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墙体后加钢筋混凝土梁单元置换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191991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20 10:06
一种墙体后加钢筋混凝土梁单元置换施工方法,涉及墙体改造技术领域,其具体步骤为:步骤1,支撑单元制作;步骤2,画洞口(1)、过梁(3)和支撑洞(2)的轮廓线;步骤3,逐一剔凿支撑洞(2)并放置支撑单元;步骤4,套箍筋、穿主筋;步骤5,支模、浇混凝土;步骤6,拆模、清边、养护;步骤7,开凿洞口。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墙体后加钢筋混凝土梁单元置换施工方法,采用单元置换、一次浇筑的工艺,解决了过梁置换过程中一次开洞过大容易造成墙体塌落的安全隐患,使过梁置换不受洞口宽度限制,适用于各种宽度和形状的洞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墙体改造
,具体的说是一种墙体后加钢筋混凝土梁单元置换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在既有工程改造中,现有墙体上开洞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对于宽度较大的洞口,需要设置过梁。目前设置过梁较为普遍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开洞后加过梁,一种是先加过梁后开洞。第一种方法对于宽度较大的洞口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第二种方法主要是先在墙体灰缝中加角钢或槽钢,然后开洞。因为在加设角钢或槽钢的过程中要剔开墙体厚度一半的灰缝,所以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墙体后加钢筋混凝土梁单元置换施工方法,采用单元置换、一次浇筑的工艺,解决了过梁置换过程中一次开洞过大容易造成墙体塌落的安全隐患,使过梁置换不受洞口宽度限制,适用于各种宽度和形状的洞口。为达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墙体后加钢筋混凝土梁单元置换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具体步骤为:步骤1,支撑单元制作:支撑单元4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顶面钢板41和底面钢板42,顶面钢板41和底面钢板42间设有四根呈矩形分布的支撑腿43;所说的支撑单元4的宽度同墙体11的厚度、高度同过梁3的高度、长度为300-500mm且小于过梁3的高度,支撑单元4的数量以排满过梁3的长度L计算;-->步骤2,画洞口1、过梁3和支撑洞2的轮廓线:在墙体11上画出洞口1的轮廓线,再在洞口1的轮廓线上方画出过梁3的轮廓线,然后根据支撑单元4的大小在过梁3的轮廓线内画出若干个支撑洞2的轮廓线,支撑洞2的轮廓线上下均比支撑单元4大出1-2cm、左右比支撑单元4大出3-5cm,以便找平和方便设置支撑单元4;步骤3,逐一剔凿支撑洞2并放置支撑单元:根据支撑洞2的轮廓线逐一剔凿支撑洞2,支撑洞2上下两面的不平度小于1cm,当支撑洞2全部剔凿完成就形成了过梁3洞口;每剔凿完一个支撑洞2后,将该支撑洞2的底面抹平并在支撑洞2内放置一个支撑单元4,底面抹面的标高比放置支撑单元4的下平高5mm,且要控制所有支撑洞2的底面标高一致,各支撑单元标高一致,支撑单元4下部放平,上部与洞口上平之间的缝隙用C20干硬性细石混凝土塞实,并加强养护;步骤4,套箍筋、穿主筋:将若干宽度略小于支撑单元4的宽度的矩形箍筋7按设计间距摆放在过梁3洞口内,箍筋7的摆设方向垂直于过梁3的长度L方向,若干根主筋8四个一组分别绑扎固定在矩形箍筋7的上边框和下边框上,每组的四根主筋8从前后两个支撑腿43的两侧各穿入一根;步骤5,支模、浇混凝土:一侧模板62贴墙体11外表面,另一侧模板63下口贴合,上口距墙体11外表面10cm,顶面比过梁3上平高5cm,形成砼浇注口61,将模板62、模板63加固牢固;从砼浇注口61浇筑掺入10-12%UEA微膨胀剂和早强剂的混凝土,随浇随用钢筋插捣密实,浇至与模板63上口齐平;步骤6,拆模、清边、养护:待步骤5浇注的混凝土强度达到不因拆模损坏混凝土表面时,拆除模板62和模板63,将凸出墙体11外表面的多余混凝土64凿除,表面清理平整,并用与混凝土同成分的水泥砂浆抹平,浇水养护7d;步骤7,开凿洞口: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根据洞口1的轮廓线开凿洞口;洞口1的四边先用无齿锯切割2-3cm深,然后从上而下剔凿;注意过梁下一皮砖剔凿时不得破坏过梁混凝土和钢-->筋。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逐一剔凿支撑洞2时,剔凿的顺序可以由左端向右端逐一剔凿,也可以由右端向左端逐一剔凿,也可以由中间向左右两端逐一剔凿,也可以由左右两端向中间逐一剔凿,也可以间隔或分段的逐一剔凿。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箍筋7和底面钢板42间设有若干支撑物5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墙体后加钢筋混凝土梁单元置换施工方法,采用单元置换、一次浇筑的工艺,解决了过梁置换过程中一次开洞过大容易造成墙体塌落的安全隐患,使过梁置换不受洞口宽度限制,具有施工安全度高、工艺简单、施工速度快、适用范围广泛、保证施工质量、结构加固整体性好、环保与文明施工程度高等优点,适用于各种宽度和形状的洞口。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有如下附图:图1  单元洞口自稳阶段示意图图2  支撑受力阶段示意图图3  钢筋混凝土过梁受力阶段示意图图4  支撑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5  套箍筋、穿主筋后过梁洞口横截面示意图图6  支模、浇混凝土示意图图7  支撑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3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墙体后加钢筋混凝土梁单元置换-->施工方法,置换过程中的受力体系分为三个阶段:单元洞口自稳阶段、支撑受力阶段、钢筋混凝土过梁受力阶段。为了得到图3所示的拟开洞口5和拟设过梁6,本专利技术给出了一种墙体后加钢筋混凝土梁单元置换施工方法,其具体步骤为:步骤1,支撑单元制作:如图4、7所示,支撑单元4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顶面钢板41和底面钢板42,顶面钢板41和底面钢板42间设有四根呈矩形分布的支撑腿43;所说的支撑单元4的宽度Wz同墙体11的厚度、高度Hz同过梁3的高度、长度Lz为300-500mm且小于过梁3的高度,支撑单元4的数量以排满过梁3的长度L计算(即过梁3的长度L是支撑单元4的长度Lz的整数倍,L=n×Lz,n为正整数);步骤2,画洞口1、过梁3和支撑洞2的轮廓线:在墙体11上画出洞口1的轮廓线,再在洞口1的轮廓线上方画出过梁3的轮廓线,然后根据支撑单元4的大小在过梁3的轮廓线内画出若干个支撑洞2的轮廓线,支撑洞2的轮廓线上下均比支撑单元4大出1-2cm、左右比支撑单元4大出3-5cm,以便找平和方便设置支撑单元4;步骤3,逐一剔凿支撑洞2并放置支撑单元:根据支撑洞2的轮廓线逐一剔凿支撑洞2,支撑洞2上下两面的不平度小于1cm,当支撑洞2全部剔凿完成就形成了过梁3洞口;每剔凿完一个支撑洞2后,将该支撑洞2的底面抹平并在支撑洞2内放置一个支撑单元4,底面抹面的标高比放置支撑单元4的下平高5mm,且要控制所有支撑洞2的底面标高一致,各支撑单元标高一致,支撑单元4下部放平,上部与洞口上平之间的缝隙用C20干硬性细石混凝土塞实,并加强养护;步骤4,套箍筋、穿主筋:将若干宽度略小于支撑单元4的宽度的矩形箍筋7按设计间距摆放在过梁3洞口内,箍筋7的摆设方向垂直于过梁3的长度L方向,若干根主筋8四个一组分别绑扎固定在矩形箍筋7的上边框和下边框上,每组的四根主筋8从前后两个支撑腿43的两侧各穿入一根;步骤5,支模、浇混凝土:一侧模板62贴墙体11外表面,另一-->侧模板63下口贴合,上口距墙体11外表面10cm,顶面比过梁3上平高5cm,形成砼浇注口61,将模板62、模板63加固牢固;从砼浇注口61浇筑掺入10-12%UEA微膨胀剂和早强剂的混凝土,随浇随用钢筋插捣密实,浇至与模板63上口齐平;步骤6,拆模、清边、养护:待步骤5浇注的混凝土强度达到不因拆模损坏混凝土表面时,拆除模板62和模板63,将凸出墙体11外表面的多余混凝土64凿除,表面清理平整,并用与混凝土同成分的水泥砂浆抹平,浇水养护7d;步骤7,开凿洞口: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根据洞口1的轮廓线开凿洞口;洞口1的四边先用无齿锯切割2-3cm深,然后从上而下剔凿;注意过梁下一皮砖剔凿时不得破坏过梁混凝土和钢筋。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逐一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 一种墙体后加钢筋混凝土梁单元置换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具体步骤为:步骤1,支撑单元制作:支撑单元(4)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顶面钢板(41)和底面钢板(42),顶面钢板(41)和底面钢板(42)间设有四根呈矩形分布的支撑腿(43);所说的支撑单元(4)的宽度同墙体(11)的厚度、高度同过梁(3)的高度、长度为300-500mm且小于过梁(3)的高度,支撑单元(4)的数量以排满过梁(3)的长度L计算;步骤2,画洞口(1)、过梁(3)和支撑洞(2)的轮廓线:在墙体(11)上画出洞口(1)的轮廓线,再在洞口(1)的轮廓线上方画出过梁(3)的轮廓线,然后根据支撑单元(4)的大小在过梁(3)的轮廓线内画出若干个支撑洞(2)的轮廓线,支撑洞(2)的轮廓线上下均比支撑单元(4)大出1-2cm、左右比支撑单元(4)大出3-5cm,以便找平和方便设置支撑单元(4);步骤3,逐一剔凿支撑洞(2)并放置支撑单元:根据支撑洞(2)的轮廓线逐一剔凿支撑洞(2),支撑洞(2)上下两面的不平度小于1cm,当支撑洞(2)全部剔凿完成就形成了过梁(3)洞口;每剔凿完一个支撑洞(2)后,将该支撑洞(2)的底面抹平并在支撑洞(2)内放置一个支撑单元(4),底面抹面的标高比放置支撑单元(4)的下平高5mm,且要控制所有支撑洞(2)的底面标高一致,各支撑单元标高一致,支撑单元(4)下部放平,上部与洞口上平之间的缝隙用C20干硬性细石混凝土塞实,并加强养护;步骤4,套箍筋、穿主筋;将若干宽度略小于支撑单元(4)的宽度的矩形箍筋(7)按设计间距摆放在过梁(3)洞口内,箍筋(7)的摆设方向垂直于过梁(3)的长度L方向,若干根主筋(8)四个一组分别绑扎固定在矩形箍筋(7)的上边框和下边框上,每组的四根主筋(8)从前后两个支撑腿(43)的两侧各穿入一根;步骤5,支模、浇混凝土:一侧模板(62)贴墙体(11)外表面,另一侧模板(63)下口贴合,上口距墙体(11)外表面10cm,顶面比过梁(3)上平高5cm,形成砼浇注口(61),将模板(62)、模板(63)加固牢固;从砼浇注口(61)浇筑掺入10-12%UEA微膨胀剂和早强剂的混凝土,随浇随用钢筋插捣密实,浇至与模板(63)上口齐平;步骤6,拆模、清边、养护:待步骤5浇注的混凝土强度达到不因拆模损坏混凝土表面时,拆除模板(62)和模板(63),将凸出墙体(11)外表面的多余混凝土(64)凿除,表面清理平整,并用与混凝土同成分的水泥砂浆抹平,浇水养护7d;步骤7,开凿洞口: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根据洞口(1)的轮廓线开凿洞口;洞口(1)的四边先用无齿锯切割2-3cm深,然后从上而下剔凿;注意过梁下一皮砖剔凿时不得破坏过梁混凝土和钢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墙体后加钢筋混凝土梁单元置换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具体步骤为:步骤1,支撑单元制作:支撑单元(4)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顶面钢板(41)和底面钢板(42),顶面钢板(41)和底面钢板(42)间设有四根呈矩形分布的支撑腿(43);所说的支撑单元(4)的宽度同墙体(11)的厚度、高度同过梁(3)的高度、长度为300-500mm且小于过梁(3)的高度,支撑单元(4)的数量以排满过梁(3)的长度L计算;步骤2,画洞口(1)、过梁(3)和支撑洞(2)的轮廓线:在墙体(11)上画出洞口(1)的轮廓线,再在洞口(1)的轮廓线上方画出过梁(3)的轮廓线,然后根据支撑单元(4)的大小在过梁(3)的轮廓线内画出若干个支撑洞(2)的轮廓线,支撑洞(2)的轮廓线上下均比支撑单元(4)大出1-2cm、左右比支撑单元(4)大出3-5cm,以便找平和方便设置支撑单元(4);步骤3,逐一剔凿支撑洞(2)并放置支撑单元:根据支撑洞(2)的轮廓线逐一剔凿支撑洞(2),支撑洞(2)上下两面的不平度小于1cm,当支撑洞(2)全部剔凿完成就形成了过梁(3)洞口;每剔凿完一个支撑洞(2)后,将该支撑洞(2)的底面抹平并在支撑洞(2)内放置一个支撑单元(4),底面抹面的标高比放置支撑单元(4)的下平高5mm,且要控制所有支撑洞(2)的底面标高一致,各支撑单元标高一致,支撑单元(4)下部放平,上部与洞口上平之间的缝隙用C20干硬性细石混凝土塞实,并加强养护;步骤4,套箍筋、穿主筋;将若干宽度略小于支撑单元(4)的宽度的矩形箍筋(7)按设计间距摆放在过梁(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世兴黑增武张德光张淼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市胶州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