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升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70345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14:33
在车辆的升降装置中,为了能够用人力来使装载货物或人的平台进行升降,设置有对升降主体施加向上升方向的作用力的阻尼器。然而,在上升位置附近克服阻尼器的作用力来进行下降操作需要较大的操作力。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动操作式升降装置,其具有在上升方向上被施力的升降主体,能够减轻平台的下降操作的操作力,并能够用人力轻松地使平台从上升位置下降到下降位置。将在第一连杆(2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杆(50)与第一连杆(21)设置为一体。利用杠杆原理增大对杆(50)进行操作的小的操作力,由此能够克服阻尼器(25)的作用力来操作四连杆机构部(20),使平台(3)下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升降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够使装载货物或人的平台在下降位置与上升位置之间上升或下降的车辆的升降装置。
技术介绍
该种车辆的升降装置具有装载货物或人的平台和支撑平台并使平台升降的升降主体。通过升降主体使平台在与车辆外部的地面等高度相当的下降位置和与车辆内部的底面等高度相当的上升位置之间进行升降,从而能够将货物或人装载至车辆内部或卸到车辆外部。可以使用液压缸或电动马达等作为升降主体的驱动源。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2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在车辆的升降装置中,以液压缸作为驱动源使升降主体进行工作,从而使平台在装载有轮椅的状态下在车辆外部的下降位置与车辆内部的上升位置之间进行升降。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17316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12061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如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那样,以往通过液压缸或电动马达等使平台上升或下降,需要外部电源,因而必须考虑外部电源的重量或设置空间。另外,由于需要外部电源,所以将其安装到车辆中也会比较麻烦。在无须外部电源而具有能够用人力来进行升降的结构的手动操作式升降装置的情况下,需要在升降主体上设置向上升方向施力的阻尼器等,来辅助通过人力进行的上升操作。然而,由于存在向上升方向的作用力,在用人力进行下降操作时,尤其在使平台从上升位置进行下降时,需要克服作用力的大的操作力,这会成为操作者的负担。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被向上升方向施力的升降主体的手动操作式升降装置,其能够减轻平台的下降操作的操作力,并且能够通过人力轻松地使平台从上升位置下降到下降位置。解决问题的手段通过以下各专利技术来解决上述问题。第一专利技术的升降装置,安装于车辆,具有用于载置货物或人的平台以及以水平姿势支撑该平台进行升降的升降主体。在第一专利技术中,升降主体具有四连杆机构,所述四连杆机构上下伸缩,来使平台进行升降。在第一专利技术中,在四连杆机构的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之间,具有用于向上升方向施加作用力的弹性构件。根据第一专利技术,由于四连杆机构通过弹性构件被向上升方向施力,因而操作者能够轻松地对平台进行上升操作。第二专利技术的升降装置,在第一专利技术基础上,设置与四连杆机构的任一连杆一体的操作杆,抓握操作杆将用于使四连杆机构进行伸缩动作的操作力直接作用于四连杆机构。根据第二专利技术,利用杠杆原理能够减轻操作杆的操作力,并且操作者借助操作杆能够更加轻松地对四连杆机构进行升降操作。第三专利技术的升降装置,在第一专利技术的基础上,以跨越四连杆机构的两个连杆之间的方式设置转动式操作杆,以使操作杆的相对于第一连杆或第二连杆中的至少一个连杆的转动支点能够位移的方式支撑转动支点。根据第三专利技术,能够利用杠杆原理用较小的操作力操作操作杆来实现扩大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的间隔的操作。由此,减轻了操作杆的操作力,操作者能够借助操作杆更加轻松地对四连杆机构进行升降操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的整体立体图。在该图中,示出了升降主体与平台分离的状态。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的整体立体图。在该图中,示出了通过抬起支撑导件来将平台收纳到车辆内的状态。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升降主体的侧视图。在该图中,省略了侧方支撑部和下方支撑部。图4是沿图1中(IV)-(IV)线的剖面向视图,即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导轨的横剖面图。在该图中,示出了导轨与支撑导件卡合的状态。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升降主体的侧视图。在该图中,省略了侧方支撑部和下方支撑部。图6是图5中(VI)部分的放大图,即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阻尼器安装支架的纵剖面图。在该图中,左侧示出了升降主体处于上升位置的状态,右侧示出了升降主体从上升位置稍微向后方倾斜的状态。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的侧视图。在该图中,重叠地示出升降主体处于上升位置的状态与处于下降位置的状态。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的侧视图。在该图中,示出了升降主体处于下降位置的状态。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的侧视图。在该图中,重叠地示出升降主体处于上升位置的状态与处于下降位置的状态。附图标记说明1升降装置2升降主体3平台10基部、10a底部、10b三角部10c第一连杆支撑部、10d第二连杆支撑部11侧方支撑部、111右侧方支撑部、112左侧方支撑部12下方支撑部13支撑导件、131右侧支撑导件、132左侧支撑导件13a销孔、131a右侧销孔、132a左侧销孔、13b支承轴20四连杆机构部21第一连杆、21a长孔22第二连杆、22a长孔23第三连杆24阻尼器安装支架25阻尼器(弹性构件)、25a缸部、25b杆部25c、25d圆环部、25e接头部30货台部31脚轮(车轮)32导轨、321右侧导轨、322左侧导轨33把手部34锁销、341右侧锁销、342左侧锁销35解锁杆40齿轮部41旋转手柄42驱动侧链轮43链条44基体44a从动侧链轮、44b第一中间齿轮45a第二中间齿轮、45b第三中间齿轮46扇形齿轮50杆、50a支点51连结构件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下面参照图1~图4对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1包括车辆所具有的升降主体2和被升降主体2支撑的平台3。在升降主体2中,设置有用于将升降主体2固定在车辆上的左右配置的一对基部1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分别被基部10支撑的左右配置的一对四连杆机构部20、分别被四连杆机构部20支撑且从上方向下方延伸的左右配置的一对侧方支撑部11以及连接左右配置的一对侧方支撑部11的下端的下方支撑部12。左右配置的一对侧方支撑部11从左右两侧分别支撑平台3。下方支撑部12从下方支撑平台3。在下面的说明中,构件或结构等的前后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均以车辆为基准。升降主体2如图1所示,在左右配置的一对基部10上分别设置有与车辆底面相接的底部10a以及分别从底部10a的左右端向上方延伸且从左右方向侧视观察时为三角形状的板构件即两片三角部10b。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基部10为上侧敞开的“コ”字形。第一连杆21以能够绕第一连杆支撑部10c转动的方式连结于三角部10b的第一连杆支撑部10c。第二连杆22以能够绕第二连杆支撑部10d转动的方式连结于三角部10b的第二连杆支撑部10d。即,第一连杆支撑部10c与第二连杆支撑部10d之间的部位作为四连杆机构部20的一个边发挥功能。四连杆机构部20的其余的边由第一连杆21、第二连杆22和第三连杆23构成。第一连杆21与第二连杆22从长度方向观察时为“コ”字形的梁构件,且设置为彼此长度相同。第一连杆21与第二连杆22被设置成使各“コ”字形的敞开侧彼此相向的配置,且在长度方向上相互平行。第一连杆21中的没有与第一连杆支撑部10c连结的一侧的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第三连杆23连结。第二连杆22中的没有与第二连杆支撑部10d连结的一侧的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第三连杆23连结。如上所构成的四连杆机构部20从左右方向观察时呈平行四边形。侧方支撑部11的上端固定于第三连杆23的大致中央。侧方支撑部11呈梁状,且以在长度方向上大致垂直的方式固定于第三连杆23。具体来说,侧方支撑部11的上部弯曲,比该弯曲部靠下的部件在长度方向上被调整为大致垂直。在侧方支撑部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升降装置,安装于车辆,具有用于载置货物或人的平台以及以水平姿势支撑该平台进行升降的升降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主体具有四连杆机构,所述四连杆机构上下伸缩,来使所述平台进行升降,在该四连杆机构的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之间,具有用于向上升方向施加作用力的弹性构件。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5.19 JP 2017-0999941.一种升降装置,安装于车辆,具有用于载置货物或人的平台以及以水平姿势支撑该平台进行升降的升降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主体具有四连杆机构,所述四连杆机构上下伸缩,来使所述平台进行升降,在该四连杆机构的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之间,具有用于向上升方向施加作用力的弹性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池田和弘幸田凉太朗堀口贤治山本仁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