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39789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8 03: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座椅,该车辆座椅包括座椅坐垫、座椅椅背和调节机构,座椅坐垫包括坐垫本体和坐垫侧部,坐垫本体支承乘坐者的臀部,坐垫侧部布置在坐垫本体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座椅椅背包括椅背本体和椅背侧部,椅背本体支承乘坐者的背部,椅背侧部布置在椅背本体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调节机构包括坐垫调节机构和椅背调节机构中的至少一者,坐垫调节机构在致动时使坐垫本体相对于坐垫侧部沿座椅上‑下方向移动和使坐垫本体绕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椅背调节机构在致动时使椅背本体相对于椅背侧部沿座椅前‑后方向移动和使椅背本体绕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座椅
本公开涉及车辆座椅。
技术介绍
在日本技术申请公开(JP-U)No.H05-9351中描述的形状可调座椅包括座椅坐垫和座椅椅背,座椅坐垫和座椅椅背各自设置有固定成配装在一对左、右侧部之间的平板形顶板。每个顶板的座衬(seatpad)形成有沿着座椅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孔。直径彼此不同的可插入/可移除的座椅形状调节杆压配合到孔中。由此根据坐在其上的人的体形和喜好来调节车辆座椅的形状。JP-UNo.H05-20649中描述的形状可调座椅包括与上述座椅坐垫和座椅椅背类似的各自包括顶板的座椅坐垫和座椅椅背。在形成于顶板中的多个孔中容纳了能够吸入及排出空气并能够在空气中密封的座椅形状调节气囊。由此,除了展现出与专利文献1的效果类似的效果之外,气囊的适度的缓冲性能使得乘坐很舒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A)No.2015-066969中描述的车辆座椅包括第一移位机构和第二移位机构,其中,第一移位机构在被致动时能够改变座椅坐垫本体相对于坐垫侧部的座椅上-下方向位置,第二移位机构在被致动时能够改变座椅椅背本体相对于椅背侧部的座椅前-后方向位置。因此容易改变乘坐者的被保持的感觉。
技术实现思路
在JP-UNo.H05-9351和JP-UNo.H05-20649中描述的形状可调座椅包括用以将座椅形状调节杆插入形成在顶板中的多个孔或从这些孔中移除的复杂操作和用以将空气注入座椅形状调节气囊中或者将该座椅形状调节气囊中的空气排出的复杂操作。此外,由于这些形状可调座椅不能使车辆座椅的形状发生很大的改变,因此,从在多种多样的乘坐者坐姿之间进行调节的角度来看,仍然存在改进的空间。JP-ANo.2015-066969中描述的车辆座椅由于座椅坐垫本体的上-下位置和座椅椅背本体的前-后位置通过致动第一移位机构和第二移位机构来调节而容易进行调节。然而,仅座椅坐垫本体的上-下位置和座椅椅背本体的前-后位置改变,因此,从在多种多样的乘坐者坐姿之间进行调节的角度来看,留有改进的余地。考虑到上述情况,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能够在多种多样的乘坐者坐姿之间进行调节的车辆座椅。根据第一方面的车辆座椅包括座椅坐垫、座椅椅背和调节机构。所述座椅坐垫包括坐垫本体和坐垫侧部,所述坐垫本体支承乘坐者的臀部,所述坐垫侧部布置在所述坐垫本体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所述座椅椅背包括椅背本体和椅背侧部,所述椅背本体支承所述乘坐者的背部,所述椅背侧部布置在所述椅背本体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坐垫调节机构和椅背调节机构中的至少一者。致动时,所述坐垫调节机构使所述坐垫本体相对于所述坐垫侧部沿座椅上-下方向移动和使所述坐垫本体绕沿着所述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致动时,所述椅背调节机构使所述椅背本体相对于所述椅背侧部沿座椅前-后方向移动和使所述椅背本体绕沿着所述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在第一方面的车辆座椅中,乘坐者的臀部由座椅坐垫的坐垫本体支承,并且乘坐者的背部由座椅椅背的椅背本体支承。坐垫侧部布置在坐垫本体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并且椅背侧部布置在椅背本体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车辆座椅包括调节机构,调节机构包括坐垫调节机构和椅背调节机构中的至少一者。坐垫调节机构在被致动时使坐垫本体相对于坐垫侧部沿座椅上-下方向移动和使坐垫本体绕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倾斜)。这由此使得不仅坐垫本体的上-下位置而且坐垫本体的倾斜角度能够相对于坐垫侧部改变。另外,椅背调节机构在被致动时使椅背本体相对于椅背侧部沿座椅前-后方向移动和使椅背本体绕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倾斜)。这由此使得不仅椅背本体的前-后位置而且椅背本体的倾斜角度能够相对于椅背侧部改变。因此,本公开能够在多种多样的乘坐者坐姿之间进行调节。根据第二方面的车辆座椅是第一方面的所述车辆座椅,其中,所述坐垫调节机构包括前连杆和后连杆。所述前连杆的一个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座椅坐垫的框架并且所述前连杆的另一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坐垫本体。所述后连杆相较于所述前连杆更靠座椅后侧布置,并且所述后连杆包括第一后连杆和第二后连杆,所述第一后连杆和所述第二后连杆各自的一个端部可旋转地彼此联接,其中,所述第一后连杆的另一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座椅坐垫的所述框架,并且所述第二后连杆的另一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坐垫本体。另外,所述椅背调节机构包括上连杆和下连杆。所述上连杆的一个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座椅椅背的框架,并且所述上连杆的另一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椅背本体。所述下连杆相较于所述上连杆更靠座椅下侧布置,并且所述下连杆包括第一下连杆和第二下连杆,所述第一下连杆和所述第二下连杆各自的一个端部可旋转地彼此联接,其中,所述第一下连杆的另一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座椅椅背的所述框架,并且所述第二下连杆的另一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椅背本体。在第二方面的车辆座椅中,坐垫调节机构包括前连杆和后连杆,其中,后连杆包括第一后连杆和第二后连杆。在该坐垫调节机构中,第一后连杆或第二后连杆中的一个后连杆能够与前连杆一起用作平行连杆机构。这由此使得坐垫本体能够相对于坐垫侧部沿座椅上-下方向移动。另外,当第一后连杆或第二后连杆中的另一后连杆相对于第一后连杆或第二后连杆中的所述一个后连杆旋转时,坐垫本体绕与前连杆的联接部枢转。采用连杆构造坐垫调节机构以使坐垫本体相对于坐垫侧部沿座椅上-下方向移动和使坐垫本体绕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使得能够实现坐垫调节机构的较简单的构型。类似地,椅背调节机构包括上连杆和下连杆,其中,下连杆包括第一下连杆和第二下连杆。在该椅背调节机构中,第一下连杆或第二下连杆中的一个下连杆能够与上连杆一起用作平行连杆机构。这由此使得椅背本体能够相对于椅背侧部沿座椅前-后方向移动。另外,当第一下连杆或第二下连杆中的另一下连杆相对于第一下连杆或第二下连杆中的所述一个下连杆旋转时,椅背本体绕与上连杆的联接部枢转。采用连杆构造椅背调节机构以使椅背本体相对于椅背侧部沿座椅前-后方向移动和使椅背本体绕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使得能够实现椅背调节机构的较简单的构型。根据第三方面的车辆座椅是第一方面的所述车辆座椅,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致动所述坐垫调节机构和所述椅背调节机构中的所述至少一者,使得所述坐垫调节机构和所述椅背调节机构中的所述至少一者采取选自多个预存储模式中的模式。在第三方面的车辆座椅中,控制器致动所述坐垫调节机构和所述椅背调节机构中的所述至少一者,使得所述坐垫调节机构和所述椅背调节机构中的所述至少一者采取选自多个预存储模式中的模式。因此,乘坐者仅需要从所述多个模式中选择期望的模式以调节他们的坐姿,从而极大地便利于调节坐姿。根据第四方面的车辆座椅是第三方面的所述车辆座椅,其中,所述调节结构包括所述坐垫调节机构和所述椅背调节机构两者。在从所述多个模式中选择除基线模式之外的模式时所述坐垫调节机构和所述椅背调节机构中的任何一者或两者未处于与所述基线模式对应的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先致动所述坐垫调节机构和所述椅背调节机构中的所述一者或两者以使其采取所述基线模式的状态,然后致动所述坐垫调节机构和所述椅背调节机构中的所述一者或两者以使其采取与所选择的模式对应的状态。在第四方面的车辆座椅中,在从所述多个预存储模式中选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座椅,包括:座椅坐垫,所述座椅坐垫包括坐垫本体和坐垫侧部,所述坐垫本体支承乘坐者的臀部,所述坐垫侧部布置在所述坐垫本体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座椅椅背,所述座椅椅背包括椅背本体和椅背侧部,所述椅背本体支承所述乘坐者的背部,所述椅背侧部布置在所述椅背本体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以及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以下调节机构中的至少一者:坐垫调节机构,所述坐垫调节机构在致动时使所述坐垫本体相对于所述坐垫侧部沿座椅上‑下方向移动以及使所述坐垫本体绕沿着所述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或椅背调节机构,所述椅背调节机构在致动时使所述椅背本体相对于所述椅背侧部沿座椅前‑后方向移动以及使所述椅背本体绕沿着所述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1.18 JP 2017-0070591.一种车辆座椅,包括:座椅坐垫,所述座椅坐垫包括坐垫本体和坐垫侧部,所述坐垫本体支承乘坐者的臀部,所述坐垫侧部布置在所述坐垫本体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座椅椅背,所述座椅椅背包括椅背本体和椅背侧部,所述椅背本体支承所述乘坐者的背部,所述椅背侧部布置在所述椅背本体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以及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以下调节机构中的至少一者:坐垫调节机构,所述坐垫调节机构在致动时使所述坐垫本体相对于所述坐垫侧部沿座椅上-下方向移动以及使所述坐垫本体绕沿着所述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或椅背调节机构,所述椅背调节机构在致动时使所述椅背本体相对于所述椅背侧部沿座椅前-后方向移动以及使所述椅背本体绕沿着所述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坐垫调节机构包括:前连杆,所述前连杆的一个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座椅坐垫的框架并且另一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坐垫本体,以及后连杆,所述后连杆相较于所述前连杆更靠座椅后侧布置,并且所述后连杆包括第一后连杆和第二后连杆,所述第一后连杆和所述第二后连杆各自的一个端部可旋转地彼此联接,其中,所述第一后连杆的另一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座椅坐垫的所述框架,并且所述第二后连杆的另一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坐垫本体;并且所述椅背调节机构包括:上连杆,所述上连杆的一个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座椅椅背的框架并且另一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椅背本体,以及下连杆,所述下连杆相较于所述上连杆更靠座椅下侧布置,并且所述下连杆包括第一下连杆和第二下连杆,所述第一下连杆和所述第二下连杆各自的一个端部可旋转地彼此联接,其中,所述第一下连杆的另一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座椅椅背的所述框架,并且所述第二下连杆的另一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椅背本体。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座椅,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致动所述坐垫调节机构和所述椅背调节机构中的所述至少一者,使得所述坐垫调节机构和所述椅背调节机构中的所述至少一者采取选自多个预存储模式中的模式。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调节结构包括所述坐垫调节机构和所述椅背调节机构两者;并且在从所述多个模式中选择除基线模式之外的模式时所述坐垫调节机构和所述椅背调节机构中的任何一者或两者未处于与所述基线模式对应的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先致动所述坐垫调节机构和所述椅背调节机构中的所述一者或两者以使其采取所述基线模式的状态,然后致动所述坐垫调节机构和所述椅背调节机构中的所述一者或两者以使其采取与所选择的模式对应的状态。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控制器在通过所述坐垫调节机构使所述坐垫本体既沿座椅向上方向移动又进行枢转的情况下先使所述坐垫本体沿所述座椅向上方向移动、然后使所述坐垫本体枢转;所述控制器在通过所述坐垫调节机构使所述坐垫本体既沿座椅向下方向移动又进行枢转的情况下先使所述坐垫本体枢转、然后使所述坐垫本体沿所述座椅向下方向移动;所述控制器在通过所述椅背调节机构使所述椅背本体既沿座椅前方方向移动又进行枢转的情况下先使所述椅背本体沿所述座椅前方方向移动、然后使所述坐垫本体枢转;以及所述控制器在通过所述椅背调节机构使所述椅背本体既沿座椅后方方向移动又进行枢转的情况下先使所述椅背本体枢转、然后使所述椅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佐木良隆本间昭金东铉田中大助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