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墙体的钢筋网架,主要由多个钢筋桁架连接而成,钢筋桁架包括上弦钢筋、两个下弦钢筋、两个腹杆及底杆,该两个下弦钢筋位于上弦钢筋的下方,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下弦钢筋及第二下弦钢筋;该两个腹杆包括第一腹杆及第二腹杆,第一腹杆连接于上弦钢筋与第一下弦钢筋两者,第二腹杆连接于上弦钢筋与第二下弦钢筋两者;底杆连接于第一下弦钢筋与第二下弦钢筋之间。通过在第一下弦钢筋与第二下弦钢筋之间设有底杆,以使钢筋桁架的受力作用更大,从而增强墙体的承载力,保证住宅的稳固性及安全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具有该钢筋网架的墙体。(*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墙体的钢筋网架,主要由多个钢筋桁架连接而成,钢筋桁架包括上弦钢筋、两个下弦钢筋、两个腹杆及底杆,该两个下弦钢筋位于上弦钢筋的下方,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下弦钢筋及第二下弦钢筋;该两个腹杆包括第一腹杆及第二腹杆,第一腹杆连接于上弦钢筋与第一下弦钢筋两者,第二腹杆连接于上弦钢筋与第二下弦钢筋两者;底杆连接于第一下弦钢筋与第二下弦钢筋之间。通过在第一下弦钢筋与第二下弦钢筋之间设有底杆,以使钢筋桁架的受力作用更大,从而增强墙体的承载力,保证住宅的稳固性及安全性。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具有该钢筋网架的墙体。【专利说明】一种墙体的钢筋网架及具有该钢筋网架的墙体
本技术涉及墙体构造的
,尤其涉及一种墙体的钢筋网架及具有该钢筋网架的墙体。
技术介绍
当前,在进行预制板制作、现浇墙体等工艺时,会加入由多个钢筋桁架组成的钢筋网架,以期快速形成具有良好承载力的预制板、墙体等。其中,目前的钢筋桁架主要由上弦钢筋、两个下弦钢筋及连接上弦钢筋与下弦钢筋之间的腹杆组成。在建筑高层与超高层的住宅时,其要求预制板或由现浇方法所形成的墙体具有较高的承载力,那么,在预制板或现浇墙体所用的钢筋网架也相应需要更高的承载力,但以目前的钢筋桁架结构所制成的钢筋网架可能存在承载力不足的情况,不利于在高层与超高层的住宅建造中使用。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技术手段以解决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提供一种墙体的钢筋网架,以解决现有技术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还提供一种具有该钢筋网架的墙体。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墙体的钢筋网架,主要由多个钢筋桁架连接而成,钢筋桁架包括上弦钢筋、两个下弦钢筋、两个腹杆及底杆,两个下弦钢筋位于所述上弦钢筋的下方,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下弦钢筋及第二下弦钢筋;两个腹杆包括第一腹杆及第二腹杆,所述第一腹杆连接于所述上弦钢筋与所述第一下弦钢筋两者,所述第二腹杆连接于所述上弦钢筋与所述第二下弦钢筋两者;底杆连接于所述第一下弦钢筋与所述第二下弦钢筋之间。具体地,所述底杆具有一底杆迂曲部,所述底杆迂曲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下弦钢筋,所述底杆迂曲部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下弦钢筋。进一步地,所述底杆迂曲部呈波浪状,且该波浪状为由多个V形相互首尾连接而成。较佳地,所述第一腹杆具有一第一迂曲部,所述第一迂曲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下弦钢筋,所述第一迂曲部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上弦钢筋。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迂曲部呈波浪状,且该波浪状为由多个V形相互首尾连接而成。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腹杆具有一第二迂曲部,所述第二迂曲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下弦钢筋,所述第二迂曲部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上弦钢筋。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迂曲部呈波浪状,且该波浪状为由多个V形相互首尾连接而成。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墙体,所述墙体具有上述的钢筋网架。本技术的技术效果为:通过在第一下弦钢筋与第二下弦钢筋之间设有底杆,以使钢筋桁架的受力作用更大,从而增强墙体的承载力,保证住宅的稳固性及安全性。【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墙体的钢筋网架的钢筋桁架的俯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墙体的钢筋网架的钢筋桁架的仰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墙体的钢筋网架的钢筋桁架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墙体的钢筋网架,主要应用在高层与超高层的建筑,该钢筋网架主要由多个钢筋桁架10连接而成,钢筋桁架10包括上弦钢筋20、两个下弦钢筋(31、32)、两个腹杆(41、42)及底杆50,其中,两个下弦钢筋(31、32)位于上弦钢筋20的下方,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下弦钢筋31及第二下弦钢筋32 ;两个腹杆(41、42)包括第一腹杆41及第二腹杆42,第一腹杆41连接于上弦钢筋20与第一下弦钢筋31两者,第二腹杆42连接于上弦钢筋20与第二下弦钢筋32两者,具体地,第一腹杆41通过焊接方式连接于上弦钢筋20与第一下弦钢筋31两者,第二腹杆42通过焊接方式连接于上弦钢筋20与第二下弦钢筋32两者;底杆50连接于第一下弦钢筋31与第二下弦钢筋32之间,具体地,底杆50通过焊接方式连接于第一下弦钢筋31与第二下弦钢筋32之间。通过在第一下弦钢筋31与第二下弦钢筋32之间设有底杆50,以使钢筋桁架10的受力作用更大,从而增强墙体的承载力,保证住宅的稳固性及安全性。请参阅图3及图4所示,底杆50具有一底杆迂曲部51,底杆迂曲部51的一端连接于第一下弦钢筋31,底杆迂曲部51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下弦钢筋32。其中,通过设置有迂曲部51,不但有利于与第一下弦钢筋31、第二下弦钢筋32的连接,而且增强钢筋桁架10的稳定性,从而进一步提闻钢筋祐1架10的承载力。进一步地,底杆迂曲部51呈波浪状,且该波浪状为由多个V形相互首尾连接而成,以使底杆迂曲部51与第一下弦钢筋31、第二下弦钢筋32形成多个三角形,由此增强钢筋桁架10的稳定性。当然,本案的底杆迂曲部51亦可为由多个U形连接的波浪状。请参阅图2所示,第一腹杆41具有一第一迂曲部411,第一迂曲部411的一端连接于第一下弦钢筋31,第一迂曲部411的另一端连接于上弦钢筋20。进一步地,第一迂曲部411呈波浪状,且该波浪状为由多个V形相互首尾连接而成,以使第一迂曲部411与第一下弦钢筋31、上弦钢筋20形成多个三角形,由此增强钢筋桁架10的稳定性。请继续参阅2所示,第二腹杆42具有一第二迂曲部421,第二迂曲部421的一端连接于第二下弦钢筋32,第二迂曲部421的另一端连接于上弦钢筋20。进一步地,第二迂曲部421呈波浪状,且该波浪状为由多个V形相互首尾连接而成,以使第二迂曲部421与第二下弦钢筋32、上弦钢筋20形成多个三角形,由此增强钢筋桁架10的稳定性。请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墙体,墙体具有上述的钢筋网架。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而已,其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列举的形状,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墙体的钢筋网架,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多个钢筋桁架连接而成,所述钢筋桁架包括: 上弦钢筋; 两个下弦钢筋,位于所述上弦钢筋的下方,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下弦钢筋及第二下弦钢筋; 两个腹杆,包括第一腹杆及第二腹杆,所述第一腹杆连接于所述上弦钢筋与所述第一下弦钢筋两者,所述第二腹杆连接于所述上弦钢筋与所述第二下弦钢筋两者;及底杆,连接于所述第一下弦钢筋与所述第二下弦钢筋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体的钢筋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杆具有一底杆迂曲部,所述底杆迂曲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下弦钢筋,所述底杆迂曲部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下弦钢筋。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墙体的钢筋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杆迂曲部呈波浪状,且该波浪状为由多个V形相互首尾连接而成。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墙体的钢筋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腹杆具有一第一迂曲部,所述第一迂曲部的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墙体的钢筋网架,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多个钢筋桁架连接而成,所述钢筋桁架包括:上弦钢筋;两个下弦钢筋,位于所述上弦钢筋的下方,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下弦钢筋及第二下弦钢筋;两个腹杆,包括第一腹杆及第二腹杆,所述第一腹杆连接于所述上弦钢筋与所述第一下弦钢筋两者,所述第二腹杆连接于所述上弦钢筋与所述第二下弦钢筋两者;及底杆,连接于所述第一下弦钢筋与所述第二下弦钢筋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善白,刘建国,
申请(专利权)人:卓越置业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