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剂回路和控制该回路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134062 阅读:2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6-16 12: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用于热调节车辆乘客舱室的制冷剂回路(1),其包括多个包含至少一个交换器的支路,其中第一支路(11)与第二支路(12)和第三支路(13)串联,第二支路(12)与第三支路(13)并联;以及将第三支路(13)置于与第二支路(12)流通的装置(36),所述装置安装在第三支路(13)中处于外部交换器(28)下游的部段(37)和第二支路(12)中处于第一控制构件(15)上游的部分(38)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热调节车辆乘客舱室的制冷剂回路(1),其包括多个包含至少一个交换器的支路,其中第一支路(11)与第二支路(12)和第三支路(13)串联,第二支路(12)与第三支路(13)并联;以及将第三支路(13)置于与第二支路(12)流通的装置(36),所述装置安装在第三支路(13)中处于外部交换器(28)下游的部段(37)和第二支路(12)中处于第一控制构件(15)上游的部分(38)之间。【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的技术部分是用于调节进入机动车辆舱室的空气流的组件或系统。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的目标是用于加热模式或加热泵模式、冷却模式或除湿模式中的制冷剂液体回路。本专利技术优化了后面的运转阶段的使用参数,以限制在同等表现下的消耗或者提高该回路在同等消耗下的热性能。
技术介绍
机动车辆通常配备有空气调节循环或回路,制冷剂液体在其中循环。该循环通常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制冷剂液体按所述顺序经过。蒸发器安设在一般安装在车辆舱室室内的通风、加热和/或空调装置中,从而根据车辆使用者的请求为舱室提供热的空气流或者冷的空气流。对于冷凝器这部分,其通常安设在车辆的前脸,从而被车辆外侧的空气流横穿。空气调节循环可以使用在冷却模式或加热模式下。在冷却模式下,制冷剂液体输送到冷凝器,制冷剂液体在冷凝器被外部空气流冷却。接着,制冷剂液体朝着膨胀阀循环,制冷剂液体在进入蒸发器之前被膨胀阀降压。接着,通过蒸发器的制冷剂液体被进入通风装置的空气流加热,这通过对该空气流的冷却和旨在对车辆舱室进行空气调节的目标相关联地体现。回路是闭路循环,接着制冷剂液体朝着压缩机回流。在加热模式下,液体通过将其输送到蒸发器的压缩机开始循环。接着,蒸发器用作冷凝器,制冷剂液体在冷凝器处通过在通风装置中循环的空气冷却。由此,该空气与蒸发器接触而被加热,并由此将该热量供给车辆舱室。流过蒸发器以后,制冷剂液体在到达冷凝器之前被膨胀阀膨胀。接着,外部空气流加热制冷剂液体。因而,外部空气流沿着冷凝器流过以后,与它在通过冷凝器之前的温度相比更冷。接着,制冷剂液体朝着压缩机回流。这样的布局已经通过对以上出现的空气调节回路补充使其通过被制冷剂液体横穿的又一交换器而得到改善,该交换器的功能是加热输送到舱室室中的空气。因此,这个所谓的“内部”交换器用作散热器。如上所述的空气调节回路在US2011/0016896A1中被公开。该文献的图4示出了除湿模式,其中制冷剂液体在内部交换器中循环,并且与此同时也在外部交换器和蒸发器中循环,这两个部件彼此并联。这样的布局表现出第一缺陷。确实,该文献公开的以及加热、冷却和除湿运转模式(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所需要的阀的数量是相当大的。部件的这个数量与汽车领域不匹配,因为在汽车领域中实现功能所需的部件的数量需要严格地减少到最少。该文献出现的回路表现出第二缺陷。确实,该文献中图4示出的除湿模式采用了一个相同的用于蒸发器以及外部交换器的膨胀装置。现在,尤其是因为影响通过蒸发器的空气温度的进气翼片的位置,流过每个这些交换器的空气的温度是不同的。因此,当循环处于所述文献的图4的除湿模式下时,独立地调节在蒸发器和外部交换器中循环的制冷剂液体的流动率是不可能的。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标是主要通过允许制冷剂液体在除湿模式期间同时在外部交换器和蒸发器中循环,同时提供了彼此独立地调节制冷剂液体流动率的可能性以解决如上所述的缺陷。通过在一支路中存在的供给外部交换器的第一膨胀构件和在并列的支路中安装与第一膨胀构件不同的供给蒸发器的第二膨胀构件,这种调节是可能的。由此,本专利技术的主题是用于热调节车辆舱室的制冷剂液体回路,其包括:-第一支路,其中串联地安装有至少一个压缩机和设计为确保制冷剂液体和空气流之间的热交换的内部交换器,该空气流称为内部空气流,用于被输送进入舱室室内,-第二支路,其中串联地安装有至少一个控制制冷剂液体在所述第二支路中循环的第一装置、第一膨胀构件和蒸发器,-第三支路,其中串联地安装有至少一个第二膨胀构件和设计为确保制冷剂液体和空气流之间的热交换的外部交换器,该空气流称为外部空气流,布置在舱室的外侧,-所述第一支路与第二支路和第三支路串联,所述第二支路与所述第三支路并联;以及-用于将第三支路置于与第二支路流通的装置,,所述装置安装在位于第三支路的外部交换器下游的区域和第二支路的位于第一控制构件上游的部分之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特征,用于置于流通的装置由至少一个用于管理制冷剂液体在安装在所述下游区域或在所述下游区域和上游部分之间的管路中的循环的构件形成。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特征,管理构件通过安装在管路中的第一双通阀和安装在下游部分中的第二双通阀形成。替代地,管理构件通过安装在管路与第三支路的汇合点的三通阀形成。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特征,管路连接第一控制装置和第一膨胀构件之间的第二支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管理构件通过安装在管路与第二支路的汇合点的三通阀形成。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特征,管理构件安装在第一控制装置和第一膨胀装置之间。将注意到的是,第三支路包括用于控制制冷剂液体在所述第三支路中的循环的第—目.ο以示例的方式,根据制冷剂液体在第三支路中能够循环的方向,第二控制装置安装在第二膨胀构件的上游。第三支路包括用于第二膨胀构件的旁通阀。有利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回路被设计为根据加热模式、冷却模式、除湿模式的三种模式运转;其中在加热模式中,外部交换器吸收的热量通过内部交换器的在内部空气流中驱散;在冷却模式中,被之后用作蒸发器的内部交换器所吸收的热量通过外部交换器在外部空气流中驱散;除湿模式的三种模式组合了加热模式和冷却模式;其中,不管在哪种模式下,制冷剂液体沿相同的方向循环。因此,该回路包括制冷剂液体和装置,该装置在加热模式和多个除湿模式中设计为:-在第一支路(11)和第三支路中进行制冷剂液体的循环,在第二支路中没有制冷剂液体的循环;-在第一支路、第三支路、用于将第三支路置于与第二支路流通的装置以及第二支路中进行制冷剂液体的循环,在第三支路的下游部分和第二支路的上游部分中没有制冷剂液体的循环;-在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中进行制冷剂液体的循环,在第三支路中没有制冷剂液体的循环;-在第一支路且同时在第二和第三支路中进行制冷剂液体的循环。本专利技术还有一个目标是控制用于调节输送进入车辆舱室的内部空气流的热系统的方法,该热系统所述热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回路以及壳体,所述内部空气流在壳体循环,并且包括内部交换器、蒸发器,并且其中:-激活回路,有利地是根据除湿模式,-确定在外部交换器上存在冰,-如果存在冰:-在第一支路、第三支路、用于将第三支路置于与第二支路流通的装置以及第二支路中进行制冷剂液体的循环;-如果不存在冰,确定内部空气流⑷的温度;-如果内部空气流(4)的温度高于阀值温度,在第一支路(11)和第二支路(12)中进行制冷剂液体的循环;如果回路传送的功率小于低功率阀值,在第一支路(11)且同时在第二和第三支路(12,13)中进行制冷剂液体的循环;-如果内部空气流(4)的温度低于阀值温度,在第一支路(11)和第三支路(13)中进行制冷剂液体的循环。在该方法中采用的回路包括控制舱室外侧的和/或舱室内原有的允许进入壳体的量的进气装置。在这种情况下,该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热调节车辆舱室的制冷剂流体回路(1),其包括:‑第一支路(11),其中串联地安装有至少一个压缩机(2)和内部交换器(3),所述内部交换器被设计为确保制冷剂流体和空气流之间的热交换,该空气流称为内部空气流(4),其意图被输送进入舱室内,‑第二支路(12),其中串联地安装有控制制冷剂流体在所述第二支路(12)中循环的至少一个第一控制器件(14)、第一膨胀构件(15)和蒸发器(16),‑第三支路(13),其中串联地安装有至少一个第二膨胀构件(27)和外部交换器(28),所述外部交换器被设计为确保制冷剂流体和空气流之间的热交换,该空气流是外部空气流(44),其布置在所述舱室外,‑所述第一支路(11)与所述第二支路(12)和所述第三支路(13)串联,所述第二支路(12)与所述第三支路(13)并联;‑器件(36),其用于将第三支路(13)置于与第二支路(12)连通,所述器件安装在第三支路(13)的位于外部交换器(28)的下游的部段(37)和第二支路(12)的位于第一控制构件(15)的上游的部分(38)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JM·刘
申请(专利权)人:法雷奥热系统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法国;F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