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下降分流道的二极管引直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941920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19 15:50
具有下降分流道的二极管引直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依次衔接的上料装置、第一水平震动送料装置、初校直装置、第二水平震动送料装置、精校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装置和第一水平震动送料装置之间通过下降分流道相衔接,所述下降分流道包括倾斜向下设置的分流滑板,所述分流滑板上设有分流隔板,所述分流隔板将分流滑板分隔为至少两个分流道。(*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具有下降分流道的二极管引直机,包括机架,机架上设有依次衔接的上料装置、第一水平震动送料装置、初校直装置、第二水平震动送料装置、精校直装置,上料装置和第一水平震动送料装置之间通过下降分流道相衔接,下降分流道包括倾斜向下设置的分流滑板,分流滑板上设有分流隔板,分流隔板将分流滑板分隔为至少两个分流道。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对校直过程中的二极管进行均匀分流、废品率低、校直效率高、工人劳动强度低。【专利说明】具有下降分流道的二极管引直机
本技术涉及二极管引直设备,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具有下降分流道的二极管引直机。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是二极管生产大国,全国有数百家生产二极管的企业,每年的二极管生产数量约1200亿只二极管,而未电镀红毛管经过电镀后造成引线弯曲,必须经过校直后才能打印测试包装。目前的二极管大多采用人工进行校直,由于劳动密集,生产效率低下,人员流动频繁等原因造成二极管的校直成为了各个厂家的生产瓶颈。国内好多同行看到这个瓶颈,有厂家尝试用机器校直的方式取代人工搓直的方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在二极管进行校直过程中,常常由于二极管排列不均,在某些部位堆积过多,造成二极管引线的断脚和卡阻现象发生,影响校直效果,且造成废品率高。同时,其及其结构复杂,噪声大,不能自动分离大弯曲的二极管,后续还要人工挑选,校直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能对校直过程中的二极管进行均匀分流、废品率低、校直效率高、工人劳动强度低的具有下降分流道的二极管引直机。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具有下降分流道的二极管引直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依次衔接的上料装置、第一水平震动送料装置、初校直装置、第二水平震动送料装置、精校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装置和第一水平震动送料装置之间通过下降分流道相衔接,所述下降分流道包括倾斜向下设置的分流滑板,所述分流滑板上设有分流隔板,所述分流隔板将分流滑板分隔为至少两个分流道。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下降分流道包括依次衔接的两级分流滑板,所述第一级分流滑板和第二级分流滑板两侧均设置有向上的分流滑板挡板,所述第一级分流滑板上设有一个人字形的第一级分流隔板,所述第一级分流隔板将第一级分流滑板分隔为两个分流道,所述第二级分流滑板通过中间的一个长竖直隔板分为两个区域,所述每个区域内上部设有一个人字形的第二级分流隔板、下部设有多个短竖直隔板。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上料装置包括上料筒以及位于上料筒下方的震动机构,所述上料筒内部周边设有螺旋上升的通道,震动机构震动能带动上料筒内的二极管按顺序顺着通道螺旋上升,所述上料筒内螺旋上升的通道顶端连接上料槽,所述上料槽与下降分流道上端相衔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震动机构包括外壳、底板、顶板、线圈、第一磁钢、第二磁钢、固定板、斜钢片,所述底板上设有直径小于底板的凸台,斜钢片分成至少三组,每组的斜钢片由至少2片钢片叠加组成,斜钢片每组之间以等圆周角分布,每组斜钢片的下端固定在底板的凸台侧面,每组斜钢片的上端固定在固定板上,且斜钢片相对于竖直面呈大于0°小于90°的倾角,所述第一磁钢成U形且其底端固定在凸台的中央,所述线圈固定放置在第一磁钢的底面上,所述第二磁钢固定在固定板的中央,所述第二磁钢成条状,第二磁钢的下端正对准第一磁钢的上端,线圈由一控制装置控制通断电,固定板的上方固定在顶板上,顶板的上方固定在所述上料筒的下方。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初校直装置包括初校直驱动机构和至少两级依次衔接的初校直机构,所述初校直机构包括落料挡板、搓料底板、初校直辊,所述搓料底板倾斜设置,所述落料挡板和搓料底板均固定连接在机架上,所述落料挡板的下端和搓料底板的上端形成层级落料口,所述搓料底板和初校直辊之间留有能调节间隙的初校直通道,所述搓料底板为向初校直辊方向弯曲的弧形,所述初校直驱动机构驱动初校直辊旋转;所述最上层的初校直机构的搓料底板上端和所述第一水平震动送料装置的尾端之间形成了大弯料回收通道,所述最下层的初校直机构的搓料底板与其下的第二水平震动送料装置相衔接。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采用机械自动校直的方法替代了手工搓直的落后方法,在降低了劳动强度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适于大批量二极管的引直。2、二极管引出线在整个引直过程中不采用振动盘排向,二极管之间不存在相互摩擦,从而避免了二极管引出线表面镀锡层因摩擦而发黑现象。3、上料装置包括上料筒以及位于上料筒下方的震动机构,其斜钢片具有一定弹性,在磁场的作用下带动其上的固定板和顶板不停震动,从而带动顶板上的上料筒不停震动,并且因为斜钢片的倾斜因素,使得上料筒中的整流桥在震动中能够有螺旋上升的趋势,从而自动顺着通道螺旋上升,实现了成批量的自动均匀的上料,大大提高了上料效率。4、变形严重的大弯料二极管经过大弯料回收通道进行筛选剔除,保证最终成品的引直质量。5、初校直过程中采用初校直辊对每个二极管依次进行初校直,其初校直通道上方为初校直辊、下方为向初校直辊方向弯曲的弧形的搓料底板,使得二极管与搓料底板为面接触,校直效果更好;且校直过程中不存在强制搓直的机械损伤,不会导致二极管引出线死弯、扭绞麻花、断脚和报废现象,减少了废品率。6、其下降分流道设两级分流滑板,对二极管进行两级分流,均匀的送入第一水平震动送料装置,防止了二极管的大量堆积,避免造成二极管引线的断脚和卡阻现象发生,进而保证了校直效果,大大降低了废品率。【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震动机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下降分流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初校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初校直装置的侧面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参见图1、图2,二极管引直筛选机,包括机架1,机架I上设有依次衔接的上料装置2、下降分流道3、第一水平震动送料装置4、初校直装置5、第二水平震动送料装置6、精校直装置7。上料装置2包括上料筒21以及位于上料筒21下方的震动机构22,上料筒21内部周边设有螺旋上升的通道211,震动机构22震动能带动上料筒21内的二极管按顺序顺着通道211螺旋上升,上料筒21内螺旋上升的通道211顶端连接上料槽23,上料槽23与下降分流道3相衔接。震动机构22包括外壳、底座221、顶板222、线圈223、第一磁钢224、第二磁钢225、固定板226、斜钢片227,底座221上设有直径小于底座221的凸台228,斜钢片227分成至少三组,每组的斜钢片227由至少2片钢片叠加组成,斜钢片227每组之间以等圆周角分布,每组斜钢片227的下端固定在底座221的凸台228侧面,每组斜钢片227的上端固定在固定板226上,且斜钢片227相对于竖直面呈大于0°小于90°的倾角,第一磁钢224成U形且其底端固定在底座221的凸台228中央,线圈223固定放置在第一磁钢224的底面上,第二磁钢225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具有下降分流道的二极管引直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依次衔接的上料装置、第一水平震动送料装置、初校直装置、第二水平震动送料装置、精校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装置和第一水平震动送料装置之间通过下降分流道相衔接,所述下降分流道包括倾斜向下设置的分流滑板,所述分流滑板上设有分流隔板,所述分流隔板将分流滑板分隔为至少两个分流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小奎
申请(专利权)人:黄山市祁门鼎峰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