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结构的轮胎垫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515541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07 15: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结构的轮胎垫带,包括外胎、内胎气门嘴和传统垫带,所述外胎固定于轮辋上,且外胎和内胎之间设置有垫带,所述轮辋上开设有气门嘴槽,所述垫带放置于轮辋上,且垫带的下方安装有垫带垫片,所述内胎气门嘴从气门嘴槽内穿过,所述传统垫带与垫带均由肩部和底部组成。该新型结构的轮胎垫带相比较传统垫带而言,减小底宽,增大肩部的厚度,即使垫带子口被挤压,对侧的垫带最厚点与子口接触时,可以起到畸点作用,阻挡垫带滑移;增大肩部的弧度,使垫带受挤压时更容易变形,即通过垫带的变形量代替垫带的滑移量,从而避免偏移,该新型通过改进垫带结构,避免垫带在轮辋装配过程出现“偏移”问题,防止爆胎,实用性强。

A new structure of tire cushion bel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new tire pad structure belt, including tire, inner tube valve and traditional cushion belt, the tyre is fixed on the wheel rim, is provided with a cushion belt and between the outer cover and an inner tube, wherein the rim is arranged on the valve slot, the pad placed on the rim, and below the installation of pad with pad gasket, the inner tube valve from the valve through the slot, the traditional cushion belt is composed of shoulder and bottom and cushion belt. Tire pad of the new structure with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cushion belt, reduce the base width, increase the thickness of the shoulder, even if the pad with bead is squeezed on the side of the pad with the thickest point and bead contact, can play a role in abnormal points, blocking pad with slip; increase shoulder radian, the pad more easily deformation zone by extrusion, namely the deformation through the cushion belt instead of slip pad, so as to avoid the offset model improves the pad structure, avoid cushion belt in wheel assembly process \offset\ problem, prevent burst, strong practicabil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结构的轮胎垫带
本技术涉及轮胎设计
,具体为一种新型结构的轮胎垫带。
技术介绍
轮胎是在各种车辆或机械上装配的接地滚动的圆环形弹性橡胶制品。通常安装在金属轮辋上,能支承车身,缓冲外界冲击,实现与路面的接触并保证车辆的行驶性能。现有技术的轮胎垫带均为传统垫带,其肩部厚度逐渐变薄,为了防止垫带割伤内胎,其底部长度与装配完的子口内宽度相等,如图1,现有内胎轮胎轮辋多为两件式,装配时,首先将轮胎装入下轮辋,然后扣上轮辋,使用机械力使上轮辋卡槽压入下轮辋卡槽,完成装配。上轮辋下压的过程会将外胎子口向一侧推移,导致传统垫带极易被连同挤压至轮胎另一侧,即传统垫带出现一个向下的“偏移”,若此偏移量太大,会导致充气后垫带垫片无法完全遮住轮辋槽,垫带高压下被挤出轮辋,导致爆胎,实用性不强,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鉴于以上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有必要将其进一步改进,使其更具备实用性,才能符合实际使用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轮胎垫带,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目前传统垫带在轮辋装配过程出现“偏移”问题,容易导致爆胎,实用性不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结构的轮胎垫带,包括外胎、内胎气门嘴和传统垫带,所述外胎固定于轮辋上,且外胎和内胎之间设置有垫带,所述轮辋上开设有气门嘴槽,所述垫带放置于轮辋上,且垫带的下方安装有垫带垫片,所述内胎气门嘴从气门嘴槽内穿过,且内胎气门嘴与内胎相连接,所述传统垫带与垫带均由肩部和底部组成。优选的,所述垫带的底部长度是传统垫带的底部长度的0.7-0.9倍,且垫带的肩部厚度是传统垫带的肩部厚度的1.2-1.8倍,同时垫带的肩部弧度是传统垫带的肩部弧度的1.5-2.5倍。优选的,所述垫带的硬度范围为55-60邵氏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新型结构的轮胎垫带相比较传统垫带而言,减小底宽,使垫带肩部远离子口,可避免装轮辋导致的子口挤压;增大肩部的厚度,传统垫带的肩部是向一边逐渐减薄,受到挤压只能顺势滑移,导致垫带偏移量大,而该新型结构优点在于,即使垫带子口被挤压,对侧的垫带最厚点与子口接触时,可以起到畸点作用,阻挡垫带滑移;增大此弧度,使垫带受挤压时更容易变形,即通过垫带的变形量代替垫带的滑移量,从而避免偏移,该新型通过改进垫带结构,避免垫带在轮辋装配过程出现“偏移”问题,防止爆胎,实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传统垫带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背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垫带和传统垫带结构对比示意图。图中:1、外胎,2、轮辋,3、内胎,4、垫带,5、垫带垫片,6、内胎气门嘴,7、气门嘴槽,8、传统垫带,9、肩部,10、底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结构的轮胎垫带,包括外胎1、轮辋2、内胎3、垫带4、垫带垫片5、内胎气门嘴6、气门嘴槽7、传统垫带8、肩部9和底部10,外胎1固定于轮辋2上,且外胎1和内胎3之间设置有垫带4,轮辋2上开设有气门嘴槽7,垫带4放置于轮辋2上,且垫带4的下方安装有垫带垫片5,垫带4的底部10长度是传统垫带8的底部10长度的0.7-0.9倍,且垫带4的肩部9厚度是传统垫带8的肩部9厚度的1.2-1.8倍,同时垫带4的肩部9弧度是传统垫带8的肩部9弧度的1.5-2.5倍,垫带4的硬度范围为55-60邵氏度,通过控制配方中炭黑的比例,降低垫带4的硬度,控制在55-60邵氏度,使得垫带4更容易变形,使垫带4能够与外胎1的内壁充分衣贴合,这样有利于轮胎、垫带套装的装配,降低工人劳动强度,使用效果好,内胎气门嘴6从气门嘴槽7内穿过,且内胎气门嘴6与内胎3相连接,传统垫带8与垫带4均由肩部9和底部10组成。工作原理:在使用该新型结构的轮胎垫带时,需要对本新型的结构进行一个简单的了解,先将外套1和内胎3套在轮辋2上,并将内胎气门嘴6从气门嘴槽7中伸出,人们可以通过内胎气门嘴6对内胎3进行充气,垫带4是位于内胎3的下方,用于保护轮胎内胎3,放置于轮辋2内侧,防止内胎3被轮辋2损伤,垫带垫片5可以防止垫带4在高压下挤出轮辋槽,这就是该新型结构的轮胎垫带的工作原理。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新型结构的轮胎垫带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结构的轮胎垫带,包括外胎(1)、内胎气门嘴(6)和传统垫带(8),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胎(1)固定于轮辋(2)上,且外胎(1)和内胎(3)之间设置有垫带(4),所述轮辋(2)上开设有气门嘴槽(7),所述垫带(4)放置于轮辋(2)上,且垫带(4)的下方安装有垫带垫片(5),所述内胎气门嘴(6)从气门嘴槽(7)内穿过,且内胎气门嘴(6)与内胎(3)相连接,所述传统垫带(8)与垫带(4)均由肩部(9)和底部(10)组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结构的轮胎垫带,包括外胎(1)、内胎气门嘴(6)和传统垫带(8),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胎(1)固定于轮辋(2)上,且外胎(1)和内胎(3)之间设置有垫带(4),所述轮辋(2)上开设有气门嘴槽(7),所述垫带(4)放置于轮辋(2)上,且垫带(4)的下方安装有垫带垫片(5),所述内胎气门嘴(6)从气门嘴槽(7)内穿过,且内胎气门嘴(6)与内胎(3)相连接,所述传统垫带(8)与垫带(4)均由肩部(9)和底部(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锋隋海涛胡高全孙慧莉张英辉董立强马小刚史立芬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玲珑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