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燃油箱油气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058911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16 22: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燃油箱油气分离装置,其包括:油气分离室,由板材内凹形成的油气分离器下体固定安装在燃油箱上壳体顶壁而构成,油气分离器下体的凹位与燃油箱上壳体贴合后形成通气口,油气分离器下体的底部设置有溢油孔;通气管,通气管的顶端设置在油气分离室的顶部,且设置有通气缺口,通气管另一端穿出油气分离器下体并与燃油箱下壳体相固定;该设计使液态燃油由通气口侵入油气分离室的难度大幅提高,而燃油蒸汽却可以自由通过其进入内部的通气管内,并且,由于通气管的顶端设置在油气分离室的顶部,当油箱斜倾或倾倒时,颠簸起来的燃油也难以进入通气管,即使有少量液态燃油侵入油气分离室,也会从油气分离室底部的溢油孔回流至燃油箱的内部。(*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燃油箱油气分离装置,其包括:油气分离室,由板材内凹形成的油气分离器下体固定安装在燃油箱上壳体顶壁而构成,油气分离器下体的凹位与燃油箱上壳体贴合后形成通气口,油气分离器下体的底部设置有溢油孔;通气管,通气管的顶端设置在油气分离室的顶部,且设置有通气缺口,通气管另一端穿出油气分离器下体并与燃油箱下壳体相固定;该设计使液态燃油由通气口侵入油气分离室的难度大幅提高,而燃油蒸汽却可以自由通过其进入内部的通气管内,并且,由于通气管的顶端设置在油气分离室的顶部,当油箱斜倾或倾倒时,颠簸起来的燃油也难以进入通气管,即使有少量液态燃油侵入油气分离室,也会从油气分离室底部的溢油孔回流至燃油箱的内部。【专利说明】 一种摩托车燃油箱油气分离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摩托车配件,特别是一种摩托车燃油箱油气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为了控制摩托车燃油蒸发对空气造成的污染问题,特制定了《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燃油蒸发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998)》,为了适应此排放标准的要求,现在的摩托车一般会在燃油箱内部设置油气分离装置。为了减少在车辆发生倾斜或倾倒时燃油经油气分离装置侵入炭罐的概率,通常设计上不得不尽量加大油气分离室与加油口下边缘的高度差,即加长燃油箱加油口的高度,然而在燃油箱外形不变的情况下,加长燃油箱加油口的高度会导致燃油箱的储油能力降低,普通车型在做燃油蒸发法规对应时,容量变小后会造成用户加油的频次提高,给用户带来了不便,还会使用户误认为对应燃油蒸发法规后车辆的油耗增加了。专利文献CN201884151U公布了一种将阻油体固定在燃油箱内顶壁上的结构,该结构中采用海绵或金属网作为阻油体,由于海绵或金属网具有通气阻油的作用,所以燃油蒸汽可以自由通过其进入通气管内,而当油箱斜倾或倾倒颠簸起来的燃油受阻油体的吸附,从而不能进入通气管中,当海绵或金属网作为的阻油体并不能完全有效的阻挡燃油,特别当阻油体的孔隙太小时极易使燃油在孔隙处形成油膜、使其丧失了通气功能;同时,该设计使得通气管与燃油箱内顶壁上的间隙也不易控制。所以有必要进一步研发出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易于加工制造、成本较低的油气分离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易于加工制造、成本较低的油气分离装置。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摩托车燃油箱油气分离装置,其包括:油气分离室,其由板材内凹形成的油气分离器下体固定安装在燃油箱上壳体顶壁而构成,所述油气分离器下体在与燃油箱上壳体的贴合部设置有凹位,该凹位与燃油箱上壳体贴合后形成通气口,所述油气分离器下体的底部设置有溢油孔;通气管,通气管的顶端设置在油气分离室的顶部,且设置有通气缺口,通气管另一端穿出油气分离器下体并与燃油箱下壳体相固定。所述溢油孔高于燃油箱加油口的下缘;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油气分离器下体为钣金件,其横截面为三角形结构;所述油气分离器下体与其上部的凹位为一体冲压成型;所述油气分离器下体采用焊接固定安装在燃油箱上壳体顶壁;所述通气管的布置从高到低成一定角度设置;所述燃油箱内设置有用于固定通气管位置的支架;所述通气管的顶部与燃油箱上壳体相互贴合,所述的通气缺口为通气管顶部斜切形成的缺口 ;所述燃油箱上壳体与通气管顶部贴合部向上凸起;所述通气管下端与燃油箱下壳体采用焊接固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油气分离室是由板材内凹形成的油气分离器下体固定安装在燃油箱上壳体顶壁而构成,同时,油气分离器下体在与燃油箱上壳体的贴合部设置有凹位,该凹位与燃油箱上壳体贴合后形成通气口,使通气口位于油气分离室的顶部,液态燃油由此侵入油气分离室的难度大幅提高,而燃油蒸汽却可以自由通过其进入内部的通气管内,并且,由于通气管的顶端设置在油气分离室的顶部,当油箱斜倾或倾倒时,颠簸起来的燃油也难以进入通气管,即使有少量液态燃油侵入油气分离室,也会从油气分离室底部的溢油孔回流至燃油箱的内部。本产品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易于加工制造、成本较低的效果,从而可以广泛应用于摩托车的油气分离装置上。【专利附图】【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安装示意图;图3是图2的俯视图;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4,一种摩托车燃油箱油气分离装置,其包括:油气分离室1,其由板材内凹形成的油气分离器下体2固定安装在燃油箱上壳体31顶壁而构成,所述油气分离器下体2在与燃油箱上壳体31的贴合部设置有凹位21,该凹位21与燃油箱上壳体31贴合后形成通气口 4,所述油气分离器下体2的底部设置有溢油孔22 (图1中示出了溢油孔的透视效果);通气管5,通气管5的顶端设置在油气分离室I的顶部,且设置有通气缺口 51,通气管5另一端穿出油气分离器下体2并与燃油箱下壳体32相固定,当然最好是采用焊接固定。该设计使通气口 4位于油气分离室I的顶部,液态燃油由此侵入油气分离室的难度大幅提高,而燃油蒸汽却可以自由通过其进入内部的通气管5内,并且,由于通气管5的顶端设置在油气分离室I的顶部,当油箱斜倾或倾倒时,颠簸起来的燃油也难以进入通气管5 ;即使有少量液态燃油侵入油气分离室,也会从油气分离室I底部的溢油孔22回流至燃油箱的内部。本实施例的所述溢油孔22高于燃油箱加油口 6的下缘61,使得普通车型在做燃油蒸发法规对应时,不用刻意加长燃油箱加油口的高度,从而达到不影响燃油箱储油能力的效果。所述油气分离器下体2为钣金件,其横截面为三角形结构,较之于采用圆柱形等其他设计,该设计能够使冲压成型所采用的原材料得到充分利用,防止废料的形成,降低了制造成本;而且,所述油气分离器下体2与其上部的凹位21为一体冲压成型,减少了额外钻通气孔的工艺;同时,油气分离器下体2采用焊接固定安装在燃油箱上壳体31顶壁,最好是采用3点电阻点焊的焊接方式,该安装方式强度高、经济环保,易于加工制造。本实施例中,通气管5的布置从高到低成一定角度设置,从而使得通气更加顺畅,在极端情况下倘若有少量液态燃油侵入通气管,也会顺利流入炭罐,即不会造成液态燃油堵塞通气管形成气阻的现象发生,另外,为了方便安装,所述燃油箱内设置有用于固定通气管5位置的支架7。同时,将通气管5向车辆的左右两侧延伸,此布置可使车辆在左右倾斜或倾倒时,左右两侧互为高点,以防大量液态燃油侵入通气管5,进而流入炭罐。可省去一般外接倾倒阀的管路布置,减少整车装配时的零部件数量,优化装配工艺。为了使液态燃油侵入油气分离室I的难度大幅提高,所述通气管5的顶部与燃油箱上壳体31相互贴合,并且,可以直接在通气管5的型材顶部斜切形成通气缺口 51,这样可以避免对通气缺口额外的加工制作;所述燃油箱上壳体31与通气管5顶部贴合部向上凸起,可进一步提高通气管5顶端的位置,也进一步提高了液态燃油侵入通气管的难度。本技术的油气分离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易于加工制造、成本较低的效果,可广泛应用于摩托车燃油箱上。【权利要求】1.一种摩托车燃油箱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油气分离室(1),其由板材内凹形成的油气分离器下体(2)固定安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燃油箱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油气分离室(1),其由板材内凹形成的油气分离器下体(2)固定安装在燃油箱上壳体(31)顶壁而构成,所述油气分离器下体(2)在与燃油箱上壳体(31)的贴合部设置有凹位(21),该凹位(21)与燃油箱上壳体(31)贴合后形成通气口(4),所述油气分离器下体(2)的底部设置有溢油孔(22);通气管(5),通气管(5)的顶端设置在油气分离室(1)的顶部,且设置有通气缺口(51),通气管(5)另一端穿出油气分离器下体(2)并与燃油箱下壳体(32)相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彦军邹志民
申请(专利权)人: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