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转片机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140327 阅读:2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6-27 20: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转片机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包括固定带轮和能双向旋转的旋转臂,该旋转臂的一端设置有单向旋转的第一带轮,旋转臂的另一端设置有能双向旋转的第二带轮;第一带轮齿数与固定带轮相同,第二带轮齿数为固定带轮齿数的2倍,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的底部均连接有高度可升降的旋转架,每个旋转架的底部均设置有一个能将硅钢片吸附的吸附装置,每个旋转架的正下方均设置有一个用于放置硅钢片的置物平台。在旋转臂的双向旋转下,第一带轮及第二带轮的交替旋转,使每一张硅钢片相较上一张硅钢片均进行了90°的旋转,从而实现了转片。且整个转片过程均为自动完成,自动化程度高,转片效率高,满足了定子铁心加工周期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包括固定带轮和能双向旋转的旋转臂,该旋转臂的一端设置有单向旋转的第一带轮,旋转臂的另一端设置有能双向旋转的第二带轮;第一带轮齿数与固定带轮相同,第二带轮齿数为固定带轮齿数的2倍,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的底部均连接有高度可升降的旋转架,每个旋转架的底部均设置有一个能将硅钢片吸附的吸附装置,每个旋转架的正下方均设置有一个用于放置硅钢片的置物平台。在旋转臂的双向旋转下,第一带轮及第二带轮的交替旋转,使每一张硅钢片相较上一张硅钢片均进行了90°的旋转,从而实现了转片。且整个转片过程均为自动完成,自动化程度高,转片效率高,满足了定子铁心加工周期的要求。【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硅钢片的转片装置及其转片方法,特别是。
技术介绍
目前,电机定转子冲片的加工中,前期开料后一般都需要进行转片处理,目的为消除硅钢片叠压后的累积误差,即同板差。常规的转片方法为后一张或若干张板料较前一张或若干张以相同方向旋转90°。实际操作中通常是先开方料,成堆后经人工手工转片,旋片效率底下,效果不稳定,不易控制及检查,成本较高。在整体的定转子铁心加工中,对加工周期的影响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自动化程度高、结构简单、转片效率高且转片质量稳定的自动转片机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动转片机装置,包括通过固定带轮固定于横梁支架底部且能双向旋转的旋转臂,该旋转臂的一端设置有单向旋转的第一带轮,旋转臂的另一端设置有能双向旋转的第二带轮;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均通过同步带与固定带轮相连接,第一带轮齿数与固定带轮齿数相同,第二带轮齿数为固定带轮齿数的2倍,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的底部均连接有高度可升降的旋转架,每个旋转架的底部均设置有一个能将硅钢片吸附的吸附装置,每个旋转架的正下方均设置有一个用于放置硅钢片的置物平台。所述第一带轮内部设置有单向棘轮结构。所述吸附装置为气动吸盘。所述每个置物平台均为升降平台。所述横梁支架高度可升降。一种自动转片机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堆放硅钢片:将待转向的硅钢片整齐地堆放于其中一个置物平台上; 第二步,第一张硅钢片转向:第一带轮对应的吸附装置吸附待转向的第一张硅钢片,旋转臂逆时针转动180°,第一带轮相对旋转臂无转动,到达另一置物平台上方,第一张硅钢片被放置于该置物平台上,第二带轮到达第一步中堆放有待转向的硅钢片的置物平台的上方,第二带轮对应的吸附装置吸附待转向的第二张硅钢片; 第三步,第二张硅钢片转向:旋转臂继续逆时针转动180°,第二步中吸附的第二张硅钢片在第二带轮的带动下逆时针转动90°,后被放置于第二步中已转向的第一张硅钢片上;第一带轮对应的吸附装置吸附起待转向的第三张硅钢片; 第四步,第三张硅钢片转向:旋转臂顺时针转动180°,第三步中吸附的第三张硅钢片在第一带轮的带动下顺时针转动180°,后被放置于第三步中已转向的第二张硅钢片上;第二带轮对应的吸附装置吸附起待转向的第四张硅钢片; 第五步,第四张硅钢片转向:旋转臂继续顺时针转动180°,第四步中吸附的第四张硅钢片在第二带轮的带动下顺时针转动90°,后被放置于第四步中已转向的第三张硅钢片上; 第六步,重复第二步至第五步。本专利技术采用上述结构及方法后,上述与固定带轮齿数相同且仅能单向旋转的第一带轮,以及齿数为固定带轮2倍且能双向旋转的第二带轮,在旋转臂的双向旋转下,使每一张硅钢片相较上一张硅钢片均进行了 90°的旋转,也即转片,整个转片过程均为自动完成,不需人工参与,自动化程度高,结构简单,转片效率高,转片质量稳定可靠,能满足定子铁心加工周期的要求。【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自动转片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一带轮中单向棘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一带轮、第二带轮及固定带轮工作原理示意图。其中有:1.横梁支架;2.置物平台;3.第一带轮;4.同步带;5.固定带轮;6.从动齿轮;7.伺服电机;8.主动齿轮;9.旋转臂;10.第二带轮;11.气缸安装板;12.气缸;13.旋转架;14.吸附装置;15.棘爪;16.弹簧;17.棘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较佳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自动转片机装置,包括通过固定带轮5固定于横梁支架I底部且能双向旋转的旋转臂9。旋转臂9双方旋转的驱动力优选为固定于横梁支架I上的伺服电机7通过主动齿轮8与从动齿轮6的啮合进行驱动,但也可采用已知的其它驱动方式。旋转臂9的一端设置有单向旋转的第一带轮3,旋转臂9的另一端设置有能双向旋转的第二带轮10 ;第一带轮3和第二带轮10均通过同步带4与固定带轮5相连接,第一带轮3的齿数与固定带轮5的齿数相同,第二带轮10的齿数为固定带轮5齿数的2倍,第一带轮3和第二带轮10的底部均连接有高度可升降的旋转架13。旋转架13的高度升降方式优选为设置于气缸安装板11上的至少一个气缸12进行驱动,而气缸安装板11可以轴连接的方式分别与第一带轮3和第二带轮10进行连接。当然,也可以采用电机驱动等其它已知的方式。每个旋转架13的底部均设置有一个能将硅钢片吸附的吸附装置14,每个旋转架13的正下方均设置有一个用于放置硅钢片的置物平台2。如图2所示,上述第一带轮3内部设置有单向棘轮结构,该单向棘轮结构为现有技术,包括棘爪15、弹簧16和棘轮17。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第一带轮3逆时针旋转时,棘爪15不会带动棘轮17旋转,当第一带轮3顺时针转动时,棘爪15将驱动棘轮17进行转动,弹簧16则保证棘爪15始终与棘轮17接触。当然也可以设置成反方向转动。上述吸附装置14优选为气动吸盘,与气源连接,真空发生器控制其自动吸附及自动卸料动作。当然,该吸附装置14也可以采用电磁铁吸附或者普通吸盘辅助卸料推杆等已知的吸附方式。上述每个置物平台2均为升降平台,当置物平台2的待转向硅钢片偏少,而使高度偏低或已转向硅钢片偏多,而使高度偏高时,该升降平台将能进行高度自动补偿,而使旋转架13连接的吸附装置14能在一定高度范围内进行吸附,减小旋转架13的升降负荷,使其精确度更高。所述横梁支架I高度可升降,其作用同上述置物平台2。在使用之前,先介绍一下第一带轮3及第二带轮10的转动角度的计算公式: 第一带轮3/第二带轮10的转动角度=旋转臂9的旋转角度*固定带轮5齿数/第一带轮3或第二带轮10齿数 如图1和图3所示,上述自动转片机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堆放硅钢片:人工或自动将待转向的硅钢片整齐地堆放于其中一个置物平台2上。第二步,第一张硅钢片转向:第一带轮3对应的旋转架13优选在气缸12的驱动下,下降,使第一带轮3对应的吸附装置14吸附待转向的第一张硅钢片,旋转臂9,优选在伺服电机7的驱动下,逆时针转动180°,第一带轮3因只能进行顺时针的单向旋转(本优选实施例中,假设其仅能进行顺时针旋转,当然也可以仅进行逆时针旋转,以后相应操作方法均将相反),故第一带轮3将相对旋转臂9无转动,直接随旋转臂9到达另一空的置物平台2(即图1中右侧的置物平台2)上方,第一张硅钢片被放置于该置物平台2上,第二带轮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转片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固定带轮(5)固定于横梁支架(1)底部且能双向旋转的旋转臂(9),该旋转臂(9)的一端设置有单向旋转的第一带轮(3),旋转臂(9)的另一端设置有能双向旋转的第二带轮(10);第一带轮(3)和第二带轮(10)均通过同步带(4)与固定带轮(5)相连接,第一带轮(3)齿数与固定带轮(5)齿数相同,第二带轮(10)齿数为固定带轮(5)齿数的2倍,第一带轮(3)和第二带轮(10)的底部均连接有高度可升降的旋转架(13),每个旋转架(13)的底部均设置有一个能将硅钢片吸附的吸附装置(14),每个旋转架(13)的正下方均设置有一个用于放置硅钢片的置物平台(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岩亮王晓峰王岳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通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