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固定线束与管路的固定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18247 阅读:2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4 03: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固定线束与管路的固定支架,包括:安装板和固定在安装板两侧的管夹。管夹的开口底部设有多个端部相连的弹簧弧壁,管夹的开口两侧设有对称的挡板,挡板设有阻挡弧壁,弹簧弧壁和挡板上均设有容置孔,可使阻挡弧壁受压后,隐藏到挡板上的容置孔内。工作时,将管路从两个挡板之间卡入,进入到弹簧弧壁和阻挡弧壁所形成的卡接区域中,相邻弹簧弧壁受压后隐藏到容置孔中,弹簧弧壁受压后可使卡接区域变大,可固定尺寸不同的管路和线束,提高了该固定支架的通用性;同时,隐藏在容置孔内的弹簧弧壁具有弹力,通过弹簧弧壁和阻挡弧壁配合,可对线束和管路提供稳定的夹紧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固定线束与管路的固定支架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固定线束与管路的固定支架。
技术介绍
线束是汽车上必不可少的部件,在汽车上将所有电器件连接起来,给电器件提供电源、地线以及用电器件的信号传输,所以线束在汽车上的装配,特别是线束的固定就特别重要,而有些时候会有其他的管路和线束在同一固定点固定,而又必须和线束隔开一定的距离,避免线束和管路干涉和摩擦,进而导致线束或管路产生磨损,引起车辆故障,严重的可能引起火灾。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用于固定线束与管路的固定支架的示意图,其中包括:管夹1'、螺栓3'、螺母4'及固定支架2',管夹1'均设有安装孔11',固定支架2'设有固定孔21',管夹1'包括第一管夹12'和第二管夹13',第一管夹12'、第二管夹13'通过螺栓3'、螺母4'固定在固定支架2'的上、下两端面上。使用时,预先将第一管夹12'和第二管夹13'分别套设在不同管路上,再将第一管夹12'通过螺栓3'固定在固定支架2'的上端面上,将第二管夹13'从螺栓3'的底部穿入,通过螺母4'将第二管夹13'固定在固定支架2'的下端面上。由于第一管夹12'和第二管夹13'的安装孔11'均为规定尺寸,对于不同直径的线束和管路,无法达到完全配合,太紧或者太松都容易对线束和管路带来磨损,通用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通用性高的可同时固定两个不同粗细的线束或管路的线束与管路的固定支架。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固定线束与管路的固定支架,其中,包括:安装板和固定在所述安装板两侧的管夹;所述管夹的开口底部设有多个端部相连的弹簧弧壁,所述管夹的开口两侧设有对称的挡板,所述挡板设有阻挡弧壁;所述弹簧弧壁和所述挡板上均设有容置孔;所述安装板远离所述管夹的一端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板通过所述安装孔固定在汽车横梁上;非工作时,多个的所述弹簧弧壁处于非重合的状态;工作时,将管路从两个所述挡板之间卡入,进入到所述弹簧弧壁和所述阻挡弧壁所形成的卡接区域中,相邻所述弹簧弧壁受压后隐藏到所述容置孔中。优选地,所述管夹包括连板和上板,所述连板连接所述安装板和所述上板,两个所述挡板分别相对固定在所述安装板和所述上板的端部。优选地,所述弹簧弧壁的数量为三个,包括第一弧壁、第二弧壁和第三弧壁,所述第一弧壁的首端固定在所述安装板上,所述第一弧壁的末端与所述第二弧壁的首端相连,所述第二弧壁的末端与所述第三弧壁的首端相连,所述第三弧壁的末端悬空。优选地,所述管夹的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一弧壁、第二弧壁和第三弧壁相配合的通孔。优选地,所述通孔从所述安装板的一端延伸到所述上板。优选地,两个所述挡板分别倾斜固定在所述上板和所述安装板上,所述挡板的自由端向所述支撑板方向倾斜。优选地,所述容置孔在竖直平面上的投影为矩形。优选地,所述用于固定线束与管路的固定支架为一体成型结构。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固定线束与管路的固定支架,包括:安装板和固定在安装板两侧的管夹。管夹的开口底部设有多个端部相连的弹簧弧壁,管夹的开口两侧设有对称的挡板,挡板设有阻挡弧壁,弹簧弧壁和挡板上均设有容置孔,可使阻挡弧壁受压后,隐藏到挡板上的容置孔内。工作时,将管路从两个挡板之间卡入,进入到弹簧弧壁和阻挡弧壁所形成的卡接区域中,相邻弹簧弧壁受压后隐藏到容置孔中,弹簧弧壁受压后可使卡接区域变大,可固定尺寸不同的管路和线束,提高了该固定支架的通用性;同时,隐藏在容置孔内的弹簧弧壁具有弹力,通过弹簧弧壁和阻挡弧壁配合,可对线束和管路提供稳定的夹紧力。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用于固定线束与管路的固定支架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固定线束与管路的固定支架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固定线束与管路的固定支架在隐藏弹簧弧壁后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固定线束与管路的固定支架与管路配合的示意图。附图标记如下:1'-管夹、11'-安装孔、12'-第一管夹、13'-第二管夹、2'-固定支架、21'-固定孔、3'-螺栓、4'-螺母、1-管夹、11-弹簧弧壁、111-第一弧壁、112-第二弧壁、113-第三弧壁、12-挡板、121-阻挡弧壁、122-第二容置孔、13-第一容置孔、14-连板、15-上板、16-通孔、2-安装板、21-安装孔、3-管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如图2至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固定线束与管路的固定支架,其中,包括:安装板2和固定在安装板2两侧的管夹1。管夹1的开口底部设有多个端部相连的弹簧弧壁11,即前一个弹簧弧壁11的尾端连接下一个弹簧弧壁11的首端,以此类推,最后一个弹簧弧壁11的尾端处于悬空状态。弹簧弧壁11上设有第一容置孔13,可使后一个弹簧弧壁11受压后,隐藏到前一个弹簧弧壁11上所设置的第一容置孔13内。管夹1的开口两侧设有对称的挡板12,挡板12设有阻挡弧壁121,挡板12设有第二容置孔122,可使阻挡弧壁121受压后,隐藏到挡板12上的第二容置孔122内。安装板2远离管夹1的一端设有安装孔21,安装板2通过安装孔21固定在汽车横梁上。非工作时,多个的弹簧弧壁11处于非重合的状态;工作时,将管路3从两个挡板12之间卡入,进入到弹簧弧壁11和阻挡弧壁121所形成的卡接区域中,相邻弹簧弧壁11受压后隐藏到第一容置孔13中,弹簧弧壁11受压后可使卡接区域变大,可固定尺寸不同的管路和线束,提高了该固定支架的通用性;同时,隐藏在第一容置孔13内的弹簧弧壁11具有弹力,通过弹簧弧壁11和阻挡弧壁121配合,可对线束和管路提供稳定的夹紧力。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管夹1包括连板14和上板15,连板14连接安装板2和上板15,两个挡板12分别相对固定在安装板2和上板15的端部,可使该固定支架结构更加紧凑。该固定支架与管线配合时,上板15受力较大,容易变形。进一步地,弹簧弧壁11的数量为三个,包括第一弧壁111、第二弧壁112和第三弧壁113,第一弧壁111的端部固定在安装板2上,第一弧壁111的末端与第二弧壁112的首端相连,第二弧壁112的末端与第三弧壁113的首端相连,第三弧壁113的末端悬空。通过将第一弧壁111的首端固定在安装板2上,可降低上板15受力,提高该固定支架工作的可靠性。进一步地,管夹1的底部设有与第一弧壁111、第二弧壁112和第三弧壁113相配合的通孔16,如图3所示,该通孔16可同时容纳第一弧壁111、第二弧壁112和第三弧壁113,可增大管夹1容纳管路的空间。进一步地,通孔16从安装板2的一端延伸到上板15,通过增大通孔16的尺寸可以相应增加第一弧壁111的长度、曲率,进而增大第三弧壁113的尺寸、曲率,增加第三弧壁113与管路3的接触面积,提高该固定支架工作的可靠性。进一步地,两个挡板12分别倾斜固定在上板15和安装板2上,挡板12的自由端向连板14方向倾斜,既可以方便管路卡入,又可以增强挡板12对管路的卡接效果。进一步地,第一容置孔13和第二容置孔122在竖直平面上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用于固定线束与管路的固定支架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固定线束与管路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板和固定在所述安装板两侧的管夹;所述管夹的开口底部设有多个端部相连的弹簧弧壁,所述管夹的开口两侧设有对称的挡板,所述挡板设有阻挡弧壁;所述弹簧弧壁和所述挡板上均设有容置孔;所述安装板远离所述管夹的一端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板通过所述安装孔固定在汽车横梁上;非工作时,多个的所述弹簧弧壁处于非重合的状态;工作时,将管路从两个所述挡板之间卡入,进入到所述弹簧弧壁和所述阻挡弧壁所形成的卡接区域中,相邻所述弹簧弧壁受压后隐藏到所述容置孔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固定线束与管路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板和固定在所述安装板两侧的管夹;所述管夹的开口底部设有多个端部相连的弹簧弧壁,所述管夹的开口两侧设有对称的挡板,所述挡板设有阻挡弧壁;所述弹簧弧壁和所述挡板上均设有容置孔;所述安装板远离所述管夹的一端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板通过所述安装孔固定在汽车横梁上;非工作时,多个的所述弹簧弧壁处于非重合的状态;工作时,将管路从两个所述挡板之间卡入,进入到所述弹簧弧壁和所述阻挡弧壁所形成的卡接区域中,相邻所述弹簧弧壁受压后隐藏到所述容置孔中。2.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固定线束与管路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夹包括连板和上板,所述连板连接所述安装板和所述上板,两个所述挡板分别相对固定在所述安装板和所述上板的端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固定线束与管路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弧壁的数量为三个,包括第一弧壁、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荣侠石志勇王宜海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