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车身减震系统强度的纵梁加强板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128103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6-12 20:38
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车身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提高车身减震系统强度的纵梁加强板,该纵梁加强板包括顶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一底板以及第二底板,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连接所述顶板、且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相对,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与所述顶板构成U形,所述第一底板连接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第一侧板构成L形,所述第一底板沿所述第一侧板底边向外侧延伸,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第二侧板构成L形,所述第二底板沿所述第二侧板底边向外侧延伸,所述顶板设有第一通孔。通过零件合二为一的一体结构设计的加强板,减少了零件数量、降低产品重量、节约成本、简化制造工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适用于车身
,提供了一种提高车身减震系统强度的纵梁加强板,该纵梁加强板包括顶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一底板以及第二底板,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连接所述顶板、且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相对,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与所述顶板构成U形,所述第一底板连接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第一侧板构成L形,所述第一底板沿所述第一侧板底边向外侧延伸,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第二侧板构成L形,所述第二底板沿所述第二侧板底边向外侧延伸,所述顶板设有第一通孔。通过零件合二为一的一体结构设计的加强板,减少了零件数量、降低产品重量、节约成本、简化制造工艺。【专利说明】一种提高车身减震系统强度的纵梁加强板
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身
,尤其涉及一种纵梁加强板。
技术介绍
现如今汽车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汽车的安全性在人们购车时越来越被看重,作为首要考虑条件。车身具有良好的刚度、强度是一个重要因素。在恶劣的路面上,汽车颠簸的厉害,减震系统处于激烈的变频振动中,虽然减震系统本身的阻尼弹簧等会吸收冲击能量,但车身减震系统仍处于高频振动之中。车身的减震系统与纵梁连接,为了保证减震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在纵梁上安装有加强减震系统强度的加强板,通常的加强板都是减震器销板、加强板组成,如图1所示,这种加强板零件数量多、成本高,零件搭接重叠多,存在多处三层板贴合,总厚度达到5.5_,焊接时易形成虚焊,减振器销受力不能有效的直接传递到后纵梁,减振器销加强板上,受力不均,减振器销板翻边孔,结构强度不足,路试多次发生开裂。综上所述,现有的车身减震系统强的纵梁加强板存在零件数量多、成本高、易虚焊、受力不均、结构强度不足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提高车身减震系统强度的纵梁加强板,旨在解决零件数量多、成本高、易虚焊、受力不够、结构强度不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提高车身减震系统强度的纵梁加强板,该纵梁加强板包括顶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一底板以及第二底板,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连接所述顶板、且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相对,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与所述顶板构成U形,所述第一底板连接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第一侧板构成L形,所述第一底板沿所述第一侧板底边向外侧延伸,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第二侧板构成L形,所述第二底板沿所述第二侧板底边向外侧延伸,所述顶板设有第一通孔。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上设有加强筋。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技术方案是:述第一侧板与顶板所形成的角为直角,所述第二侧板与顶板所形成的角为直角,所述第一底板与第一侧板所形成的角为直角,所述第二底板与第二侧板所形成的角为直角。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侧板与顶板所形成的角为钝角,所述第二侧板与顶板所形成的角为钝角,所述第一底板与第一侧板所形成的角为钝角,所述第二底板与第二侧板所形成的角为钝角。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通孔为圆形。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技术方案是:该纵梁加强板还包括第三侧板以及第三底板,所述第三侧板连接所述顶板,所述第三侧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设于所述顶板同侧,第三侧板连接所述第三底板,所述顶板、第三侧板、第三地板构成U形,所述第三底板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一通孔的中心轴线共轴。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技术方案是:在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第三底板的连接处中间设有向内侧凸起的连接面。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连接面上设有加强筋。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三底板与所述第三侧板的夹角为直角。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顶板与所述第三侧板的夹角为直角。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是:通过零件合二为一的一体结构设计的加强板,减少了零件数量、降低产品重量、节约成本、简化制造工艺。设计成U形结构,消除了三层板贴合,不易虚焊、提闻了结构强度。_【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减震系统强度的纵梁加强板示意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提高车身减震系统强度的纵梁加强板示意图一; 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提高车身减震系统强度的纵梁加强板示意图二; 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提高车身减震系统强度的纵梁加强板安装于纵梁上结构示意图一; 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提高车身减震系统强度的纵梁加强板安装于纵梁上结构示意图二 ; 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提高车身减震系统强度的纵梁加强板安装于纵梁上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附图标记:1_顶板2-第一侧板3-第二侧板4-第一通孔5-第一底板6-第二底板第二侧板8-第二底板9-加强筋10-第二通孔11-减震器销12-纵梁13-整圈焊接圈14-半圈焊接圈15-焊接点90-减震器销板100-加强板。图2-图6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提高车身减震系统强度的纵梁加强板,该纵梁加强板包括顶板1、第一侧板2、第二侧板3、第一底板5以及第二底板6,所述第一侧板2、第二侧板3连接所述顶板1、且所述第一侧板2与所述第二侧板3相对,所述第一侧板2、第二侧板3与所述顶板I构成U形,所述第一底板5连接所述第一侧板2,所述第一底板5与所述第一侧2板构成L形,所述第一底板5沿所述第一侧板2底边向外侧延伸,所述第二底板6与所述第二侧板3连接,所述第二底板6与所述第二侧板3构成反向L形,所述第二底板6沿所述第二侧板3底边向外侧延伸,所述顶板I设有第一通孔4。通过零件合二为一的一体结构设计的加强板,减少了零件数量、降低产品重量、节约成本、简化制造工艺。设计成U形结构,消除了三层板贴合,不易虚焊、提高了结构强度。所述第一侧板2、第二侧板3上设有加强筋9,所述加强筋9至少为一条。加强板上通过增设新设计的加强筋,提高了加强板的结构强度。所述第一侧板2、第二侧板3连接所述顶板1,所述第一底板5连接所述第一侧板2,所述第二底板6与所述第二侧板3连接,连接面圆滑过渡。所述述第一侧板2、第二侧板3连接所述顶板1,所述第一底板5连接所述第一侧板2,所述第二底板6与所述第二侧板3连接,所构成的角为直角。在纵梁结合时形成了封闭的空间,能够很好的固定减震器销,并且承受减震器作用力时不易形成开裂。所述述第一侧板2、第二侧板3连接所述顶板1,所述第一底板5连接所述第一侧板2,所述第二底板6与所述第二侧板3连接,所构成的角为钝角。在纵梁结合时形成了封闭的空间,能够很好的固定减震器销,并且承受减震器作用力时不易形成开裂。所述顶板上I设有第一通孔4,所述第一通孔4为圆柱形。所述第一通孔4以所述顶板I对角线的交点为中心。所述第一通孔4能够很好的配合减震器销的使用,在将减震器销固定在纵梁12上时,使焊接能够更好的完成。所述纵梁加强板还包括第三侧板7及第三底板8,所述第三侧板7与所述顶板I连接,所述第三侧板7、第一侧板2、第二侧板3设于所述顶板I同侧,所述第三侧板7与所述第三底板8连接,所述顶板、第三侧板、第三地板构成U形,所述第三底板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圆心与所述第一通孔的圆心共轴。增设第三侧板7、第三底板8使加强板的结构强度更高,受力更均匀。所述第三侧板7与所述第三底板8的连接处中间设有向内侧凸起的连接面,所述连接面上设有加强筋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提高车身减震系统强度的纵梁加强板,其特征在于:该纵梁加强板包括顶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一底板以及第二底板,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连接所述顶板、且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相对,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与所述顶板构成U形,所述第一底板连接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第一侧板构成L形,所述第一底板沿所述第一侧板底边向外侧延伸,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第二侧板构成L形,所述第二底板沿所述第二侧板底边向外侧延伸,所述顶板设有第一通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庞庆张波黎海张丙战和丽梅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