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度承载式车身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9612766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29 21: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强度承载式车身系统,包括:底部加强梁架(100),承载式车身结构(200);所述底部加强梁架(100)为采用多段钢管固定连接而成的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的最小结构单元为三角形;所述底部加强梁架(100)通过多个安装点固定安装在所述承载式车身结构(200)的底部。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在保证承载式车身重心低、质量小、空间利用率高的前提下提升车身刚度,实现车身模块化,在满足不同车辆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大幅缩小研发成本和周期。

High strength bearing type body system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high strength bearing body system,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he bottom frame (100), unibody structure (200); the bottom frame (100) to strengthen the framework for multi segment steel pipe fixed connection, the frame structure of the minimum structure unit for the triangle; at the bottom of the stiffening beam (100) through multiple mounting points are fixedly arranged on the bearing body structure (200) at the bottom. The invention can ensure the bearing body quality, low gravity, small space utilization rate under the premise of high lift body stiffness, realize the modular,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development cost and cycle in order to meet the different requirements of the vehicle performa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强度承载式车身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身设计系统,特别涉及一种高强度承载式车身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车身主要分为非承载式和承载式两种。非承载式车身又称底盘大梁架,是一种刚性车架,载荷主要由大梁架承受。非承载式车身具有强度高,安全性好,隔振效果好,运行平稳舒适的优点,但其质量大,生产成本高,车辆重心较高,非承载式车身结构的车辆,由于底板较高,车辆内部空间较小。承载式车身,车身采用不同规格的钢板焊接而成,没有刚性车架。主要载荷由车身承受,车身作为主要承载对象。承载式车身具有质量小,重心低,车内空间大的优点,但相比非承载式车身,该类车辆由于没有刚性车架,车辆的刚性和承载能力较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汽车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在减轻车身质量的同时提高车身刚度,设计具有承载式车身和非承载式车身共同优点的车身结构成为各大汽车厂商研发的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高强度承载式车身系统,能够在保证承载式车身重心低、质量小、空间利用率高的前提下提升车身刚度,实现车身模块化,在满足不同车辆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大幅缩小研发成本和周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强度承载式车身系统,包括:底部加强梁架和承载式车身结构;所述底部加强梁架为采用多段钢管固定连接而成的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的最小结构单元为三角形;所述底部加强梁架通过多个安装点固定安装在所述承载式车身结构的底部。优选地,所述框架结构由第一四边形、第二四边形、第三四边形和第四四边形组成;所述第一四边形的右侧边是所述第二四边形的左侧边;所述第二四边形的右侧边是所述第三四边形的左侧边;所述第三四边形的右侧边是所述第四四边形的左侧边。优选地,所述第一四边形为第一梯形结构,所述第一四边形的左侧边为所述第一梯形结构的上底边,所述第一四边形的右侧边为所述第一梯形结构的下底边,所述第一梯形结构的下底边的中点通过两根钢管分别与所述第一梯形结构的上底边的两端点焊接相连。优选地,所述第二四边形为第二梯形结构,所述第二四边形的左侧边为所述第二梯形结构的下底边,所述第二四边形的右侧边为所述第二梯形结构的上底边,所述第二梯形结构的下底边的中点通过两根钢管分别与所述第二梯形结构的上底边的两端点焊接相连,所述第二梯形结构的下底边的中点通过一根钢管与所述第二梯形结构的上底边的中点焊接相连。优选地,所述第三四边形的右侧边的中点通过两根钢管分别与所述第三四边形的左侧边的两端点焊接相连,所述第三四边形的右侧边的中点通过一根钢管与所述第三四边形的左侧边的中点焊接相连。优选地,所述第四四边形为第四梯形结构,所述第四四边形的左侧边为所述第四梯形结构的下底边,所述第四四边形的右侧边为所述第四梯形结构的上底边,所述第四梯形结构的下底边的中点通过两根钢管分别与所述第四梯形结构的上底边的两端点焊接相连。优选地,所述底部加强梁架的每段钢管之间采用二氧化碳保护焊焊接。优选地,所述底部加强梁架中钢管外径为20mm。优选地,所述底部加强梁架中钢管壁厚在1.5mm-6mm之间。优选地,所述底部加强梁架中钢管材料为Q235A。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至少存在以下技术效果:1)通过在车身内部的底部设置底部加强梁架,继承了传统承载式车身低重心,低质量,空间利用率高的优点,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了车身刚度,同时实现了车身模块化,对于城市SUV或车身强度要求不高的车型可不必安装底部加强梁架,专业SUV在车身上安装该加强梁架能够保证车身较高的刚度,在满足不同车辆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大幅缩小研发成本和周期。2)底部加强梁架的框架结构由四个四边形组成,长宽比与车身尺寸相近,满足与承载式车身相配合的要求。第一四边形与第四四边形均为梯形结构,形状与车辆前后端形状相匹配,装配时更加牢固稳定。选择各四边形侧边的中点作为焊点,可以使框架成对称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底部加强梁架各处受力均匀,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小车身的变形量,并可以减小底部加强梁架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图1为底部加强梁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侧视图;图3为底部加强梁架安装示意图。附图标记:100为底部加强梁架,200为承载式车身。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强度承载式车身系统,包括:底部加强梁架100和承载式车身结构200;底部加强梁架100为采用26段钢管焊接而成的框架结构,框架结构的最小结构单元为三角形,底部加强梁架100通过10个安装点固定安装在承载式车身结构200的底部。可见,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车身内部的底部设置底部加强梁架,继承了传统承载式车身低重心,低质量,空间利用率高的优点,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了车身刚度,同时实现了车身模块化,对于城市SUV或车身强度要求不高的车型可不必安装底部加强梁架,专业SUV在车身上安装该加强梁架能够保证车身较高的刚度,在满足不同车辆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大幅缩小研发成本和周期。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底部加强梁架的框架结构由第一四边形、第二四边形、第三四边形和第四四边形组成;第一四边形的右侧边是第二四边形的左侧边;第二四边形的右侧边是第三四边形的左侧边;第三四边形的右侧边是第四四边形的左侧边。第一四边形为第一梯形结构,第一四边形的左侧边是第一梯形结构的上底边,第一四边形的右侧边是第一梯形结构的下底边,第一梯形结构的下底边的中点通过两根钢管分别与第一梯形结构的上底边的两端点焊接相连,将第一梯形结构分成三个三角形结构。第二四边形为第二梯形结构,第二四边形的左侧边是第二梯形结构的下底边,第二四边形的右侧边是第二梯形结构的上底边,第二梯形结构的下底边的中点通过两根钢管分别与第二梯形结构的上底边的两端点焊接相连,第二梯形结构的下底边的中点通过一根钢管与第二梯形结构的上底边的中点焊接相连,将第二梯形结构分为四个三角形结构。第三四边形的右侧边的中点通过两根钢管分别与第三四边形的左侧边的两端点焊接相连,第三四边形的右侧边的中点通过一根钢管与第三四边形的左侧边的中点焊接相连,将第三四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结构。第四四边形为第四梯形结构,第四四边形的左侧边是第四梯形结构的下底边,第四四边形的右侧边是第四梯形结构的上底边,第四梯形结构的下底边的中点通过两根钢管分别与第四梯形结构的上底边的两端点焊接相连,将第四梯形结构分成三个三角形结构。由该专利技术实施例可知,底部加强梁架的框架结构由四个四边形组成,长宽比与车身尺寸相近,满足与承载式车身相配合的要求。第一四边形与第四四边形均为梯形结构,形状与车辆前后端形状相匹配,装配时更加牢固稳定。选择各四边形侧边的中点作为焊点,可以使框架成对称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底部加强梁架各处受力均匀,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小车身的变形量,并可以减小底部加强梁架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对称结构制造工艺简单,适合大批量生产。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底部加强梁架100中的每段钢管之间采用二氧化碳保护焊焊接,钢管外径为20mm,钢管壁厚在1.5mm-6mm之间,钢管材料为Q23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高强度承载式车身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强度承载式车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加强梁架(100),承载式车身结构(200);所述底部加强梁架(100)为采用多段钢管固定连接而成的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的最小结构单元为三角形;所述底部加强梁架(100)通过多个安装点固定安装在所述承载式车身结构(200)的底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强度承载式车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加强梁架(100),承载式车身结构(200);所述底部加强梁架(100)为采用多段钢管固定连接而成的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的最小结构单元为三角形;所述底部加强梁架(100)通过多个安装点固定安装在所述承载式车身结构(200)的底部;所述框架结构由第一四边形、第二四边形、第三四边形和第四四边形组成;所述第一四边形的右侧边是所述第二四边形的左侧边;所述第二四边形的右侧边是所述第三四边形的左侧边;所述第三四边形的右侧边是所述第四四边形的左侧边;选择各四边形侧边的中点作为焊点焊接钢管,使框架成对称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四边形为第一梯形结构,所述第一四边形的左侧边为所述第一梯形结构的上底边,所述第一四边形的右侧边为所述第一梯形结构的下底边,所述第一梯形结构的下底边的中点通过两根钢管分别与所述第一梯形结构的上底边的两端点焊接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四边形为第二梯形结构,所述第二四边形的左侧边为所述第二梯形结构的下底边,所述第二四边形的右侧边为所述第二梯形结构的上底边,所述第二梯形结构的下底边的中点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昊陈杰龙陈君李国林李宏华李功赋吴成明冯擎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