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缓冲阀以及起重机的回转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9919379 阅读:3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14 04: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回转缓冲阀以及起重机的回转系统,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回转系统中瞬间压力超过溢流阀的设定值时回转机构无法运转,导致起重机存在先加油门后,动手柄无动作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回转缓冲阀,包括进油口、回油口、油路换向阀、第一溢流阀、第二溢流阀、第一通油口以及第二通油口,油路换向阀连接于进油口、回油口、第一通油口以及第二通油口之间;第一溢流阀的进油端口连接于油路换向阀与第一通油口之间的油路上,第一溢流阀的出油端口与第二溢流阀的出油端口均与回油口相连通。该起重机的回转系统包括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回转缓冲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改善起重机回转系统的回转缓冲性。(*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回转缓冲阀以及起重机的回转系统,涉及工程机械
。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回转系统中瞬间压力超过溢流阀的设定值时回转机构无法运转,导致起重机存在先加油门后,动手柄无动作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回转缓冲阀,包括进油口、回油口、油路换向阀、第一溢流阀、第二溢流阀、第一通油口以及第二通油口,油路换向阀连接于进油口、回油口、第一通油口以及第二通油口之间;第一溢流阀的进油端口连接于油路换向阀与第一通油口之间的油路上,第一溢流阀的出油端口与第二溢流阀的出油端口均与回油口相连通。该起重机的回转系统包括本技术提供的回转缓冲阀。本技术用于改善起重机回转系统的回转缓冲性。【专利说明】回转缓冲阀以及起重机的回转系统
本技术涉及工程机械
,尤其涉及一种回转缓冲阀以及设置该回转缓冲阀的起重机的回转系统。
技术介绍
轮式起重机是一种工作场所不受限制、能在带载或空载情况下不需要固定轨道而工作,并依靠受力平衡保持稳定的臂架型起重机。操作微动性以及回转缓冲性是轮式起重机的重要技术性能。操作微动性是指在起重机操作过程中,用来衡量液压阀小开口的情况下操作所能达到的细微程度。回转缓冲性是指手柄回中位、主阀关闭瞬间,用在短暂释放负载和回转机构惯性的性能。目前,起重机回转系统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1、采用闭式泵控系统,系统微动性和舒适性好,控制精度高,但是成本高;2、采用普通的齿轮泵加回转换向阀和缓冲阀,在小吨位起重机上运用广泛,效果良好。随着用户要求起重的重量和起升高度的越来越大,大吨位90t以上的产品吊臂长、重量大,回转时回转惯性矩大,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采用了第一种控制方法一闭式泵控系统,系统微动性和舒适性好,控制精度高,但是成本高;小吨位70吨以下的产品回转惯性矩较小,通过普通的齿轮泵加回转阀和缓冲阀就能很好的解决回转微动性,但是目前的现有的回转缓冲阀存在着重量较重、结合面易漏油和先加油门后,动手柄回转无动作等问题。为了提高轮式起重机的操作微动性以及回转缓冲性,现有技术中提供了如图1和图2所示的以下两种技术方案:技术方案1:如图1所示,齿轮泵输出的液压油经过回转换向阀进入到回转马达中,高压液压油驱动回转马达旋转来带动回转机构进行工作。当回转系统瞬间压力过高并达到溢流阀设定值时,回转马达进油口、回油口相通,起到回转缓冲的效果;当回转马达被外力驱动时,单向阀可构成供油回路进行补油,避免马达出现负压产生气蚀现象。技术方案2:如图2所示,压力油从进油口 P进油,然后经回转换向阀进入到回转马达,来驱动回转机构进行工作,其中主溢流阀4在回转系统中起安全阀作用,先导溢流阀5控制主溢流阀的先导压力;从压力油路取先导油源,经电比例减压阀2减压后控制回转换向阀主阀芯3的换向;通过操纵室电比例手柄输出不同的控制信号,控制电比例减压阀2输出不同的先导压力油,从而控制回转的换向并获得不同的回转速度。回转缓冲阀I由四个单向阀和一个先导式溢流阀组成,从回转换向阀的负载反馈口 XL 口取先导油来控制溢流阀先导口,当回转系统瞬间压力过高并达到溢流阀设定值时,回转马达进油口、回油口相通,起到回转缓冲的作用。现有技术中技术方案I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①、当先加油门后,动手柄时,瞬间系统压力过高并达到溢流阀设定值,此时回转马达进油口、回油口压力相等,会出现回转转不动的故障;②、回转缓冲阀由主阀体和前后两个过渡板组成,由于主阀体和过渡板均为铸造件,因此过渡板和主阀体之间的结合面易发生漏油故障,并且重量较重;现有技术中技术方案2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①、整套回转系统成本较高,在中小吨位起重机上存在成本劣势;②、回转机构必须有机械制动,假若无机械制动,在手柄回中位时回转马达由于惯性会有继续运转的趋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回转缓冲阀以及设置该回转缓冲阀的起重机的回转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回转系统中瞬间压力超过溢流阀的设定值时回转机构无法运转,导致起重机存在先加油门后,动手柄无动作的技术问题。本技术优选技术方案还至少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重量较重、结合面易出现漏油等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回转缓冲阀,包括进油口、回油口、油路换向阀、第一溢流阀、第二溢流阀、第一通油口以及第二通油口,其中:所述油路换向阀连接于所述进油口、所述回油口、所述第一通油口以及所述第二通油口之间;所述油路换向阀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进油口通过所述油路换向阀与所述第一通油口相连通,所述回油口通过所述油路换向阀与所述第二通油口相连通;所述油路换向阀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进油口通过所述油路换向阀与所述第二通油口相连通,所述回油口通过所述油路换向阀与所述第一通油口相连通;所述油路换向阀处于第三状态时,所述油路换向阀截止;所述第一溢流阀的进油端口连接于所述油路换向阀与所述第一通油口之间的油路上,所述第二溢流阀的进油端口连接于所述油路换向阀与所述第二通油口之间的油路上,所述第一溢流阀的出油端口与所述第二溢流阀的出油端口均与所述回油口相连通。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溢流阀的出油端口与所述第二溢流阀的出油端口两者并联后通过双联单向阀与所述回油口相连通。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回转缓冲阀还包括第一单向阀以及第二单向阀,其中: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出油端口连接于所述油路换向阀与所述第一通油口之间的油路上,所述第一单向阀的进油端口连接于所述双联单向阀与所述第一溢流阀的出油端口、所述第二溢流阀的出油端口之间的油路上;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出油端口连接于所述油路换向阀与所述第二通油口之间的油路上,所述第二单向阀的进油端口连接于所述双联单向阀与所述第一溢流阀的出油端口、所述第二溢流阀的出油端口之间的油路上。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溢流阀以及第二溢流阀均为旁通型溢流阀,所述回转缓冲阀还包括旁路换向阀,其中:所述第一溢流阀以及所述第二溢流阀各自的泄油端口均与油箱相连通;所述第一溢流阀的旁通油口与所述第二溢流阀的旁通油口两者并联后与所述旁路换向阀的进油端相连通;所述第一单向阀的进油端口以及所述第二单向阀的进油端口两者与所述双联单向阀之间的油路与所述进油口、所述旁路换向阀的出油端相连通;所述旁路换向阀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旁路换向阀的进油端与其出油端之间的油路导通,所述旁路换向阀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旁路换向阀的进油端与其出油端之间的油路截止。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溢流阀以及所述第二溢流阀各自的旁通油口分别通过不同的旁路单向阀与所述旁路换向阀的进油端相连通;或者,所述第一溢流阀的旁通油口以及所述第二溢流阀的旁通油口分别与梭阀的两个进油端口相连通,所述梭阀的出油端口与所述旁路换向阀的进油端相连通。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单向阀的进油端口以及所述第二单向阀的进油端口两者与所述双联单向阀之间的油路与所述旁路换向阀通过旁路溢流阀相连通。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旁路换向阀为电磁换向阀,所述旁路溢流阀为插装式溢流阀。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油路换向阀为液控换向阀或电磁换向阀。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回转缓冲阀包括前过渡板、后过渡板以及主阀体,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回转缓冲阀,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油口、回油口、油路换向阀、第一溢流阀、第二溢流阀、第一通油口以及第二通油口,其中:所述油路换向阀连接于所述进油口、所述回油口、所述第一通油口以及所述第二通油口之间;所述油路换向阀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进油口通过所述油路换向阀与所述第一通油口相连通,所述回油口通过所述油路换向阀与所述第二通油口相连通;所述油路换向阀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进油口通过所述油路换向阀与所述第二通油口相连通,所述回油口通过所述油路换向阀与所述第一通油口相连通;所述油路换向阀处于第三状态时,所述油路换向阀截止;所述第一溢流阀的进油端口连接于所述油路换向阀与所述第一通油口之间的油路上,所述第二溢流阀的进油端口连接于所述油路换向阀与所述第二通油口之间的油路上,所述第一溢流阀的出油端口与所述第二溢流阀的出油端口均与所述回油口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海燕胡小冬杜建西唐红彩焦国旺李增彬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