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卷形垫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52970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24 14: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抑制内圈和外圈的变形的涡卷形垫圈(1),其具有:包括本体部(12a)、形成于本体部(12a)的内周的内周空卷部(12b)和形成于本体部(12a)的外周的外周空卷部(12c)的垫圈本体(12);内圈(13),在其外周面上形成可与内周空卷部(12b)内周面装脱的内圈卡爪部(13c);外圈(14),在其内周面上形成可与外周空卷部(12c)外周面装脱的外圈卡爪部(14c)。内周空卷部(12b)和外周空卷部(12c)的圈数设定为5~10圈。在内圈(13)外周面与内周空卷部(12b)的内周面中除内圈卡爪部(13c)的部分之间,形成有规定的第一间隙(S1)。在外圈(14)内周面与外周空卷部(12c)的外周面中除外圈卡爪部(14c)的部分之间形成有规定的第二间隙(S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抑制内圈和外圈的变形的涡卷形垫圈(1),其具有:包括本体部(12a)、形成于本体部(12a)的内周的内周空卷部(12b)和形成于本体部(12a)的外周的外周空卷部(12c)的垫圈本体(12);内圈(13),在其外周面上形成可与内周空卷部(12b)内周面装脱的内圈卡爪部(13c);外圈(14),在其内周面上形成可与外周空卷部(12c)外周面装脱的外圈卡爪部(14c)。内周空卷部(12b)和外周空卷部(12c)的圈数设定为5~10圈。在内圈(13)外周面与内周空卷部(12b)的内周面中除内圈卡爪部(13c)的部分之间,形成有规定的第一间隙(S1)。在外圈(14)内周面与外周空卷部(12c)的外周面中除外圈卡爪部(14c)的部分之间形成有规定的第二间隙(S2)。【专利说明】涡卷形垫圈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涡卷形垫圈。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在构成气体或液体等流体的流路的配管连接部位等,为了防止流体由对置的密封面间泄漏,而设置涡卷形垫圈。作为该涡卷形垫圈,如图6及图7所示具有:使由带状金属制薄板构成的环形材料101,与由膨胀石墨或氟树脂等软质材料构成的带状填充材料102重合,并卷绕成涡卷形而成的环形垫圈本体103 ;作为加固环部件安装于该垫圈本体103的内侧和外侧的内圈104及外圈105 (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该涡卷形垫圈在使用时,安 装于对置的密封面201之间。此时,使上述密封面201彼此相互靠近并加以固定,从该轴向两端面向垫圈本体103施加规定的紧固压力,确保两密封面201之间的密封性。为了使上述内圈104和外圈105分别可装脱地安装于垫圈本体103,在垫圈本体103附近沿周向每隔固定的间隔设置多个内圈卡爪部104a和外圈卡爪部105a。通过使该内圈卡爪部104a和外圈卡爪部105a向垫圈本体103 —侧扣压,而与该垫圈本体103卡合。这样,当垫圈本体103到达使用寿命时,仅更换垫圈本体103就可以循环使用内圈104和外圈 105。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专利第3938093号公报垫圈本体103在其安装时由对置的密封面201紧固而在轴向上被压缩,因此,垫圈本体103的内周侧向径向内侧膨胀而发生弹性变形,挤压内圈104的外周面。同样地,垫圈本体103的外周一侧向径向外侧膨胀而发生弹性变形,挤压外圈105的内周面。因此,当紧固压力过大时,垫圈本体103的挤压力增大使得内圈104和外圈105变形,从而产生上述内圈104和外圈105不能循环使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有鉴于上述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涡卷形垫圈,可抑制因对垫圈本体作用过大的紧固压力而造成内圈和外圈变形。本专利技术的涡卷形垫圈,其特征在于具有:具有:垫圈本体,其具有重叠环形材料和填充材料,并形成为涡卷状的本体部;形成于所述本体部的内周、仅卷绕有所述环形材料的内周空卷部;和形成于所述本体部的外周、仅卷绕有所述环形材料的外周空卷部,其中,所述环形材料为带状的金属制薄板,所述填充材料为带状的软质材料;内圈,其设置于所述垫圈本体的内周空卷部的径向内侧,并在外周面形成有可与所述内周空卷部的内周面装脱的内圈卡爪部;和外圈,其设置于所述垫圈本体的外周空卷部的径向外侧,并在内周面形成有可与所述外周空卷部的外周面装脱的外圈卡爪部,所述内周空卷部和外周空卷部的圈数设定为5?10圈,在所述内周空卷部的内周面,和所述内圈的外周面中除所述内圈卡爪部的部分之间,形成有规定的第一间隙,在所述外周空卷部的外周面,和所述外圈的内周面中除所述外圈卡爪部的部分之间,形成有规定的第二间隙。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垫圈本体的内周空卷部和外周空卷部的圈数为卷绕较多为5?10圈,因此在由对置的密封面紧固垫圈本体时,可抑制内周空卷部向径向内侧膨胀和外周空卷部向径向外侧膨胀。另外,由于在内周空卷部的内周面与内圈外周面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并且在外周空卷部的外周面与外圈内周面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因此在由对置的密封面紧固垫圈本体时,可允许垫圈本体分别向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膨胀所述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的厚度。这样,就可以降低垫圈本体的内周面向内圈外周面的径向内侧挤压的挤压力,并降低垫圈本体的外周面向外圈内周面的径向外侧挤压的挤压力,因此即使对垫圈本体施加过大的紧固压力,也可有效的抑制所述挤压力造成的内圈和外圈的变形。其结果可提闻内圈和外圈的循环使用率。另外,所述内圈的轴向厚度和所述外圈的轴向厚度彼此大致相同,且小于所述垫圈本体的轴向厚度,所述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的厚度设定为,所述垫圈本体的轴向厚度与所述内圈或外圈的轴向厚度之差的0.5?1.0倍。此时,由于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设定为允许垫圈本体向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膨胀适当的距离,因此可有效减少作用于内圈和外圈的挤压力。另外,优选所述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设定为,在压缩该垫圈本体,使所述垫圈本体的轴向厚度达到所述内圈或外圈轴向厚度时,所述内周空卷部的内周面与所述内圈的外周面接触,并且所述外周空卷部的外周面与所述外圈的内周面接触。此时,即使垫圈本体的轴向厚度被压缩到所述内圈或外圈轴向厚度的过程,而使垫圈本体被过度压缩时,也可有效减少作用于内圈和外圈的挤压力。另外,优选所述压缩后的所述垫圈本体的压缩密度,与所述压缩前的所述垫圈本体的非压缩密度相比,以该非压缩密度为基准,大20%?50%。此时,更可有效减少对内圈和外圈的挤压力。另外,优选所述非压缩密度为3.0?5.0g/cm3,所述压缩密度为4.0?6.0g/cm3。此时,更可有效减少对内圈和外圈的挤压力。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涡卷形垫圈,即使对垫圈本体施加过大的紧固压力,也可有效的抑制内圈和外圈的变形,可提闻内圈和外圈的循环使用率。【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涡卷形垫圈的俯视图。图2为表示上述涡卷形垫圈在使用状态下的图1的A-A方向观看的剖面图。图3中(a)是图1的B-B方向观看的剖面图,(b)是图1的C-C方向观看的剖面图。图4为表示上述涡卷形垫圈在安装于对置的密封面间之前状态的图1的D-D方向观看的剖面图。图5为表示上述涡卷形垫圈在使用状态下对垫圈本体施加过大的紧固压力的状态的图1的D-D方向观看的剖面图。图6是表示现有技术的涡卷形垫圈的俯视图。图7为图6的E-E方向观看的剖面图。附图标记说明I 涡卷形垫圈12 垫圈本体12a 本体部12b 内周空卷部12c 外周空卷部13 内圈13c 内圈卡爪部14 外圈14c 外圈卡爪部15 环形材料16 填充材料SI 第一间隙S2 第二间隙【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涡卷形垫圈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涡卷形垫圈的俯视图。图2为表示该涡卷形垫圈在使用状态下的图1的A-A方向观看的剖面图。在图1中,该涡卷形垫圈I具有:环形的垫圈本体12 ;作为加固环形部件可拆装地安装于该垫圈本体12的内周侧的内圈13 ;作为加固环形部件可拆装地安装于该垫圈本体12的外周侧的外圈14。如图2所示,涡卷形垫圈I安装于例如配管连接部位处相互对置的一对凸缘2的密封面2a之间。通过使上述密封面2a彼此相互靠近而紧固涡卷形垫圈1,从该轴向两侧对垫圈本体12施加规定的紧固压力W,确保两密封面2a之间的密封性。垫圈本体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涡卷形垫圈,其特征在于,具有:垫圈本体,其具有重叠环形材料和填充材料,并形成为涡卷状的本体部;形成于所述本体部的内周、仅卷绕有所述环形材料的内周空卷部;和形成于所述本体部的外周、仅卷绕有所述环形材料的外周空卷部,其中,所述环形材料为带状的金属制薄板,所述填充材料为带状的软质材料;内圈,其设置于所述垫圈本体的内周空卷部的径向内侧,并在外周面形成有可与所述内周空卷部的内周面装脱的内圈卡爪部;和外圈,其设置于所述垫圈本体的外周空卷部的径向外侧,并在内周面形成有可与所述外周空卷部的外周面装脱的外圈卡爪部,所述内周空卷部和外周空卷部的圈数设定为5~10圈,在所述内周空卷部的内周面,和所述内圈的外周面中除所述内圈卡爪部的部分之间,形成有规定的第一间隙,在所述外周空卷部的外周面,和所述外圈的内周面中除所述外圈卡爪部的部分之间,形成有规定的第二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三吉猛末广笃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皮拉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