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50386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24 07: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轴承,该轴承可旋转地支撑轴并且由轴支撑件保持。轴承包括具有油槽、入口、以及出口的轴承本体。润滑油通过入口供给至油槽并被保持在油槽中。油槽在轴承本体的内周表面中形成为在轴承本体的周向方向上延伸。轴承本体由轴支撑件的内周表面保持,其中轴承本体的外周表面与轴支撑件的内周表面接触。出口通向轴承本体的轴向端,以允许油槽中的润滑油从轴承本体排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轴承,该轴承可旋转地支撑轴并且由轴支撑件保持。轴承包括具有油槽、入口、以及出口的轴承本体。润滑油通过入口供给至油槽并被保持在油槽中。油槽在轴承本体的内周表面中形成为在轴承本体的周向方向上延伸。轴承本体由轴支撑件的内周表面保持,其中轴承本体的外周表面与轴支撑件的内周表面接触。出口通向轴承本体的轴向端,以允许油槽中的润滑油从轴承本体排出。【专利说明】轴承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可旋转地支撑轴的轴承。
技术介绍
在诸如叉车之类的工业车辆中,后轴(或轴)附接至车身以便能够上下摆动。轴支撑件设置在车身中并且具有圆孔(或轴承保持孔)。后轴由轴支撑件通过设置在轴支撑件的圆孔中的衬套(轴承)可旋转地支撑(参见日本待审专利申请特许公报N0.2004-322871 )。在如公报N0.2004-322871中所公开的用于可旋转地支撑轴的轴承中,可以想到的是通过在轴承本体的内周表面中形成在轴承本体的周向方向上延伸的油槽并且供给润滑油至油槽来提高轴的外周表面与轴承本体的内周表面之间的润滑。供给至油槽并被保持在油槽中的润滑油通过轴的外周表面与轴承本体的内周表面之间的间隙从轴承本体的两个轴向端排出。但是,由于这种间隙非常窄,因此,在油槽中固化的润滑油和包含在油槽中的异物几乎无法通过间隙从油槽中排出。油槽中存在的固化的润滑油和异物可能在轴与轴承本体之间积聚并且滞留,这增加了轴与轴承之间的摩擦。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轴承,尽管该轴承的结构简单,但其允许排出在油槽中存在的固化的润滑油和异物。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 一种可旋转地支撑轴并且也由轴支撑件保持的轴承。该轴承包括具有油槽、入口以及出口的轴承本体。润滑油通过入口供给至油槽并被保持在油槽中。油槽在轴承本体的内周表面中形成为在轴承本体的周向方向上延伸。轴承本体由轴支撑件的内周表面保持,其中轴承本体的外周表面与轴支撑件的内周表面接触。出口通向轴承本体的轴向端以允许油槽中的润滑油从轴承本体排出。从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示例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原理的描述中,本专利技术的其它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参照下面对当前优选的实施方式的描述以及附图,可以最佳地理解本专利技术及其目的和优点,在附图中: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轴承的截面图,其中,轴承保持在轴支撑件的轴承保持孔中;图2是示出了图1的轴承的轴承本体的内周表面的整个圆周的展开图;图3是示出了图1的轴、轴承以及轴支撑件的截面图,用于示出润滑油的流动;以及图4是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轴承的轴承本体的内周表面的整个圆周的展开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轴承。本实施方式的轴承用于可旋转地支撑轴(或后轴),该轴附接至诸如叉车之类的车辆的车身以便能够上下摆动。如图1所示,轴承10由形成在支撑轴21的轴支撑件22中的轴承保持孔23的内周表面保持,其中轴承本体11的外周表面IlA与轴承保持孔23的内周表面接触。轴承10可旋转地支撑轴21,其中轴21的外周表面21A与轴承本体11的内周表面滑动接触。如图2所示,在轴承本体11的内周表面IlB中形成有油槽30,油槽30在轴承本体11的周向方向上延伸并且用于保持润滑油(或润滑脂)。油槽30在轴承本体11的周向方向上在整个圆周范围内形成。油槽30由第一槽31和第二槽32形成,其中第一槽31和第二槽32各自形成为沿着轴承本体11的周向方向蜿蜓。第一槽31包括在轴承本体11的第一轴向端111附近的多个第一蜿蜒部31A (或者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第一蜿蜒部31A)和在轴承本体11的第二轴向端112附近的多个第二蜿蜒部31B (或者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第二蜿蜒部31B),如图2所示。第二槽32包括在轴承本体11的第一轴向端111附近的多个第一蜿蜒部32A(或者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第一蜿蜒部32A)和在轴承本体11的第二轴向端112附近的多个第二蜿蜒部32B (或者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第二蜿蜒部32B),如图2所示。第一槽31的第一蜿蜒部31A和第二槽32的第一蜿蜒部32A在轴承本体11的周向方向上交替地设置。第一槽31的第二蜿蜒部3IB和第二槽32的第二蜿蜒部32B在轴承本体11的周向方向上交替地设置。第一槽31的第一蜿蜒部31A和第二槽32的第二蜿蜒部32B在轴承本体11的轴向方向上彼此相对地设置。第一槽31的第二蜿蜒部31B和第二槽32的第一蜿蜒部32A在轴承本体11的轴向方向上彼此相对地设置。第一槽31和第二槽32在第一蜿蜒部31A、32A与第二蜿蜒部31B、32B之间彼此相交以在相交部分处彼此连通。第一槽31和第二槽32分别形成为使得在轴承本体11的周向方向上,第二槽32的第一蜿蜒部32A设置在与第一槽31的第一蜿蜒部3IA相隔180度的位置,并且第二槽32的第二蜿蜒部32B设置在与第一槽31的第二蜿蜒部31B相隔180度的位置。入口 41设置在第一槽31的其中一个第二蜿蜒部31B中,润滑油通过该入口供给至第二蜿蜒部31B。入口 42设置在第二槽32的其中一个第一蜿蜒部32A中,润滑油通过该入口供给至第一蜿蜒部32A。入口 41和42设置在第一槽31的第二蜿蜒部31B和第二槽32的第一蜿蜒部32A中布置为在轴承本体11的轴向方向上彼此相对的第一槽31的第二蜿蜒部31B和第二槽32的第一蜿蜒部32A之间。入口 41和入口 42中的每一个是在轴承本体11的径向方向上延伸的圆形通孔。出口 51在轴承本体11的内周表面IlB中形成为与第二槽32的第二蜿蜒部32B连通,该第二蜿蜒部32B布置在与其中设置有入口 41的第一槽31的第二蜿蜒部31B相隔180度的位置。因此,入口 41和出口 51在轴承本体11的周向方向上布置在彼此相隔180度的位置。出口 51是轴向槽,其在第二蜿蜒部32B的最靠近轴承本体11的第二轴向端112的位置与第二槽32的第二蜿蜒部32B连通并且还通向第二轴向端112。出口 52在轴承本体11的内周表面IlB中形成为与第一槽31的第一蜿蜒部31A连通,该第一蜿蜒部31A布置在与其中设置有入口 42的第二槽32的第一蜿蜒部32A相隔180度的位置。因此,入口 41和出口 52在轴承本体11的周向方向上布置在彼此相隔180度的位置。出口 52是轴向槽,其在第一蜿蜒部31A的最靠近轴承本体11的第一轴向端111的位置与第一槽31的第一蜿蜒部31A连通,并且还通向第一轴向端111。下面将描述上述轴承的运行。如图3所示,润滑油源(未示出)中的润滑油通过在轴支撑件22中形成的入口通路22A和入口 41、42供给至油槽30。从入口 41和42供给至油槽30的润滑油沿着第一槽31和第二槽32流动,从而划分至轴承本体11的两个周向侧中,并且之后在出口 51和52中汇合以从出口 51和52排出。因此,存在于第一槽31和第二槽32中的固化的润滑油和异物与从入口 41和42供给至第一槽31和第二槽32的润滑油一起通过出口 51和52排出轴承本体11,这避免了由于在第一槽31和第二槽32中存在的固化的润滑油和异物在轴21与轴承本体11之间积聚并且滞留而增加轴21与轴承本体11之间的摩擦。从入口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轴承(10),所述轴承(10)可旋转地支撑轴(21)并且还由轴支撑件(22)保持,其中,所述轴承(10)包括具有油槽(30、60)和入口(41、42、61)的轴承本体(11),其中,润滑油通过所述入口(41、42、61)供给至所述油槽(30、60)并被保持在所述油槽(30、60)中,其中,所述油槽(30、60)在所述轴承本体(11)的内周表面(11B)中形成为在所述轴承本体(11)的周向方向上延伸,其中,所述轴承本体(11)由所述轴支撑件(22)的内周表面保持,其中所述轴承本体(11)的外周表面(11A)与所述轴支撑件(22)的内周表面接触,其特征在于,出口(51、52、62)通向所述轴承本体(11)的轴向端(111、112),以允许所述油槽(30、60)中的润滑油从所述轴承本体(11)排出。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和田研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