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深圳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风浪互补发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9948428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20 13:05
一种风浪互补发电系统,包括风力发电装置和浪涌发电装置;所述风力发电装置包括支柱、安装于所述支柱上方的电机、连接于所述电机上的主轴以及固设于所述主轴圆周方向上的多片叶片;所述浪涌发电装置包括可漂浮于水面的主体、以及固设于所述主体内部的动子线圈、套筒及永磁体,所述永磁体位于所述套筒内部,所述动子线圈围设于所述套筒外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中部开设有迎风孔,所述支柱内部设有第一风管,所述迎风孔连通于所述第一风管;所述永磁体的一端通过弹簧挂设于所述套筒上端,所述浪涌发电装置还包括固设于所述主体内部的至少一根第三风管,所述主体固设于所述支柱下方,所述第三风管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风管,其另一端贯穿所述主体的下端。(*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风浪互补发电系统,包括风力发电装置和浪涌发电装置,风力发电装置包括支柱、电机、主轴以及叶片,主轴中部开设有迎风孔,支柱内部设有第一风管,迎风孔连通于第一风管;浪涌发电装置包括主体、动子线圈、套筒、永磁体和第三风管,第三风管的一端连通于第一风管,另一端伸出于水中。上述风浪互补发电系统在低风速和低波浪幅度的情况下,风从主轴的迎风孔进入,到达第一风管,再进入第三风管中逐渐加压,最后排出到水中;由于反冲力的作用,主体向上运动,气体排出后,反冲力消失,主体由于重力又向下运动,由于气体的排出,使固设于主体的动子线圈相对于永磁体上下运动的幅度加大,从而提高了发电的效率。【专利说明】—种风浪互补发电系统
本技术属于发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浪互补发电系统。
技术介绍
风力发电和浪涌发电都是较为成熟的技术,然而,单独的风力发电装置或者浪涌发电装置都有地区限制,在低风速和低波浪幅度的情况下工作效率低甚至无法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提高发电效率,且可以在低风速和低浪幅的情况下工作的风浪互补发电系统。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风浪互补发电系统,包括风力发电装置和浪涌发电装置;所述风力发电装置包括支柱、安装于所述支柱上方的电机、连接于所述电机上的主轴以及固设于所述主轴圆周方向上的多片叶片;所述浪涌发电装置包括可漂浮于水面的主体、以及固设于所述主体内部的动子线圈、套筒及永磁体,所述永磁体位于所述套筒内部,所述动子线圈围设于所述套筒外表面;所述主轴中部开设有迎风孔,所述支柱内部设有第一风管,所述迎风孔连通于所述第一风管;所述永磁体的一端通过弹簧挂设于所述套筒上端,所述浪涌发电装置还包括固设于所述主体内部的至少一根第三风管,所述主体固设于所述支柱下方,所述第三风管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风管,其另一端贯穿所述主体的下端。进一步地,每片叶片包括根部和尖部,每片叶片内部设有通风管道,每个叶片在其根部开设有与所述通风管道相连通的进风口,在其尖部开设有与所述通风管道相连通的出风口。进一步地,每个叶片的通风管道的大小从所述进风口到所述出风口的方向逐渐缩小。进一步地,所述风力发电装置还包括导风结构,所述迎风孔通过所述导风结构连通于所述第一风管;所述导风结构包括导风主体和至少一根第二风管,所述导风主体内具有气室,所述气室与所述迎风孔相连通,所述第二风管的一端连通于所述气室,其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风管。进一步地,所述支柱包括第一、第二支柱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第二支柱之间的伸缩软管,所述第一支柱远离所述伸缩软管的一端安装有所述电机,所述第二支柱远离所述伸缩软管的一端固设于所述主体上;所述第一风管穿设于所述第一支柱、伸缩软管以及第二支柱的内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柱通过至少一根支架固设于固定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风浪互补发电系统还包括主控系统,所述第三风管远离所述支柱的一端设有电磁阀和压力传感器,所述主控系统根据压力传感器的结果控制电磁阀的开闭。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风管的管口从靠近所述支柱的一端到远离所述支柱的一端逐渐缩小。进一步地,所述永磁体远离所述弹簧的一端还连接有重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风浪互补发电系统在低风速和低波浪幅度的情况下,风从主轴的迎风孔进入,到达第一风管,再进入第三风管中逐渐加压,最后排出到水中;由于反冲力的作用,主体向上运动,气体排出后,反冲力消失,主体由于重力作用又逐渐向下运动,由于气体的排出,加大了主体上下运动的幅度,使固设于主体的动子线圈相对于永磁体上下运动的幅度加大,从而提高了发电的效率,使风浪互补发电系统可以在低风速和低波浪幅度的情况下工作。【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风浪互补发电系统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叶片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叶片A-A面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所示,是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该风浪互补发电系统包括风力发电装置1、浪涌发电装置2和主控系统。风力发电装置I包括支柱11、安装于支柱11上方的电机12、连接于电机12上的主轴13、固设于主轴13圆周方向上的多片叶片14以及导风结构15。主轴13中部开设有迎风孔131,支柱11内部设有第一风管(图中未示出),迎风孔131通过导风结构15连通于第一风管。如图2和图3所示,每片叶片14包括根部143和尖部144,叶片14的宽度从根部143到尖部144逐渐缩小。每片叶片14内部设有通风管道140,每个叶片14在其根部143的迎风面开设有与通风管道140相连通的进风口 141,在尖部144开设有与通风管道140相连通的出风口 142。每个叶片14其通风管道140的大小从进风口 141到出风口 142的方向逐渐缩小,因此风在进入通风管道140后会逐渐加压,直至从出风口 142排出。具体地,导风结构15包括主体151和至少一根第二风管152,主体151内具有气室(图中未示出),气室与迎风孔131连通,第二风管152的一端连通于气室,另一端连通于第一风管。浪涌发电装置2包括可漂浮于水面3的主体21、永磁体24以及固设于主体21内部的动子线圈22、套筒23、和至少一根第三风管25。主体21可由泡沫制成,其固设于支柱11下方。永磁体24位于套筒23内部,其一端通过弹簧26挂设于套筒23上端,另一端连接有重物27,重物27位于水中。动子线圈22围设于套筒23的外表面。第三风管25的一端连通于第一风管,另一端贯穿主体21的下端,可伸出于水中。第三风管25的管口从靠近支柱11的一端到远离支柱11的一端逐渐缩小,因此,气体在经过第三风管25时会逐渐加压。第三风管25远离支柱11的一端还设有电磁阀28和压力传感器(图中未示出),主控系统根据压力传感器的结果控制电磁阀28的开闭。具体地,当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大于或等于一定数值时,主控系统控制电磁阀28开启;当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小于一定数值时,主控系统控制电磁阀28关闭。优选地,支柱11可以包括第一、第二支柱111、112以及设置于第一、第二支柱111、112之间的伸缩软管113。第一支柱111远离伸缩软管113的一端安装有电机12,第二支柱112远离伸缩软管113的一端固设于主体21上。第一风管穿设于第一支柱111、伸缩软管113以及第二支柱112的内部。第一支柱111通过至少一根支架1111固设于固定基础4上。由于伸缩软管113可以弯曲伸缩,这样,当主体21在水面晃动时,第二支柱112和伸缩软管113可以随着主体21运动,而第一支柱111固定于固定基础4上,可以让风力发电装置I保持在一个比较固定的位置,从而保证了风力发电装置I的稳固性。该风浪互补发电系统在工作时,在风速较高和浪涌幅度较大时,风带动多个叶片14转动,使风力发电装置I发电;浪涌带动主体21上下运动,带动动子线圈22上下运动,从而使永磁体24相对于动子线圈22上下运动,切割动子线圈22发电。上述风浪互补发电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风浪互补发电系统,包括风力发电装置和浪涌发电装置;所述风力发电装置包括支柱、安装于所述支柱上方的电机、连接于所述电机上的主轴以及固设于所述主轴圆周方向上的多片叶片;所述浪涌发电装置包括可漂浮于水面的主体、以及固设于所述主体内部的动子线圈、套筒及永磁体,所述永磁体位于所述套筒内部,所述动子线圈围设于所述套筒外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中部开设有迎风孔,所述支柱内部设有第一风管,所述迎风孔连通于所述第一风管;所述永磁体的一端通过弹簧挂设于所述套筒上端,所述浪涌发电装置还包括固设于所述主体内部的至少一根第三风管,所述主体固设于所述支柱下方,所述第三风管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风管,其另一端贯穿所述主体的下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思聪刘承香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