热及冷却中的至少一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的辅助加热及冷却供给源
本申请公开内容涉及汽车用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HVAC,Heating,VentilatingandAirConditioning)系统。
技术介绍
在设计汽车的过程中,规定车辆本体的整个形状及尺寸。这决定每个车辆系统以及要设在汽车的内部的要素的可利用空间的最大量。空气调节单元等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若要设置于汽车的内部需要相当的空间。优选地,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的几何形态及位置与车辆的驾驶员及乘客不发生干涉。基于这种理由,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常位于仪表板或前方划分面板内,这将驾驶员及前座乘客可利用的放脚空间(footspace)最大化。为了将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最佳地配置在汽车的内部,利用扁平的组件型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这种类型的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还沿着车辆的长度方向需要相当的安装空间。一个类型的扁平的组件型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在受让方的美国专利第7735330号(里克特(Ritchter)等)进行了公开,本申请缓引该专利的所有公开内容。需要在汽车的内部,尤其在由扁平的组件型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进行第一次加热及冷却的汽车的内部,持续辅助乘客室的加热及冷却中的至少一种的系统及方法。优选地,这种系统及方法用可利用的车辆供给源(sources)来辅助由扁平的组件型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进行的加热及冷却,并且仅在占有的汽车的区域内接受辅助加热及冷却。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公开内容,作为在汽车的内部,尤其在由扁平的组件型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进行第一次加热及冷却的汽车的内部,辅助乘客室的加热及冷却中的至少一种的系统及方法,惊讶地发现了用可利用的车辆供给源来辅助由扁平的组件型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进行的加热及冷却,并且仅在占有的汽车的区域内接受辅助加热及冷却的系统及方法。在一实施例中,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包括第一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单元及辅助热交换器。上述第一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单元配置在汽车的乘客室区域内。上述第一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单元用于进行乘客室的加热及冷却中的至少一种。上述辅助热交换器与上述第一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单元分隔,配置在上述汽车的乘客室区域内。上述辅助热交换器用于辅助由上述第一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单元进行的上述乘客室的加热及冷却中的至少一种。在再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的上述辅助热交换器配置在乘客室的A柱及B柱中的一个内。上述辅助热交换器具有流入口,上述流入口与引擎冷却剂(coolant)供给导管以能使流体流动的方式连通,来自上述汽车的引擎的高温冷却剂通过上述引擎冷却剂供给导管流动,以对乘客室进行辅助加热。在追加的实施例中,上述辅助热交换器配置在乘客室的A柱及B柱中的一个内,上述辅助热交换器具有流入口,上述流入口与制冷剂(refrigerant)供给导管以能使流体流动的方式连通。来自上述汽车的空气调节冷却系统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供给导管流动,以对乘客室进行辅助冷却。附图说明尤其参照公开在本申请的附图而考虑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以下的具体说明能够容易地理解本申请公开内容的上述优点及其他优点。图1为简要示出辅助加热及冷却供给源的多种位置的汽车用加热、通风及冷却系统的上端俯视图。图2为示出在图1所示的汽车的内部的位置用于辅助加热及辅助冷却的公开内容的一实施例的辅助热交换器的简图。图3为示出在图1所示的汽车的内部的位置仅用于辅助冷却的公开内容的再一个实施例的辅助热交换器的简图。图4为示出在图1所示的汽车的内部的位置仅用于辅助加热的公开内容的追加的实施例的辅助热交换器的简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的具体说明及附图说明并示出专利技术的多种例示性的实施例。这种说明及附图起到使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制造和利用专利技术的作用,并且以任何方式也没有限制专利技术的范围的意图。参照图1至图4,示出了本申请公开内容的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2。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2包括第一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单元4及至少一个辅助热交换器6、8、10。第一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单元4配置在汽车14的乘客室12的区域内,用于进行乘客室12的加热及冷却中的至少一种。在特别的实施例中,第一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单元4在前座18与前座18之间沿着乘客室12的底面16沿着长度方向配置。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本申请公开内容的范围内,还可以利用包括汽车14的内部的配向及配置的其他类型的第一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单元4。至少一个辅助热交换器6、8、10在乘客室12的区域内与第一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单元4分隔。至少一个辅助热交换器6、8、10用于辅助由第一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单元4进行的乘客室12的加热及冷却中的至少一种。在特别的例子中,以向从外部供给源向辅助热交换器6、8、10供给的引擎冷却剂(例如,乙二醇冷却剂)或制冷剂(例如,空气调节制冷剂)等流体传热或者从这种流体传热的方式构成至少一个辅助热交换器6、8、10。在其他例子中,至少一个辅助热交换器6、8、10可构成为,通过包括用于加热的电阻单元以及用于冷却的压电单元的其他机构进行辅助加热或冷却。也可以利用散热片(heatsinks)。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选择用于与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2一起利用的适合的类型的辅助热交换器6、8、10。如图1所示,辅助热交换器6可配置在乘客室12的底面16。辅助热交换器6也与前座18中的一个相邻地配置。辅助热交换器6能够与使得用于加热或冷却乘客室12的空气流动的至少一个底面管道放出口(floorductvent)20以能使流体流动的方式连通。辅助热交换器6可通过排列在乘客室12的底面16的底面管道22与至少一个底面管道放出口20以能使流体流动的方式连通。在其他实施例中,辅助热交换器6与底面管道放出口20相邻或者配置在底面管道放出口20的内部。至于乘客室12的内部的辅助热交换器6的排列,还可以在公开内容的范围内利用其他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辅助热交换器8可配置在乘客室12的顶部24。例如,辅助热交换器8可配置在乘客室12的A柱内。辅助热交换器8可与相邻于前座18中的一个的至少一个顶置管道放出口26以能使流体流动的方式连通。辅助热交换器8可通过排列在乘客室12的顶部22的顶置管道28与顶置管道放出口26以能使流体流动的方式连通。在其他实施例中,辅助热交换器8与顶置管道放出口26相邻或者配置在顶置管道放出口26的内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选择乘客室12的内部的辅助热交换器8的其他排列。如图1所示,辅助热交换器10可在乘客室12的顶部24配置在B柱内。辅助热交换器10可与相邻于乘客室12的后座32的至少一个顶置管道放出口30以能使流体流动的方式连通。辅助热交换器10可通过排列在乘客室12的顶部24的顶置管道34与顶置管道放出口30以能使流体流动的方式连通。在其他实施例中,辅助热交换器10与顶置管道放出口30相邻或者配置在顶置管道放出口30的内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选择乘客室12的内部的辅助热交换器10的其他排列。虽然在这里说明了至少一个辅助热交换器6、8、10位于乘客室12的A柱及B柱的实施例,但作为应对方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用于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的辅助加热及冷却供给源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单元,配置在汽车的乘客室区域内,用于进行乘客室的加热及冷却中的至少一种;以及辅助热交换器,与上述第一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单元分隔,配置在上述汽车的乘客室区域内,上述辅助热交换器用于辅助由上述第一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单元进行的上述乘客室的加热及冷却中的至少一种。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1.30 US 13/753,7171.一种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单元,配置在汽车的乘客室区域内,用于进行乘客室的加热及冷却中的至少一种;以及辅助热交换器,与上述第一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单元分隔,配置在上述汽车的乘客室区域内,上述辅助热交换器用于辅助由上述第一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单元进行的上述乘客室的加热及冷却中的至少一种,其中辅助热交换器配置成与管道放出口相邻或配置在管道放出口的内部,其中,上述辅助热交换器具有流入口,上述流入口与引擎冷却剂供给导管以能使流体流动的方式连通,来自上述汽车的引擎的高温冷却剂通过上述引擎冷却剂供给导管流动,以对上述乘客室进行辅助加热,上述辅助热交换器具有排出口,上述排出口与引擎冷却剂回流导管以能使流体流动的方式连通,用于使上述引擎冷却剂通过上述辅助热交换器流动之后重新向上述引擎再循环,上述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还包括冷却子系统,上述冷却子系统分别与制冷剂供给导管、制冷剂回流导管、上述引擎冷却剂供给导管及上述引擎冷却剂回流导管以能使流体流动的方式连通,上述冷却子系统用于使向上述辅助热交换器供给的引擎冷却剂冷却,以对上述乘客室进行辅助冷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单元在一对前座之间沿着乘客室的底面沿着长度方向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辅助热交换器配置在上述乘客室的顶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辅助热交换器配置在上述乘客室的A柱内。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辅助热交换器配置在上述乘客室的B柱内。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引擎冷却剂调节阀,上述引擎冷却剂调节阀与上述引擎冷却剂供给导管以能使流体流动的方式连通,上述引擎冷却剂调节阀用于控制从上述引擎到上述辅助热交换器的高温冷却剂的流动。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引擎冷却剂调节阀,上述引擎冷却剂调节阀与上述引擎冷却剂回流导管以能使流体流动的方式连通,上述引擎冷却剂调节阀用于控制从上述辅助热交换器到上述引擎的冷却剂的流动。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泵,上述泵与上述引擎冷却剂回流导管以能使流体流动的方式连通,用于使上述引擎冷却剂重新向上述引擎再循环。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阀,上述控制阀与上述引擎冷却剂回流导管以能使流体流动的方式连通,上述控制阀用于使来自上述辅助热交换器的上述引擎冷却剂的流动选择性地指向上述冷却子系统及上述汽车的引擎中的一个。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冷却子系统为具有流入口和排出口的冷却器,上述流入口与上述制冷剂供给导管以能使流体流动的方式连通,上述排出口与上述制冷剂回流导管以能使流体流动的方式连通。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制冷剂供给导管及上述制冷剂回流导管与上述汽车的空气调节冷却系统以能使流体流动的方式连通。12.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L·N·戈恩卡E·K·豪普特H·克兰德尔
申请(专利权)人:汉拿伟世通空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