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顶盖外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06153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24 00: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身顶盖外板,其顶盖外板本体上、位于所述天窗框架与所述顶盖外板本体朝向车尾一侧的区域均匀设置有横纵交错的加强筋。由于加强筋采用横纵交错的结构,从而可均匀地提升车身顶盖外板的刚度。横纵交错加强筋的设置还避免了在顶盖外板本体上增加横梁,从而不会造成车身顶盖外板的重量增加,进而节约了材料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车身领域,特别是一种车身顶盖外板
技术介绍
汽车天窗有助于车内空气流通,增加新鲜空气的进入,为车内的驾乘人员提供更加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目前大多数SUV的车型均配置有天窗,对于该种车辆而言,顶盖外板曲率较小,车顶平坦,刚度差,通常采用下述四种方法来提升顶盖的抗凹性,一是增加顶盖外板的厚度,二是在顶盖外板上增设加强筋,三是增加顶盖横梁,四是增加增强垫。而对于配备有单天窗的车型而言,受天窗加强框尺寸影响,增加顶盖横梁的空间受到了限制,而增加顶盖外板的厚度无疑会增加整车的重量,不利于整车安全性能和节油性能。研宄表明,车身重量每增加100千克,意味着百公里油耗增加0.3升,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也将相应增加1.5克到12克,而车身质量占整车质量的1/3,空载情况下,约70%的油耗用在车身质量上。如图1所示,以某SUV车型的顶盖外板为例,如将顶盖外板的料厚由原来的0.7_增加到0.8_,则顶盖外板的重量增加了 1.73kg,增量较大,并且顶盖外板上天窗前部区域(顶盖外板上朝向车头的一侧和天窗之间的区域为天窗前部区域,顶盖外板上朝向车尾的一侧和天窗之间的区域为天窗后部区域)的下部设置有顶盖前横梁支撑,增加料厚后,造成整个顶盖外板前部刚度较大,后部刚度较小,同时顶盖外板上天窗前部区域的曲率相对于天窗后部区域的曲率更大,因此,不利于顶盖外板的碰撞性能,还造成了燃油的浪费以及增加了尾气排放。另一种增加顶盖刚度的方法是在顶盖天窗之后的部位增设加强筋,如图2所示。增设加强筋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顶盖外板的刚度,但加强筋一般为沿车长方向的竖筋,筋与筋之间存在一定的间距,在没有设置加强筋的区域刚度仍然没有得到提升。对于尺寸偏大的SUV车型,天窗加强框与顶盖中横梁之间的间距较大,在这片区域内顶盖的刚度没有得到加强,因此,可以在天窗加强框及顶盖中横梁之间再增加一根横梁,如图3所示,图中的虚线部分即为增加的横梁。理论上,增加横梁的位置应设计在天窗加强框和顶盖中横梁之间的中间位置,但受天窗运动轨迹影响,增加的横梁不能与天窗干涉,位置需要朝向车尾一侧偏移,于是会造成增加的横梁与顶盖中横梁距离过近的问题,不能有效的发挥横梁的作用,同时横梁的增加也会还来重量的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刚度更强、重量较轻、结构简单的车身顶盖外板。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身顶盖外板,包括顶盖外板本体,该顶盖外板本体上设置有天窗框架,该天窗框架上位于所述顶盖外板本体之下、朝向车尾的一侧设置有天窗加强框,该天窗加强框垂直于所述顶盖外板本体的对称中心线,所述顶盖外板本体的下部设置有中横梁,该中横梁与所述天窗加强框平行设置,所述顶盖外板本体上、位于所述天窗框架与所述顶盖外板本体朝向车尾一侧的区域均匀设置有横纵交错的加强筋。优选地,所述加强筋为H型加强筋,该H型加强筋的开口分别朝向车头和车尾,所述H型加强筋沿车长方向延伸。优选地,所述H型加强筋为两个,其相对于所述顶盖外板本体的对称中心线对称设置。优选地,所述顶盖外板本体中部区域的料厚大于该顶盖外板本体其它区域的料厚。优选地,所述顶盖外板本体中部区域的料厚为0.8mm,所述顶盖外板本体其它区域的料厚为0.7mm。优选地,所述顶盖外板本体上、位于所述天窗加强框和所述中横梁之间的区域的料厚大于该顶盖外板本体其它区域的料厚。优选地,所述顶盖外板本体上、位于所述天窗加强框和所述中横梁之间的区域的料厚为0.8mm,所述顶盖外板本体其它区域的料厚为0.7mm。本技术一种车身顶盖外板,其顶盖外板本体上、位于所述天窗框架与所述顶盖外板本体朝向车尾一侧的区域均匀设置有横纵交错的加强筋。由于加强筋采用横纵交错的结构,从而可均匀地提升车身顶盖外板的刚度。横纵交错加强筋的设置还避免了在顶盖外板本体上增加横梁,从而不会造成车身顶盖外板的重量增加,进而节约了材料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现有车身顶盖外板的俯视图;图2为另一种现有车身顶盖外板的俯视图;图3为再一种现有车身顶盖外板的仰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顶盖外板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顶盖外板的仰视图。图4和图5中附图标记为:1-顶盖外板本体、2-天窗框架、3-天窗加强框、4-中横梁、5-H型加强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一种车身顶盖外板,包括顶盖外板本体1,该顶盖外板本体I上设置有天窗框架2,该天窗框架2上位于顶盖外板本体I之下、朝向车尾的一侧设置有天窗加强框3,该天窗加强框3垂直于顶盖外板本体I的对称中心线,顶盖外板本体I的下部设置有中横梁4,该中横梁4与天窗加强框3平行设置,顶盖外板本体I上、位于天窗框架2与顶盖外板本体I朝向车尾一侧的区域均匀设置有横纵交错的加强筋。由于加强筋采用横纵交错的结构,从而可均匀地提升车身顶盖外板的刚度。横纵交错加强筋的设置还避免了在顶盖外板本体上增加横梁,从而不会造成车身顶盖外板的重量增加,进而节约了材料成本。—种实施例,如图4所不,加强筋为H型加强筋5,该H型加强筋5的开口分别朝向车头和车尾,H型加强筋5沿车长方向延伸。该H型加强筋结构简单,便于冲压成型,既具有横向的加强筋又具有纵向的加强筋,尤其是H型加强筋5中与顶盖外板本体I的对称中心线垂直的加强筋,这一加强筋的设置相当于为顶盖外板本体I增加一根横梁,该H型加强筋5可显著增强车身顶盖外板的刚度,还不会增加车身顶盖外板的整体重量。在满足刚度要求的前提下,为了节约加工成本,优选地,H型加强筋5为两个,其相对于顶盖外板本体I的对称中心线对称设置。另一种实施例,如图4所示,在顶盖外板本体I上设置两个H型加强筋5的基础之上,顶盖外板本体I中部区域(图4中虚线框内区域)的料厚大于该顶盖外板本体I其它区域的料厚,如此可进一步提升车身顶盖外板的刚度。优选地,顶盖外板本体I中部区域的料厚为0.8mm,顶盖外板本体I其它区域的料厚为0.7mm,如此设计料厚设计与增加顶盖外板本体I的整体料厚相比,车身顶盖外板的重量不会增加很多,当刚度可明显提升。再一种实施例,如图5所示,在顶盖外板本体I上设置两个H型加强筋5的基础之上,顶盖外板本体I上、位于天窗加强框3和中横梁4之间的区域(图5中虚线框内区域)的料厚大于该顶盖外板本体I其它区域的料厚,如此可进一步提升车身顶盖外板的刚度。优选地,顶盖外板本体I上、位于天窗加强框3和中横梁4之间的区域的料厚为0.8mm,顶盖外板本体I其它区域的料厚为0.7_。经计算,与整体料厚为0.7mm的顶盖外板本体相比,该实施例中顶盖外板本体I的重量仅增加了 0.66kg,增重量只有整体料厚为0.8mm的顶盖外板本体的三分之一,但刚度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综上所述,本技术的内容并不局限在上述实施例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技术的指导思想轻易提出其它实施方式,这些实施方式都包括在本技术的范围之内。【主权项】1.一种车身顶盖外板,包括顶盖外板本体,该顶盖外板本体上设置有天窗框架,该天窗框架上位于所述顶盖外板本体之下、朝向车尾的一侧设置有天窗加强框,该天窗加强框垂直于所述顶盖外板本体的对称中心线,所述顶盖外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顶盖外板,包括顶盖外板本体,该顶盖外板本体上设置有天窗框架,该天窗框架上位于所述顶盖外板本体之下、朝向车尾的一侧设置有天窗加强框,该天窗加强框垂直于所述顶盖外板本体的对称中心线,所述顶盖外板本体的下部设置有中横梁,该中横梁与所述天窗加强框平行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外板本体上、位于所述天窗框架与所述顶盖外板本体朝向车尾一侧的区域均匀设置有横纵交错的加强筋。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练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