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二取代八氢-2H-吡啶并[4,3-e][1,3]噁嗪-2-酮抗生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80679 阅读: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03 00: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关于式I的抗细菌化合物其中G和K是如说明书中所定义的;和这些化合物的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3’ 7- 二取代八氢-2H-吡啶并[4, 3-e] [1 ’ 3]噁嗪-2-酮抗生素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3,7_二取代八氢-2H-吡唳并[4,3_e] [I, 3] A惡嗪-2-酮抗生素衍生物、含有其的医药抗细菌组合物和这些化合物在制造用以治疗感染(例如细菌感染)的医药中的用途。这些化合物是有效抵抗各种人类和兽类病原体(尤其包括革兰氏阳性(Grampositive)和革兰氏阴性(Gram negative)需氧和厌氧细菌和分枝杆菌)的有用抗微生物剂。
技术介绍
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已对微生物施加选择性进化压力以产生基于遗传的抗性机制。现代药品和社会-经济行为通过对病原性微生物产生缓慢生长情形(例如在人工关节中)和通过支撑长期宿主储存器(例如在免疫力低下患者中)加剧抗性出现的问题。在医院中,愈来愈多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肠球菌属(Enterococcus spp.)和绿胺杆菌(Pseudomonasaeruginosa)菌株(主要感染源)正变得抗多种药物且因此难以(若并非不可能)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内酰胺、喹啉酮具有抗性且现在甚至对万古霉素(vancomycin)也具有抗性;-肺炎链球正变 得对青霉素或喹啉酮抗生素具有抗性且现在甚至对新巨环内酯也具有抗性;-肠球菌(Enterococci)对喹啉酮和万古霉素具有抗性且β_内酰胺抗生素对抵抗这些菌株无效;-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对头孢菌素和喹啉酮具有抗性;-绿脓杆菌对β-内酰胺和喹啉酮具有抗性。已在利用目前所用抗生素的疗法期间经选择的其他新出现的生物体(如不动细菌属(Acinetobacter spp.)或难养芽孢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正变成医院中的真正问题。另外,正引起持续性感染的微生物正越来越多地被视为严重慢性疾病(例如消化性溃疡)或心脏病的主因或辅因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首次阐述具有抗生素活性的反式-3,7- 二取代八氢-2H-吡啶并[4,3-e][I, 3]噁嗪-2-酮衍生物。【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各种实施例呈现于下文中:I)本专利技术是关于式I化合物,其中八氢-吡啶并[4,3-e] [I, 3]噁嗪酮部分的相对构型是呈反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式I化合物,其中八氢‑吡啶并[4,3‑e][1,3]噁嗪酮部分的相对构型是呈反式其中K代表基团Ka其中R1a代表烷氧基、卤素或氰基;Ua、Va、Wa中的一或两者代表N且其余各自代表CH;Xa代表CRa,其中Ra代表氢或卤素;A代表CHRb,其中Rb代表氢或羟基;或K代表基团Kb其中R1b代表氢、烷氧基、卤素或氰基;Ub、Vb和Wb中的一或两者代表N且其余各自代表CH;或K代表基团Kc或Kd,其中其中R1c和R1d独立地代表H或F;Vc、Vd、Wc和Wd独立地代表CH或N;且G代表基团Ga、Gb、Gc和Gd中的一者其中M代表CH或N;且Q和Q'独立地代表O或S;或此等化合物的盐。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1.11.30 IB PCT/IB2011/0553831.一种式I化合物,其中八氢-吡啶并[4,3-e] [I, 3]噁嗪酮部分的相对构型是呈反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式I化合物,其中K代表基团Ka或Kb; 或此等化合物的盐。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式I化合物,其中K代表基团Ka,其中Rla代表甲氧基,或其中K代表基团Kb,其中Rlb代表甲氧基; 或此等化合物的盐。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式I化合物,其中K代表基团Ka; 或此等化合物的盐。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式I化合物,其中A代表CHRb,其中Rb代表氢; 或此等化合物的盐。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式I化合物,其中A代表CHRb,其中Rb代表羟基,且附接至Rb的碳原子的绝对构型为(R); 或此等化合物的盐。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式I化合物,其中K代表基团Kb; 或此等化合物的盐。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式I化合物,其中G代表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群的基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式I化合物,其中:K代表基团Ka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式I化合物,其是选自以下: (4aR, 8aR)-3_(2, 3- 二氢-苯并[I, 4] 二氧杂环己稀-6-基)-7-[2-(3_ 氣-6-甲氧基-[1,5]萘啶-4-基)-乙基]-八氢-吡啶并[4,3-e] [1,3]噁嗪_2_酮; (4aS, 8aS)-3_(2, 3- 二氢-苯并[I, 4] 二氧杂环己稀-6-基)-7-[2-(3_ 氣-6-甲氧基-[1,5]萘啶-4-基)-乙基]-八氢-吡啶并[4,3-e] [1,3]噁嗪_2_酮; (4aR*,8aR*)-3-(2,3-二氢-苯并[1,4] 二氧杂环己烯 _6_基)-7-[2-羟基-2-(6-甲氧基-[1,5]萘啶-4-基)-乙基]-八氢-吡啶并[4,3-e] [1,3]噁嗪_2_酮; (4aR*,8aR*) -3- (2, 3- 二氢! _ 苯并[1,4] 二氧杂环己稀-6-基)~1~ [2~ (6-甲氧基-[1,5]萘啶-4-基)-乙基]-八氢-吡啶并[4,3-e] [1,3]噁嗪_2_酮;(4aR*,8aR*) _7_ [2- (3-氟-6-甲氧基 _[ I,5]萘啶-4-基)-乙基]-3- (3-氧基-3,4- 二氢-2H-苯并[1,4]噁嗪-6-基)-八氢-吡啶并[4,3-e] [I, 3]噁嗪-2-酮;(4aR*,8aR*) -3- (2, 3- _.氢-苯并[I, 4] 二氧杂环己稀-6-基)-rJ- [2~ (3-氣-6-甲氧基-[1,5]萘啶-4-基)-2-羟基-乙基]-八氢-吡啶并[4,3-e] [I, 3]噁嗪-2-酮;(4aR*,8aR*) _7_ [2- (3-氟-6-甲氧基 _[ I,5]萘啶-4-基)-乙基]-3- (3-氧基-3,4- 二氢-2H-苯并[1,4]噻嗪-6-基)-八氢-吡啶并[4,3-e] [I, 3]噁嗪-2-酮; (4aR*,8aR*) -3- (2, 3- 二氢! _ 苯并[1,4] 二氧杂环己稀-6-基)~7~ [2~ (7~ 甲氧基-2-氧基-2H-喹啉-1-基)_乙基]-八氢-吡啶并[4,3-e] [I, 3]噁嗪-2-酮; (4aR*,8aR*) -3- (2, 3- 二氢! _ 苯并[1,4] 二氧杂环己稀-6-基)~7~ [2~ (7~ 甲氧基-2-氧基-2H-喹喔啉-1-基)_乙基]-八氢-吡啶并[4,3-e] [I, 3]噁嗪-2-酮;(4aR*,8aR*) -3- (2, 3- 二氢! _ 苯并[1,4] 二氧杂环己稀-6-基)~7~ [2~ (7~ 甲氧基-2-氧基-2H-[1,8]萘啶-1-基)-乙基]-八氢-吡啶并[4,3-e] [1,3]噁嗪_2_酮;(4aR*,8aR*) -3- (2, 3- 二氢! _ 苯并[1,4] 二氧杂环己稀-6-基)~7~ [2~ (6-甲氧基_3_氧基-3H-吡唳并 [2, 3_b]吡嚷-4-基)-乙基]-八氢-吡唳并[4, 3-e] [I, 3] Il惡嗪-2-酮; (4aR*,8aR*) -3- (2, 3- 二氢! _ 苯并[1,4] 二氧杂环己稀-6-基)~7~ [2~ (3~ 甲氧基_6_氧基-6H-吡唳并[2, 3_b]吡嚷-5-基)-乙基]-八氢-吡唳并[4, 3-e] [I, 3] Il惡嗪-2-酮; (4 a R*,8 a R* ) - 3 - ( 2,3 - 二氢-苯并[1,4] 二氧杂环己烯-6-基)-7-[(R)-2-(3-氟-6-甲氧基_[1,5]萘啶_4_基)-2-羟基-乙基]-八氢-吡啶并[4,3-e] [1,3]噁嗪-2-酮;(4aS, 8aS) _3_ (2, 3- 二氢-苯并[I, 4] 二氧杂环己稀-6-基)-7_[ (S) ~2~ (3~ 氣-6-甲氧基-[1,5]萘啶-4-基)-2-羟基-乙基]-八氢-吡啶并[4,3-e] [1,3]噁嗪_2_酮;(4aR, 8aR) _3_ (2, 3- 二氢-苯并[I, 4] 二氧杂环己稀-6-基)-7_[ (S) ~2~ (3~ 氣-6-甲氧基-[1,5]萘啶-4-基)-2-羟基-乙基]-八氢-吡啶并[4,3-e] [1,3]噁嗪_2_酮;(4aR*,8aR*) -3- (2, 3- _.氢-苯并[I, 4] 二氧杂环己稀-6-基)-rJ- [2~ (7-氣 ~2~ 甲氧基-喹啉-8-基)-2-羟基-乙基]-八氢-吡啶并[4,3-e] [I, 3]噁嗪-2-酮;(4aR*,8aR*) -3- (2, 3- _.氢-苯并[I, 4] 二氧杂环己稀-6-基)-rJ- [2~ (6-氣-3-甲氧基-喹喔啉-5-基)-2-羟基-乙基]-八氢-吡啶并[4,3-e] [I, 3]噁嗪-2-酮;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克里斯蒂安·哈伯舒兰乔治·吕迪简菲利普·索里维特卡尼拉·阻姆布赖恩艾科琳
申请(专利权)人:埃科特莱茵药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瑞士;CH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