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青岛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共混-洇湿-晶座法制备小尺寸纳米银晶体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285370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06 10: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共混-洇湿-晶座法制备小尺寸纳米银晶体的方法,通过先将海藻酸钠粉末与银盐、固体还原剂在共混设备中混合均匀,后用去离子水缓慢洇湿物料,洇湿过程中控制无水渗出;再密闭保湿、静态下反应1-48h,制成半干态物料;将半干态物料溶于碱性二氧化氯水溶液中至完全溶解;再过滤或高速离心后得到主产物单质银晶体、副产物低分子量海藻酸钠。本发明专利技术工艺简单、可控,制备出的纳米银具有尺寸小,粒径分布范围窄、纳米效应优的特点。主产物银晶体适用于导电、抗静电、抗菌材料的改性,或纺丝法改性纤维的制造;副产物回收用于肥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通过先将海藻酸钠粉末与银盐、固体还原剂在共混设备中混合均匀,后用去离子水缓慢洇湿物料,洇湿过程中控制无水渗出;再密闭保湿、静态下反应1-48h,制成半干态物料;将半干态物料溶于碱性二氧化氯水溶液中至完全溶解;再过滤或高速离心后得到主产物单质银晶体、副产物低分子量海藻酸钠。本专利技术工艺简单、可控,制备出的纳米银具有尺寸小,粒径分布范围窄、纳米效应优的特点。主产物银晶体适用于导电、抗静电、抗菌材料的改性,或纺丝法改性纤维的制造;副产物回收用于肥料。【专利说明】—种共混-洇湿-晶座法制备小尺寸纳米银晶体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纳米银晶体的制备方法,尤其涉及。
技术介绍
纳米银作抗菌剂有诸多用途,例如,用于手机、键盘、鼠标、空气清洁器,过滤器材料、冰箱、冷柜、洗衣机、厨房清洁产品、儿童玩具、婴儿奶瓶、门把手、牙刷、公共交通工具内饰、床上用品、内衣、袜子、衬衫、外套、手套、帽子等等,应用领域十分广阔。所以,纳米银已迅速成为日常消费产品中最常用的纳米材料之一,也是纳米材料商业化领域增长最快的材料。纳米银具有广谱抗菌,能杀灭各种致病微生物,比抗菌素更强的杀菌剂,可迅速直接杀死650多种细菌,使其丧失繁殖能力;渗透性强、能够促进伤口愈合、细胞生长及受损细胞修复;抗菌持久、安全无毒,对皮肤也无任何刺激反应;无耐药性等特点。纳米银分为纳米络合银和纳米单质银,前者靠银离子抗菌,后者靠银原子杀菌。从安全性上来讲,因为单质银化合价为零,不仅和银器一样无毒,而且和银器一样能长效抗菌。纳米银的制备方法主要分为化学法和物理法。其中,物理方法主要有还原球磨法、蒸发冷凝法及雾化法等。球磨法噪音大、效率低,并且难以达到纳米级,主要用于制备微米级材料;而蒸发冷凝法及雾化法等为高能耗制备法,工业化生产受到限制。化学方法主要有微乳液法、模板法、相转移法、化学还原法、光化学法、超声波法、电化学法、辐射法等等。例如,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乙烯醇(PVA)、十二烷基硫酸钠(DBS)、明胶、十二烷基硫醇、吐温、山梨醇、三乙醇胺等分散剂和保护剂存在下,用水合肼、过氧化氢、抗坏血酸、葡萄糖、甲醛、氢气等还原剂,控制硝酸银浓度、反应时间、温度、PH值等条件,液相银离子被还原而得到50nm的银粉末。再如,以硝酸银为原料,以对苯二酚作为还原剂,添加链烷醇胺作分散剂,液相化学还原法制备出分散性良好的平均粒径约为IOOnm球形纳米银粉。近年来,人们尝试过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单质银或单分散银胶体的制备。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法有:在氯化胆碱离子液体中,采用牺牲阳极法直接从金属银制备了纳米银微粒,制得的产物大致呈球形,具有面心立方结构,粒径约为60nm。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保护剂,利用光化学还原法,制备出直径为50_120nm,长度约为50 μ m的银纳米线。姚素薇等在超声波作用下,以PVP为保护剂,硝酸银为前驱体,经硼氰化钠还原制备出了直径为10-20nm的稳定的单分散银胶体。也有人尝试过在超声作用下,以PVP_k30为分散剂,用水合肼作还原剂,在高浓度的硝酸银溶液中,通过液相还原保护法制取平均粒径为150nm的超细银粉。还有人尝试过以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为结构导向剂和稳定剂,以六次甲基四胺为还原剂,用在高温高压下,利用水热合成法由硝酸银制备了直径约30nm、长约50 μ m的面心立方结构的银纳米线。但是,上述现有制备方法均或多或少地存在以下诸多缺陷:(I)物理法不但能耗高,设备复杂、昂贵,而且工艺条件控制繁杂;产物银的尺寸实际上难以达到纳米级,或粒径分布较宽;(2)在水相中低浓度条件下反应,反应效率低下,耗水量大;(3)需要多种稳定剂和改性剂,其中,聚乙烯醇(PVA)、十二烷基硫酸钠(DBS)、十二烷硫醇、季铵盐等均不能生物降解;而对苯二酚、硼氰化钠、水合肼、六次甲基四胺都有毒性;使用氢气则易发生爆炸事故,存在安全隐患。因此,上述方法皆不属于绿色化学工艺;(4)制备出的纳米银颗粒粒径大多在50nm及以上,很难得到IOnm左右、分布较窄的纳米银晶体产物,纳米效应比较低;(5)采用上述方法制备出的纳米银胶体用于纺织品后整理需用粘合剂、表面改性剂等化学品,不仅造成化学品污染,而且由于需要引入粘合剂,不可避免地,将导致纳米颗粒表面性质的改变,大大降低纳米效应,削弱抗菌等功能。而且,由于是涂层整理,所以抗菌等功能的持久性亦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是,提供一种工艺控制简单、无有毒有害成分引入的共混-洇湿-晶座法制备小尺寸纳米银晶体的方法,采用该方法制备出的纳米银具有颗粒均匀、尺寸小,粒径分布范围窄、纳米效应良好的特点。本专利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其特征在于,依次包括以下步骤:(I)在室温下,将海藻酸钠粉末与银盐、固体还原剂按重量比I: 0.05-0.1: 0.15-0.3在共混设备中混合均匀;后用室温至60°C的去离子水慢慢洇湿物料,洇湿过程中控制无水渗出,料液重量t匕 1:0.2-1 ;再密闭保湿、静态下反应l_48h,制成半干态物料;(2)在搅拌下,将上述半干态物料分散在氢氧化钠或碳酸钠的二氧化氯的水溶液中,反应l_2h直至完全溶解;上述二氧化氯的水溶液,其pH值为10-12、浓度为0.1-1% ;再经过滤或高速离心,得到主产物单质银晶体,副产物低分子量海藻酸钠。上述技术方案直接带来的技术效果是,制备工艺简单易控制、原料种类简单易获得,不需要引入诸如表面改性剂、润湿剂和粘合剂之类的化学试剂,且反应温度低,且溶剂用量少,因而能耗低、制造成本低;制备出的单质银粒径均匀、尺寸小、纳米效应良好、用途广。最为关键的是,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控制银离子在“晶座”上形成晶核,尔后晶核经有限生长成为纳米尺寸晶体银。这个过程中,由于“晶座”始终彼此远离,晶体银不会聚集增长,所以晶体银不会产生聚集致过渡增长,故易得到所需获得的主产物:粒径尺寸小(约IOnm左右),分布范围窄(±2nm)的纳米晶体银。优选为,上述银盐为硝酸银和/或醋酸银;上述固体还原剂为葡萄糖和/或次亚磷酸钠。该优选技术方案直接带来的技术效果是,原料无毒无害、可降解,工艺环保,属于绿色工艺过程。进一步优选,上述单质银晶体的粒径为8-12纳米。该优选技术方案直接带来的技术效果是,制备出的单质银晶体尺寸在10纳米左右,其尺寸分布范围窄,产品的均匀性好。进一步优选,上述反应副产物低分子量海藻酸钠经回收,适用于海藻类肥料的原料。该优选技术方案直接带来的技术效果是,将反应副产物低分子量海藻酸钠回收,用于海藻类肥料的原料,既可增加经济效益,又能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共混-洇湿法”制备纳米银晶体,与现有技术相比,实现了最小溶剂化,反应常温化,符合绿色清洁化工艺特点,不仅环境友好,而且工艺简化,节省能源,所以成本更低,效益更好。(2) “晶座法”制备纳米银,在“晶座”上形成晶核,尔后晶核有限生长成为纳米尺寸晶体银,因为“晶座”彼此远离,晶体银不会聚集增长,所以易得到尺寸小(约IOnm左右),分布窄(±2nm)的晶体银。(3)碱性条件下,二氧化氯使大分子海藻酸钠以小于700分子量的小分子溶出,这大大减少了溶出用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共混‑洇湿‑晶座法制备小尺寸纳米银晶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1)在室温下,将海藻酸钠粉末与银盐、固体还原剂按重量比1∶0.05‑0.1∶0.15‑0.3在共混设备中混合均匀; 后用室温至60℃的去离子水慢慢洇湿物料,洇湿过程中控制无水渗出,料液重量比1:0.2‑1; 再密闭保湿、静态下反应1‑48h,制成半干态物料; (2)在搅拌下,将上述半干态物料分散在氢氧化钠或碳酸钠的二氧化氯的水溶液中,反应1‑2h直至完全溶解;上述二氧化氯的水溶液,其pH值为10‑12、浓度为0.1‑1%; 再经过滤或高速离心,得到主产物单质银晶体,副产物低分子量海藻酸钠。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群赵昔慧李子超吕洲王艳玮李晓雯胡良宁马苗张超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