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车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143486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6-30 14:33
一种机动车车身,其在腰线(7)以上包括前挡风玻璃部、车后部(13)和沿移动方向(19)可移动地与所述车后部(13)相连接的车顶部(14),所述车顶部(14)在第一形态中跨接前挡风玻璃部和车后部(13)之间的间隔,并且在第二形态中与所述车后部(13)相叠。所述车顶部(14)围绕顶部轴线(21)能够从第一形态转动到中间位置,在该中间位置中所述车顶部(14)的后边缘(22)沿所述移动方向(19)不相交地在所述车后部(13)的前边缘(23)的下方延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机动车车身,其在腰线(7)以上包括前挡风玻璃部、车后部(13)和沿移动方向(19)可移动地与所述车后部(13)相连接的车顶部(14),所述车顶部(14)在第一形态中跨接前挡风玻璃部和车后部(13)之间的间隔,并且在第二形态中与所述车后部(13)相叠。所述车顶部(14)围绕顶部轴线(21)能够从第一形态转动到中间位置,在该中间位置中所述车顶部(14)的后边缘(22)沿所述移动方向(19)不相交地在所述车后部(13)的前边缘(23)的下方延伸。【专利说明】机动车车身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动车车身,其可在不同的车身形态之间变换。
技术介绍
由DE4300677A1已知一种可根据用户期望采取硬顶、半敞篷或敞篷形式的机动车车身。这种车身在腰线之上具有前挡风玻璃部、车后部以及与车后部可移动地连接的车顶部。在硬顶形态中,车顶部在座舱之上跨接前挡风玻璃部与车后部之间的间隔;在半敞篷形态中,车顶部向后缩回到车后部之上。车顶部的移动借助侧梁引导,该侧梁可伸缩地滑入滑出地容纳在车后部的槽中并且通过可转动的杠杆与车顶部连接。通过杠杆的转动,车顶部在其整个延伸量上从硬顶位置提升到车后部之上,以便随后能够在车后部上方向后滑动。为了移动,其上导引侧梁和杠杆的车后部的侧面通道必须朝外和朝上敞开。这很难实现针对降雨的密封。在半敞篷形态中放置在车后部上的车顶部形成一种明显可识别的异物,其损害了车身的外形。为实现敞篷形态,车后部、包括支撑在车身侧面的C柱向车后部方向移动并向下转动,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车辆后部可用于其它用途的空间。另外,C柱需要能够沉入车身之中,因此很难给予它为了有效的翻车保护所需的承载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变换的机动车车身,其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或多个上述缺陷。所述技术问题通过一种机动车车身得以解决,一种机动车车身,其在腰线以上具有前挡风玻璃部、车后部和沿移动方向可移动地与所述车后部相连接的车顶部,所述车顶部在第一形态(亦即“第一布局配置”)中跨接前挡风玻璃部和车后部之间的间隔,并且在第二形态(亦即“第二布局配置”)中与所述车后部相叠,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部围绕顶部轴线能够从第一形态转动到中间位置,在该中间位置中所述车顶部的后边缘沿所述移动方向不相交地在所述车后部的前边缘的下方延伸。以这种方式使得车顶部可以在半敞篷和/或敞篷形态中消失在车后部之下,从而使机动车车身在这些形态中且尤其在半敞篷形态中,也具备令人满意的外形。因为使车顶部与车后部相连接的连接件不必在半敞篷形态中从车后部向外突出,所以在车后部也不需要向外敞开的、给防雨带来困难的沟槽。当在中间位置中整个车顶部在车后部的前边缘的沿移动方向的延长平面的下方延伸时,则车顶部无需进一步的转动可沿直线在车后部之下移动。当在中间位置中转动时,车顶部的后边缘向下运动。相反地,车顶部的相对于车辆纵向位于顶部轴线前方的部分则向上运动,因此通过车顶部转动至中间位置并接着在车后部之下移动,没有影响到乘客舱前部区域内的头部空间。因此顶部轴线优选位于车身上尽可能靠后的位置,尤其顶部轴线应相对于车身纵向在车顶部的中心平面之后和/或车座椅的后面延伸。为了能够节省空间地安置车顶部,如此优选选择车顶部在中间位置中的定向,使得所述车顶部在垂直于顶部轴线的剖面中所测得的横向于移动方向的尺寸取最小值。移动方向可通过车后部的至少一个导轨来确定,车顶部在从中间位置向车后部之下的隐匿位置运动时在该导轨中被引导。为了引导车顶部的运动,导轨中适宜地具有滑动件,而且车顶部通过两个臂杆与滑动件连接,所述臂杆铰接在滑动件和车顶部上。为驱动车顶部的转动,可在其中一个臂杆上安置马达。所述马达通过滑槽块耦连在臂杆上,所述滑槽块在滑动件上可移动或可转动地引导并与臂杆的滑槽插销共同作用。同样还可设置用于使车顶部沿移动方向移动的马达,优选这是同一个马达,该马达也用于车顶部的转动。这种马达通过绳索牵引装置或可旋转的螺杆耦连在滑动件和/或控制杆上。为了使一台或同一台马达用于转动和移动车顶部,优选地,当车顶部的定向偏离其在中间位置时的定向时,存在用于阻止滑动件沿移动方向移动的器件。相应地,当车顶部的位置沿移动方向从中问位置偏离时,设置用于阻止车顶部转动的器件。所述车后部优选可从第二或半敞篷形态转变成下沉的第三形态(亦即“第三布局配置”),以下称为敞篷形态。所述车后部可以与两个C柱以及在第一和第二形态中被C柱从两侧围住的中间件适宜地多体件形式地构成。为了转变到第三形态,C柱优选围绕基本沿车辆纵向延伸的轴线可转动,也就是说,C柱的定向与车辆横向相比更接近车辆纵向。由此,C柱在第一和第二形态中可以直接支撑在位于车身中的基座上,并且能够被赋予有效的翻车保护结构所需的承载能力。中间件优选通过多关节铰链与车体底部连接。所述多关节铰链使得中间件在其整个延伸量上能够下沉。这使得C柱在第三形态中能够更容易地转动到下沉的中间件上,即便C柱在中间件的整个长度上延伸。【专利附图】【附图说明】根据如下附图对实施例的说明,获得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由说明和附图还可知未在权利要求中提及的实施例的特征。这些特征也能够以与此处特定公开的组合不同的方式出现。在相同的语句中或者以另一种上下文的方式相互涉及了本专利技术的多个特征,但是这种情况并不证明,这些特征只能以特定公开的组合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只要不影响本专利技术的功能性,也可以从多个这种特征中去除或更换单个特征。在附图中:图1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硬顶形态的机动车的立体图;图2示出图1所示车辆的纵剖面示意图;图3示出与图2类似的纵剖面图,其中车辆的顶部处于中间位置中;图4示出硬顶形态的车辆的车顶的放大剖面图;图5示出与图4类似的处于中间位置的剖面图;图6示出引导顶部运动的滑动件的放大图;图7示出与图2类似的半敞篷形态的车辆的纵剖面图;图8示出在硬顶形态的顶部中,根据第二设计方案的滑动件的放大图;图9示出图8所示滑动件的剖面图;图10示出与图8类似的顶部处于中间位置的视图;图11示出与图2类似的敞篷跑车形态的车辆的纵剖面图;图12示出硬顶或半敞篷形态的车辆后部的铰链;图13示出敞篷跑车形态的图12中示出的铰链;和图14示出与图1类似的敞篷跑车形态的车辆的纵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四座跑车的斜后方视角的立体图。车身的基础车体I包括发动机盖5、后盖板6、分别位于车身侧面的车门2以及前、后翼子板3、4。车身的腰线7由发动机盖5的后边缘、后盖板6前边缘以及车门2的上边缘和翼子板4限定。腰线7上方的车身上部结构包括由前挡风玻璃8和从侧面围住前挡风玻璃8的A柱15组成的前部以及车后部13,所述车后部13具有两个C柱11和位于C柱之间的、基本上从后挡风玻璃9并在此从后挡风玻璃9的下部弯折的框架构成的中间件17。在车辆各侧面的A柱15与C柱11之间的空间分别被可从车门2放下的前侧面玻璃10和可从后翼子板4放下的后侧面玻璃12占据。在侧面玻璃10、12之间可设置B柱,在所示实施例中被省略)。车顶部14在车后部13的前边缘、车辆前座的上方以及后挡风玻璃9的后边缘之间延伸。车顶部14在其前边缘上可松脱地形状接合地锁止在前挡风玻璃8上,车顶部14后边缘则通过关节臂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机动车车身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动车车身,其在腰线(7)以上具有前挡风玻璃部、车后部(13)和沿移动方向(19)可移动地与所述车后部(13)相连接的车顶部(14),所述车顶部(14)在第一形态中跨接前挡风玻璃部和车后部(13)之间的间隔,并且在第二形态中与所述车后部(13)相叠,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部(14)围绕顶部轴线(21)能够从第一形态转动到中间位置,在该中间位置中所述车顶部(14)的后边缘(22)沿所述移动方向(19)不相交地在所述车后部(13)的前边缘(23)的下方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B·布鲁安特R·梅耶S·格罗斯
申请(专利权)人: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