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877466 阅读:2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24 00: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机器人,包括:行走结构;身体结构,身体结构设置在行走结构上,行走结构至少具有带动身体结构沿第一方向运动的前进方向和沿与第一方向背离方向运动的后退方向;防撞部,防撞部设置在行走结构上,防撞部突出于行走结构设置;和/或防撞部设置在身体结构上,防撞部突出于身体结构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机器人跌倒后容易损坏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器人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机器人。
技术介绍
机器人的结构设计需要至少兼顾其结构的牢固性和机器人的各种功能性需求,在功能性需求方面又十分多样,如抗碰撞强度、避障功能、跟随功能、导航功能、人机交互功能等等;因此,机器人的结构设计是非常复杂的工作。本专利技术期望提出一种具备一定抗碰撞强度、且兼顾一些特定功能的机器人的躯体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器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机器人跌倒后容易损坏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机器人,包括:行走结构;身体结构,身体结构设置在行走结构上,行走结构至少具有带动身体结构沿第一方向运动的前进方向和沿与第一方向背离方向运动的后退方向;防撞部,防撞部设置在行走结构上,防撞部突出于行走结构设置;和/或防撞部设置在身体结构上,防撞部突出于身体结构设置。进一步地,防撞部为两个,两个防撞部分别设置在身体结构的沿宽度方向的两侧。进一步地,机器人还包括把手部,把手部设置在身体结构上并突出于身体结构设置。进一步地,防撞部包括防撞杆和包覆在防撞杆外周的软体结构,把手部与防撞部相连接地设置。进一步地,身体结构包括:躯体结构;头部结构,头部结构可枢转地设置在躯体结构上,头部结构至少具有在躯体结构上枢转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为不同位置。进一步地,躯体结构包括相连接的支撑梁、躯体骨架和第一电机,支撑梁、躯体骨架和第一电机共同围成容纳空间,其中,第一电机包括定子外壳和转子,转子可旋转地设置在定子外壳内,定子外壳的至少一部分构成了电机的定子,转子的至少一部分构成了电机的转子。进一步地,头部结构包括U型架和可枢转地设置在U型架上的俯仰部。进一步地,机器人还包括电脑操作面板和与电脑操作面板电连接的电源结构,其中,电源结构设置在容纳空间内并与第一电机连接,电脑操作面板设置在俯仰部上。进一步地,机器人还包括连接组件,头部结构和躯体结构通过连接组件连接,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弹性缓冲件和第二连接件,其中,第二连接件嵌套在第一连接件内,弹性缓冲件夹设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且第一连接件、弹性缓冲件和第二连接件周向止转连接,第一连接件与U型架连接,第二连接件与转子连接。进一步地,机器人还包括:第一锁止部,第一锁止部设置在头部结构上或连接组件上;第二锁止部,第二锁止部设置在躯体结构上,第一锁止部与第二锁止部具有将头部结构限定在第一位置时的锁紧状态,以及第一锁止部与第二锁止部还具有使头部结构在第一位置时相对于躯体结构可枢转的打开状态。进一步地,第一锁止部选择性地设置在转子上或第一连接件上或第二连接件上,第二锁止部可枢转地设置在定子外壳上。进一步地,第一锁止部上设置有卡槽,第二锁止部上设置有与卡槽配合的卡块;或第一锁止部上设置有卡块,第二锁止部上设置有与卡块配合的卡槽。进一步地,躯体骨架包覆一部分定子外壳的设置,定子外壳上设置有突出于躯体骨架的卡槽结构,支撑梁的第一端可拆卸地插接在卡槽结构内,躯体结构还包括支撑梁支座,支撑梁的第二端与支撑梁支座连接。进一步地,机器人还包括障碍物探测部,障碍物探测部设置在躯体结构上以探测躯体结构的周围的障碍物。进一步地,障碍物探测部为超声波探测装置和/或红外线探测装置。进一步地,机器人还包括扬声装置,扬声装置设置在躯体结构上。进一步地,机器人还包括电机安装壳、第二电机和第一电路板,电机安装壳设置在容纳空间内并与第一电机的远离头部结构的一端连接,第二电机设置在电机安装壳内并驱动第一电路板转动。进一步地,机器人还包括主控板,主控板设置在容纳空间内并与支撑梁连接。进一步地,机器人还包括主接插件结构,主接插件结构与支撑梁连接并位于支撑梁的背离容纳空间的一侧。进一步地,机器人还包括照明装置,照明装置可旋转地设置在身体结构上。进一步地,行走结构包括车架、车轮和中舱,中舱设置在车架上,车轮可旋转地设置在车架的两侧。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由于机器人包括行走结构、身体结构和防撞部,身体结构设置在行走结构上,行走结构具有带动身体结构沿第一方向上运动的前进方向和沿第一方向背离前进方向运动的后退方向,防撞部设置在行走结构上,防撞部沿前进方向突出于行走结构设置;和/或防撞部设置在身体结构上,防撞部沿前进方向突出于身体结构设置。这样,无论机器人处于机器人模式工作还是处于驾驶模式工作时,防撞部会先于行走结构或身体结构与人或障碍物发生碰撞接触,同样地,当机器人跌倒后,防撞部也会先于行走结构或身体结构与地面发生碰撞接触,防撞部起到了对碰撞接触过程的缓冲作用,从而不仅能够避免机器人撞人而造成人员受伤,同时还能起到对行走结构或身体结构的保护作用,避免了行走结构或身体结构磕碰受损而影响机器人的正常工作。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机器人整体结构的合理性,使机器人整体重量均匀分配,防撞部能够根据设计需要选择性地设置在行走结构上或身体结构上,也能够在行走结构上和身体结构上均设置防撞部。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可选实施例的机器人处于驾驶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中的机器人的主视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2中的机器人的右视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1中的机器人处于机器人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4中的机器人的主视示意图;图6示出了图5中的机器人的右视示意图;图7示出了图1中的机器人的躯体结构和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了图7中的机器人的躯体结构和连接组件的主视示意图;图9示出了图7中的机器人的躯体结构和连接组件的主视剖视示意图;图10示出了图7中的机器人的躯体结构和连接组件的左视示意图;图11示出了图1中的机器人的头部结构和部分躯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2示出了图11中的机器人的头部结构和部分躯体结构的主视示意图;图13示出了图1中的机器人的第一锁止部和第二锁止部处于锁紧状态时的状态示意图;图14示出了图1中的机器人的第一锁止部和第二锁止部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状态示意图;图15示出了图1中的机器人的主接插件结构未装配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6示出了图15中的主接插件结构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7示出了图15中的主接插件结构的第一装配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8示出了图15中的主接插件结构的第二装配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1、容纳空间;12、安装间隙;100、行走结构;110、车架;120、车轮;130、中舱;200、身体结构;210、躯体结构;211、支撑梁;212、躯体骨架;213、第一电机;2131、定子外壳;2132、转子;2133、卡槽结构;214、支撑梁支座;220、头部结构;221、U型架;222、俯仰部;300、防撞部;400、把手部;500、电脑操作面板;600、电源结构;700、连接组件;710、第一连接件;720、弹性缓冲件;730、第二连接件;800、第一锁止部;900、第二锁止部;1000、障碍物探测部;1001、超声波探测装置;1002、红外线探测装置;1100、扬声装置;1200、电机安装壳;1300、主控板;1400、主接插件结构;10、第一装配件;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机器人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行走结构(100);身体结构(200),所述身体结构(200)设置在所述行走结构(100)上,所述行走结构(100)至少具有带动所述身体结构(200)沿第一方向运动的前进方向和沿与所述第一方向背离方向运动的后退方向;防撞部(300),所述防撞部(300)设置在所述行走结构(100)上,所述防撞部(300)突出于所述行走结构(100)设置;和/或所述防撞部(300)设置在所述身体结构(200)上,所述防撞部(300)突出于所述身体结构(200)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行走结构(100);身体结构(200),所述身体结构(200)设置在所述行走结构(100)上,所述行走结构(100)至少具有带动所述身体结构(200)沿第一方向运动的前进方向和沿与所述第一方向背离方向运动的后退方向;防撞部(300),所述防撞部(300)设置在所述行走结构(100)上,所述防撞部(300)突出于所述行走结构(100)设置;和/或所述防撞部(300)设置在所述身体结构(200)上,所述防撞部(300)突出于所述身体结构(200)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部(300)为两个,两个所述防撞部(300)分别设置在所述身体结构(200)的沿宽度方向的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还包括把手部(400),所述把手部(400)设置在所述身体结构(200)上并突出于所述身体结构(200)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部(300)包括防撞杆和包覆在所述防撞杆外周的软体结构,所述把手部(400)与所述防撞部(300)相连接地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身体结构(200)包括:躯体结构(210);头部结构(220),所述头部结构(220)可枢转地设置在所述躯体结构(210)上,所述头部结构(220)至少具有在所述躯体结构(210)上枢转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为不同位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躯体结构(210)包括相连接的支撑梁(211)、躯体骨架(212)和第一电机(213),所述支撑梁(211)、所述躯体骨架(212)和所述第一电机(213)共同围成容纳空间(11),其中,所述第一电机(213)包括定子外壳(2131)和转子(2132),所述转子(2132)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定子外壳(2131)内,所述定子外壳(2131)的至少一部分构成了电机的定子,所述转子(2132)的至少一部分构成了所述电机的转子。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结构(220)包括U型架(221)和可枢转地设置在所述U型架(221)上的俯仰部(222)。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还包括电脑操作面板(500)和与所述电脑操作面板(500)电连接的电源结构(600),其中,所述电源结构(600)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11)内并与所述第一电机(213)连接,所述电脑操作面板(500)设置在所述俯仰部(222)上。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还包括连接组件(700),所述头部结构(220)和所述躯体结构(210)通过所述连接组件(700)连接,所述连接组件(700)包括:第一连接件(710)、弹性缓冲件(720)和第二连接件(730),其中,所述第二连接件(730)嵌套在所述第一连接件(710)内,所述弹性缓冲件(720)夹设在所述第一连接件(710)和所述第二连接件(730)之间,且所述第一连接件(710)、弹性缓冲件(720)和第二连接件(730)周向止转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710)与所述U型架(221)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730)与所述转子(2132)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还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国鹏沈斌王剑蒲立王野
申请(专利权)人:纳恩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