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围大梁框架车体及其组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172181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02 13:01
一种侧围大梁框架车体及其组装方法,该侧围大梁框架车体设有车体前端、尾端模组与车室底板,又在两侧设有两侧面车体框架,各侧面车体框架是在顶管的前、后端套合焊接各朝前、后向下斜向延伸的上前柱管与上后柱管,又在底管的前、后端套合焊接各朝前、后向上斜向延伸的下前柱管与下后柱管,其中上、下前柱管之间套合焊接,上、下后柱管之间亦套合焊接,并在顶、底管之间焊接结合一中柱;本发明专利技术将前、中、后柱融合在侧面车体框架,可将材料集中应用在担负力量的车体外框,而管体套接的组装构造,则可共用零件、降低开发制造成本,快速因应不同客户端的造车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该侧围大梁框架车体设有车体前端、尾端模组与车室底板,又在两侧设有两侧面车体框架,各侧面车体框架是在顶管的前、后端套合焊接各朝前、后向下斜向延伸的上前柱管与上后柱管,又在底管的前、后端套合焊接各朝前、后向上斜向延伸的下前柱管与下后柱管,其中上、下前柱管之间套合焊接,上、下后柱管之间亦套合焊接,并在顶、底管之间焊接结合一中柱;本专利技术将前、中、后柱融合在侧面车体框架,可将材料集中应用在担负力量的车体外框,而管体套接的组装构造,则可共用零件、降低开发制造成本,快速因应不同客户端的造车需求。【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体的结构,尤其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汽车市场为了因应消费者对于车辆的大量需求,因此需要快速生产车辆,为此在构造设计上,几乎都是以单体化(unibody)的车体架构来生产车子,单体化(unibody)的车体是从单元化(unitized-body)车体的用字简化而来的,其概念是车体结构由折叠的槽化钢梁和压制的钣金件焊接结合为一个整体刚性的车壳,特别是其中的钣金件也作为共同承载車体结构负荷的一环。然而,前述单体化的车体架构虽可达到快速生产车辆的需求,但如此设计的车体结构由于钣金件与车体梁柱之间的构造环环相扣,因此在车型需要做修改时,就无法快速的进行整体车型的修改,导致车商研发新车型的制造成本高昂。
技术实现思路
由于现有单体化车体架构的钣金件与其他构造环环相扣,因此无法快速的随车型的不同做修改而导致开发车辆成本高昂。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以管杆件套合焊接的手段形成侧面车体框架,并将前、中、后柱融合在该处,达到降低开发制造成本,可快速因应不同客户端的需求的功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侧围大梁框架车体,包括:两侧面车体框架,是以左、右对称的形态设置在左、右的位置,两侧面车体框架分别在上方设有一顶管,各顶管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管体,在各顶管的前端套合焊接一朝前向下斜向延伸的上前柱管,又在各顶管的后端套合焊接一朝后向下延伸的上后柱管,在各顶管的下方设有一底管,各底管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管体,在各底管的前端套合焊接一朝前向上延伸的下前柱管,在各下前柱管的顶部形成一前插管,各上前柱管的前端套合焊接在各前插管,又在各底管的后端套合焊接一朝后向上延伸的下后柱管,各下后柱管的后端形成一后插管,各上后柱管的后端套合焊接在各后插管,又在各顶管与各顶管下方的底管之间焊接结合一竖直设置的中柱;一车室底板,结合在两侧面车体框架的底管之间;一车体前端模组,结合在两下前柱管与该车室底板的前端之间,在该车体前端模组设有一前悬吊转向系统;以及一车体尾端模组,结合在两下后柱管与该车室底板的后端之间,在该车体尾端模组设有一后悬吊系统。进一步,本专利技术中,配合所述各顶管的前端与后端各设有一前套接管与一后套接管,各前套接管的后半段套合焊接在各顶管前端的周围,各后套接管的前半段套合焊接在各顶管后端的周围;所述各上前柱管的后端穿入各前套接管的前半段内焊接结合,所述各上后柱管的前端穿入各后套接管的后半段内焊接结合。进一步,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各下前柱管在后端设有一前插管部,以各前插管部的后端与该底管的前端结合,在各前插管部的前端朝上延伸一延伸管部,又在各延伸管部朝前向上延伸一倾斜管部,在各倾斜管部的前端朝前直向延伸一直管部,所述前插管焊接形成在各倾斜管部前端部的顶面;所述车体前端模组的左、右两侧结合在两下前柱管的延伸管部、倾斜管部与直管部之间;在所述各上前柱管前端的左、右两侧与各倾斜管部前端的左、右两侧之间焊接结合一加强板。进一步,本专利技术中,在各所述上前柱管前端的左、右两侧与各所述倾斜管部前端的左、右两侧之间焊接结合一加强板。进一步,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各中柱设有一竖直的中柱梁,在各中柱梁的顶端形成一顶管结合部,各顶管结合部是钣件并套合焊接在所述各顶管中间的周围,又在各中柱梁的底端结合一底管结合部,各底管结合部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钣件,各底管结合部套合焊接在所述各底管的周围。进一步,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各下后柱管在前端设有一后插管部,以各后插管部结合在所述各底管的后端,在各后插管部的后端朝后向上延伸一前倾斜管部,又在各前倾斜管部的后端朝后向上延伸一后倾斜管部,各后倾斜管部倾斜的角度大于各前倾斜管部倾斜的角度,所述各后插管接合在各后倾斜管部的后端。更进一步,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各顶管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圆管体,所述各上前柱管是斜向延伸的长圆管体,所述各上后柱管是斜向延伸的长圆管体;所述各底管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方管体,所述各下前柱管是斜向延伸的长方管体,所述各下后柱管亦是斜向延伸的长方管体。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上述的侧围大梁框架车体的组装方法,其步骤包括:组装两所述侧面车体框架:将各所述侧面车体框架的上前柱管以及下前柱管组成一前组合件,又将各所述侧面车体框架的上后柱管以及下后柱管组成一后组合件,各所述侧面车体框架的所述顶管与所述底管的长度是依照该侧围大梁框架车体所要组合成的前、后轴距的长度来选定,接着将各所述顶管焊接结合在各所述前组合件的上前柱管与各所述后组件的上后柱管之间,又将各所述底管焊接结合在各所述前组合件的下前柱管与各所述后组合件的下后柱管之间,接着将所述中柱焊接结合在各侧面车体框架的顶管与底管之间;组装车室底板:将前述两所述侧面车体框架分别设置在预定组合该侧围大梁框架车体处的左、右两侧的位置,接着将所述车室底板焊接结合在两所述侧面车体框架的底管之间;组装车体前端模组:将所述车体前端模组焊接结合在两所述下前柱管与该车室底板的前端之间;以及组装车体尾端模组:将所述车体尾端模组焊接结合在两所述下后柱管与该车室底板的后端之间。本专利技术是将车体前柱、中柱与后柱的结构融合在侧面车体框架,透过车体前、后端模组与两侧面车体框架结合的构造,能够以最佳的路径传递冲击时的力量,又以车室底板提供车室内的组件,例如座椅安装,使车体的整体在正向与侧向的支撑力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由于本专利技术的侧面车体框架是以管件套合并焊接的技术结合,因此具备以下的功效:1、由于本专利技术的侧面车体框架是以管件套接结合,因此在进行组装时能够微调而容易修正加工误差,若再结合无模具零件试作与P.c.F治具底盘组装制造技术(PartsCoodinator Fixture),可增快样车制造速度。2、本专利技术侧面车体框架融合车体前、中、后柱的框架式大梁,可将材料应用至整体车身最需负担力量的车体外框,减少原本在车体强度上贡献较少的部件,例如车体中央底板的材料用量,节省制造成本。3、由于本专利技术侧面车体框架的组件之间是以套合焊接的手段结合为一体,因此可以经由调整部分组件的方式延长前、后的长度或者加高上、下的高度,借此改变车体的轴距以及车型,因此能加速新车型的产生、增加零件共用数,降低开发制造的成本,快速因应不同客户端制造车辆的需求。【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专利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其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侧围大梁框架车体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侧围大梁框架车体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侧围大梁框架车体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侧面车体框架的分解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侧围大梁框架车体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侧围大梁框架车体的第二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侧围大梁框架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大梁框架车体包括:两侧面车体框架,是以左、右对称的形态设置在该侧围大梁框架车体的左、右两侧的位置,其中两所述侧面车体框架分别在上方设有一顶管,各所述顶管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管体,在各所述顶管的前端套合焊接一朝前向下斜向延伸的上前柱管,又在各所述顶管的后端套合焊接一朝后向下延伸的上后柱管,在各所述顶管的下方设有一底管,各所述底管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管体,在各所述底管的前端套合焊接一朝前向上延伸的下前柱管,在各所述下前柱管的顶部形成一前插管,各所述上前柱管的前端套合焊接在各所述前插管,又在各所述底管的后端套合焊接一朝后向上延伸的下后柱管,各所述下后柱管的后端形成一后插管,各所述上后柱管的后端套合焊接在各所述后插管,又在各所述顶管与各所述顶管下方的所述底管之间焊接结合一竖直设置的中柱;一车室底板,结合在两所述侧面车体框架的底管之间;一车体前端模组,结合在两所述下前柱管与该车室底板的前端之间,在该车体前端模组设有一前悬吊转向系统;以及一车体尾端模组,结合在两所述下后柱管与该车室底板的后端之间,在该车体尾端模组设有一后悬吊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祐廷
申请(专利权)人:财团法人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