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926080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16 17: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提供了一种利用间隙壁技术形成栅极的晶体管的制造方法。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中,在第一材料层的侧面,依次形成第一间隙壁、第二间隙壁、第三间隙壁以及第四间隙壁,通过去除第二间隙壁形成了宽度由第二间隙壁控制的栅极凹槽,继而在栅极凹槽中形成所需要的栅极和栅极绝缘层。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利用回刻蚀形成间隙壁,不需要采用额外的掩模版,并且,通过控制第二间隙壁的宽度来限定栅极宽度,可以实现亚22nm的栅极线条的形成,并且使工艺具有良好的可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利用间隙壁技术形成栅极的晶体管的制造方法。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中,在第一材料层的侧面,依次形成第一间隙壁、第二间隙壁、第三间隙壁以及第四间隙壁,通过去除第二间隙壁形成了宽度由第二间隙壁控制的栅极凹槽,继而在栅极凹槽中形成所需要的栅极和栅极绝缘层。本专利技术中,利用回刻蚀形成间隙壁,不需要采用额外的掩模版,并且,通过控制第二间隙壁的宽度来限定栅极宽度,可以实现亚22nm的栅极线条的形成,并且使工艺具有良好的可控性。【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利用间隙壁技术形成栅极的晶体管器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在进入到90nm特征尺寸的技术节点后,维持或提高晶体管性能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在亚45nm领域,高K栅绝缘材料和金属栅极被用来维持和提高晶体管的性能。然而,当栅极线条尺寸进入亚45nm领域时,栅极线条形成工艺的可控性开始遇到很大的难题,人们无法很好地控制所获得的栅极线条的形貌,这会影响到晶体管的性倉泛。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晶体管制造方法,能够形成足够细小栅极线条的同时,使工艺过程具有可控制性,并且能够简化工艺,从而更好地确保晶体管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晶体管的制造方法,利用间隙壁技术形成类似于先栅工艺中的栅极,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工艺可控性差的缺陷。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其包括如下步骤:提供半导体衬底,在该半导体衬底上形成STI结构,并进行阱区注入;形成图案化的第一材料层;全面性沉积第一间隙壁材料层,并进行回刻蚀,形成位于所述第一材料层侧面上的第一间隙壁;全面性沉积第二间隙壁材料层,并进行回刻蚀,形成位于所述第一间隙壁的侧面上的第二间隙壁;全面性沉积第三间隙壁材料层,并进行回刻蚀,形成位于所述第二间隙壁的侧面上的第三间隙壁;所述第一间隙壁、第二间隙壁和第三间隙壁形成复合间隙壁;全面性沉积第二材料层,并进行CMP工艺,暴露出所述复合间隙壁;去除所述第二间隙壁,形成栅极空洞;依次沉积栅极绝缘材料层和栅极材料层,并进行CMP工艺,去除部分所述栅极材料层和所述栅极绝缘材料层,使得所述栅极材料层和所述栅极绝缘材料层仅位于所述栅极空洞之内,从而形成栅极和栅极绝缘层;去除所述第一材料层和所述第二材料层,在所述半导体衬底上仅留下所述第一间隙壁、所述第三间隙壁、所述栅极绝缘层和所述栅极。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中,在去除所述第一材料层和所述第二材料层之后:形成LDD和Halo区域;全面性沉积第四间隙壁材料层,并进行回刻蚀,形成位于所述第一间隙壁和第三间隙壁的侧面上的第四间隙壁。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中,在形成第四间隙壁之后,还包括形成源漏区域,源漏区域接触,互连线。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中,所述第一材料层和所述第二材料层的材料为Si02,所述第一间隙壁、第三间隙壁、第四间隙壁的材料为Si3N4,所述第二间隙壁的材料为张应力Si3N4。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中,所述第一材料层和所述第二材料层的材料为Si3N4,所述第一间隙壁、第三间隙壁、第四间隙壁的材料为Si02,所述第二间隙壁的材料为张应力Si3N4。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中,去除所述第二间隙壁,形成栅极空洞的步骤中,采用湿法腐蚀工艺去除所述第二间隙壁;所述第二间隙壁的宽度为l-100nm,优选为10_50nm。。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中,所述栅极绝缘材料层为高K绝缘材料,所述栅极材料层为金属或者多晶硅。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中,进行CMP工艺,去除部分所述栅极材料层和所述栅极绝缘材料层步骤中的CMP工艺以所述第一材料层和所述第二材料层的上表面为终点。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在第一材料层的侧面,先后形成第一间隙壁、第二间隙壁、第三间隙壁以及第四间隙壁,通过去除第二间隙壁形成了宽度由第二间隙壁控制的栅极空洞,继而在栅极空洞中形成所需要的栅极和栅极绝缘层,栅极和栅极绝缘层的形成顺序类似于传统工艺中的先栅工艺(gate first)。本专利技术中,利用回刻蚀形成各个间隙壁,不需要采用额外的掩模版,并且,通过控制第二间隙壁的宽度来限定栅极宽度,可以实现亚45nm的栅极线条的形成,并且使工艺具有良好的可控性。【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1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晶体管器件的制造方法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例来描述本专利技术。但是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专利技术的概念。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特别地涉及一种利用间隙壁技术的晶体管制造方法,下面参见附图1-15,将要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首先,参见附图1,在半导体衬底1上形成图案化的第一材料层2。具体而言,提供半导体衬底1,本实施例中采用了单晶硅衬底,可选地,也可采用锗衬底或者其他合适的半导体衬底。可以首先在半导体衬底1上形成STI结构并进行阱区注入(未在图中示出)。接着,全面性沉积一层第一材料层,通过光刻和刻蚀工艺,形成图案化的第一材料层2。第一材料层2的材料为Si02或Si3N4,其厚度优选为10-1000nm,优选为20_200nm,对应于之后形成的栅极的高度。接着,参见附图2,全面性沉积第一间隙壁材料层3。第一间隙壁材料层3的材料与第一材料层2的材料不同,为Si3N4或Si02,采用保形性良好的沉积工艺,使其以期望的厚度覆盖第一材料层2的顶面以及侧面。接着,参见附图3,形成第一间隙壁4。具体包括,在形成第一间隙壁材料层3之后,对第一间隙壁材料层3进行各向异性的回刻蚀工艺,去除位于图案化的第一材料层2的顶面和衬底1表面上的第一间隙壁材料层3,仅保留位于图案化的第一材料层2的侧面上的第一间隙壁材料层3,从而形成第一间隙壁4。第一间隙壁4的宽度为l-100nm,优选为10_50nm。接着,参见附图4,全面性沉积第二间隙壁材料层5。第二间隙壁材料层5的材料为张应力Si3N4,采用保形性良好的沉积工艺,使其以期望的厚度覆盖第一间隙壁4以及图案化的第一材料层2。接着,参见附图5,形成第二间隙壁6。具体包括,在形成第二间隙壁材料层5之后,对第二间隙壁材料层5进行各向异性的回刻蚀工艺,去除位于第一间隙壁4和图案化第一材料层2的顶面以及衬底1表面上的第二间隙壁材料层5,仅保留位于第一间隙壁4侧面的第二间隙壁材料层5,从而形成第二间隙壁6。接着,参见附图6,全面性沉积第三间隙壁材料层7。第三间隙壁材料层的材料与第一间隙壁材料层的材料相同,为Si3N4或Si02,采用保形性良好的沉积工艺,使其以期望的厚度覆盖第一间隙壁4、第二间隙壁6和图案化第一材料层2。接着,参见附图7,形成第三间隙壁8。具体包括,在形成第三间隙壁材料层7之后,对第三间隙壁材料层7进行各向异性的回刻蚀工艺,去除位于第一间隙壁4、第二间隙壁6和图案化第一材料层2的顶面以及衬底1表面上的第三间隙壁材料层7,仅保留位于第二间隙壁6的侧面上的第三间隙壁材料层7,从而形成第三间隙壁8。第三间隙壁8的宽度为l-100nm,优选为 10_50nm。至此,在图案化的第一材料层2的侧面形成了由第一间隙壁4、第二间隙壁6和第三间隙壁8组成的复合间隙壁。接下来,参见附图8,全面性沉积第二材料层9,第二材料层9的材料与第一材料层2的材料相同,为Si02或Si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59/201210382067.html" title="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原文来自X技术">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a>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提供半导体衬底,在该半导体衬底上形成STI结构,并进行阱区注入;形成图案化的第一材料层;全面性沉积第一间隙壁材料层,并进行回刻蚀,形成位于所述第一材料层侧面上的第一间隙壁;全面性沉积第二间隙壁材料层,并进行回刻蚀,形成位于所述第一间隙壁的侧面上的第二间隙壁;全面性沉积第三间隙壁材料层,并进行回刻蚀,形成位于所述第二间隙壁的侧面上的第三间隙壁;所述第一间隙壁、第二间隙壁和第三间隙壁形成复合间隙壁;全面性沉积第二材料层,并进行CMP工艺,暴露出所述复合间隙壁;去除所述第二间隙壁,形成栅极空洞;依次沉积栅极绝缘材料层和栅极材料层,并进行CMP工艺,去除部分所述栅极材料层和所述栅极绝缘材料层,使得所述栅极材料层和所述栅极绝缘材料层仅位于所述栅极空洞之内,从而形成栅极和栅极绝缘层;去除所述第一材料层和所述第二材料层,在所述半导体衬底上仅留下所述第一间隙壁、所述第三间隙壁、所述栅极绝缘层和所述栅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长亮梁擎擎殷华湘毛淑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