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烯烃系统多层薄膜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987781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至少由4层结构形成的聚烯烃系列层压薄膜,即聚烯烃系列树脂层,在其中一个面上层压混合5-30(重量)%石油树脂和萜烯树脂中一种的混合树脂层,在该聚烯烃系列混合树脂层的放电处理面上的金属蒸镀层,和在上述聚烯烃系列树脂层的另一面上层压上的热封层。具有优良的防湿性和气体屏蔽性,同时,在制造时因折断而带来的不合格品的发生率很小。(*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防潮性和气体屏蔽性极好,适用于包装用的聚烯烃系列层压薄膜。过去,已知在聚烯烃,如聚丙烯中添加石油树脂和萜烯树脂形成薄膜时,可提高薄膜的气体屏蔽性和防潮性(特开平1-25503号公报等),但单独使用这些物质不可能获得好的效果。所以,特公平2-27940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方案,为了进一步提高气体屏蔽性和防潮性,在添加了石油树脂和萜烯树脂的聚丙烯薄膜上层叠上金属蒸镀层。同时,在特公平3-31347号公报、特公平5-1138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薄膜,将添加了石油树脂和萜烯树脂的薄膜层制成双层结构,再在其上涂敷聚丙烯和聚偏氯乙烯,进一步提高了防潮性。然而,在聚丙烯中添加石油树脂和萜烯树脂时,由于石油树脂和萜烯树脂的软化点很低,所以使薄膜的尺寸稳定性变坏,由这种薄膜形成的层压薄膜,当卷成筒状时,引起卷边使平面性变坏。或者,由于热收缩率很大,带来的问题是加工时的稳定性变坏。另外,在特公平2-27940号公报中公开的薄膜中,其问题是金属蒸镀时的热量使薄膜进行收缩,在金属蒸镀面上产生裂纹,不能有效地提高气体屏蔽性和防潮性。进而在金属蒸镀面上层叠或涂敷聚乙烯等树脂时,其问题是基质层薄膜和蒸镀膜间的粘合力要比蒸镀膜和层叠或涂敷树脂层间的粘合力大,因而出现不牢固,蒸镀膜会从基层薄膜上剥落下来。另外,在特公平3-31347号公报、特公平5-1138号公报中公开的薄膜中,其问题是在涂敷聚丙烯和聚偏氯乙烯系列树脂后,进行干燥时的热量使薄膜产生收缩,在涂敷树脂层上产生龟裂,降低了聚偏氯乙烯系列树脂和聚丙烯薄膜间的界面粘合力,防潮性没有得到提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鉴于以上种种问题,提供一种聚烯烃系列层压薄膜,可提其防潮性和气体屏蔽性。为了解决上述各种问题,本专利技术的聚烯烃系列层压薄膜是至少为4层的层压薄膜,使聚烯烃系列树脂层介入中间,在其一面上设置聚烯烃系列混合树脂层,该层混合5-30(重量)%的石油树脂和萜烯树脂中的一种以上,同时对该表面进行放电处理,进而在放电处理过的聚烯烃系列混合树脂表面上形成金属蒸镀层。在上述聚烯烃系列树脂层的另一面上设置热封层。作为上述聚烯烃系列树脂层,可举出如聚丙烯系列薄膜层,其优点是制造费用低。作为这种聚丙烯系列薄膜层没有特殊限定,是将聚丙烯作为主成分的层,只要是具有一般尺寸稳定性(如,热收缩率在规定值以下)的层即可,鉴于这一点,其厚度最好为10-20μm。将这种聚烯烃系列树脂层作为本专利技术聚烯烃系列层压薄膜的基质层,由于承担了聚烯烃系列层压薄膜整体的尺寸热稳定性,即使将后述的聚烯烃系列混合树脂层,以及热封层的层厚制作得很薄,也能确保聚烯烃系列层压膜整体尺寸的稳定性。再者,上述聚烯烃系列混合树脂层,由石油树脂和萜烯树脂中的至少一种,和基质树脂构成,作为基质树脂最好用如结晶性的聚丙烯。对这种结晶性的聚丙烯最好是在125℃时的等温晶化时间(以下取为t-1/2)在6.5分钟以下,而且,等压指数(以下取为II)在94.5%以上,这是通过提高本专利技术的聚烯烃系列层压薄膜的结晶度,不会引起很大的纵向热收缩率,和耐有机溶剂性的观点考虑的。如果将熔流指数(以下为MFI)取为1-4g/10分钟的范围,石油树脂和/或萜烯树脂的分散性会很好,制膜性和防潮性也会更好。另外,也可以共聚除了丙烯外的第2种成分,如乙烯、丁炔、己烯等。另外,可以含有适量的公知添加剂,例如,晶核剂、防氧化剂、热稳定剂、润滑剂、防静电剂、防结块剂、填充剂、粘度调节剂,防着色剂等。所说的在上述聚烯烃系列混合树脂层中混合的石油树脂,是直接将石油系列不饱和烃取作原料的环戊二烯系列,或者将高级烯烃系列烃取作主要原料的树脂,这些中也可以含有加氢树脂(加氢石油树脂)。特别好的是聚二环戊二烯。加氢时,氢添加率在90%以上,最好在99%以上。这种石油树脂的玻璃转变温度(以下取为Tg),着眼于金属蒸镀时的热尺寸稳定性,希望在60℃以上。所说的萜烯树脂,是由(C5H8)n构成的烃,和由这些烃导引出的变性化合物。n为2-20的自然数。萜烯树脂也叫做萜烯酯,作为代表性的化合物,可举出有松油萜、二戊烯、蒈烯、月桂烯、罗勒烯、柠檬烯、萜品二烯、萜品烯、桧烯、三环烯、甜没药烯、姜烯、檀香烯、樟脑烯、罗汉松萜烯、陶塔烯等。在本专利技术中,举出β-蒎烯、加氢β-蒎烯、加氢β-二戊烯等和聚烯烃的相溶性极好。和上述石油树脂的情况一样,进行加氢,氢添加率在90%以上,最好在99%以上,将这种萜烯树脂混合在基质中,可望进一步提高和在该聚烯烃系列混合树脂层的放电处理面上形成的金属蒸镀层之间的粘着性。再者,上述石油树脂和萜烯树脂的溴值在10以下,最好在5以下,在1以下更好,这与聚烯烃的相熔性极好。在本专利技术的聚烯烃系列混合树脂层中,必须混合5-30(重量)%的上述石油树脂和萜烯树脂中的至少一种。混合树脂,若是石油树脂和萜烯树脂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多个组合使用。上述树脂的量不足5(重量)%时,由于聚烯烃系列混合树脂层和蒸镀金属之间不能获得足够的粘合力,在蒸镀加工时会产生间断的缺陷。另外,当超过30(重量)%时,发现挤压不稳定,所得到的聚烯烃系列层压薄膜的厚度不均匀,进而接近40(重量)%时,挤压障碍时有发生,以致不能进行制膜。特别是,当混合量为10-20(重量)%时,和蒸镀金属的粘合力特别强,与此相伴,即可获得气体屏蔽性、防潮性极好,而且也具有耐热性的聚烯烃系列层压薄膜。作为此时的聚烯烃系列混合树脂层的厚度最好为0.1-5.0μm。为了提高在上述聚烯烃系列混合树脂层表面上设置的金属蒸镀层和该表面的粘合性,进行放电处理。这种处理与单独在空气中进行相比,在CO2和/或N2气的气氛下进行,会更有力于提高金属蒸镀层和该表面的粘合性。此处所说的CO2和/或N2气气氛是分别含有一定浓度的CO2或N2气的气体气氛,进而含有一定浓度的CO2和N2气的混合气体的气氛,也可以是含有某浓度的CO2和Ar气的混合气、或N2气和Ar气的混合气,和CO2、N2气和Ar气的混合气的气氛。所谓本专利技术中的金属蒸镀层,是利用公知的金属蒸镀方法,如真空蒸镀法和喷溅法形成的金属层。作为这层金属可以是单一的Al、Zn、Ni、Cr、Co、Fe、Au、Pa等金属或它们的合金,但Al、Zn、Ni较为便宜,而且和聚烯烃系列混合树脂层的粘合性也好。此时,使金属蒸镀层的厚度定为5~60nm,可显著提高本专利技术聚丙烯层压薄膜的气体屏蔽性,和相应的防潮性,适用于包装干物和马铃薯片等。当不足5nm时,气体屏蔽性变小,超过60nm时,由于蒸镀金属的热量,使聚烯烃系列混合树脂层产生局部收缩,使薄膜的平整性变坏,或聚烯烃系列混合树脂层的粘合强度降低,很容易剥落下来,同时,也是卷曲时产生折断的原因。本专利技术中的热封层最好适于包装加工,热封层的初始温度为80-130℃。该热封层(1)可以和聚烯烃系列树脂层和聚烯烃系列混合树脂层同时挤压制膜,(2)聚烯烃系列树脂层和聚烯烃系列混合树脂层分别进行层压加工等,并在后加工中可以进行层压。将热封层在和(1)聚烯烃系列树脂层和聚烯烃系列混合树脂层同时挤压制膜时,热封层最好由聚丙烯和其它的聚合物的2元或3元共聚物形成,具体讲就是由乙烯-丙烯-丁烯的3元共聚物形成。热封层的厚度没有特殊限定,0.5-5.0μ较为适宜。在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聚烯烃系列层压薄膜,其特征在于:至少是4层的层压薄膜,介于聚烯烃系列树脂层之间,在一个面上设置混合了5-30(重量)%的石油树脂和萜烯树脂中的一种以上,并对其表面进行放电处理的聚烯烃系列混合树脂层,进而在该放电处理面上形成金属蒸镀层,在上述聚烯烃系列树脂层的另一面上设置热封层。2.根据权利要求1的聚烯烃系列层压薄膜,其特征在于:在聚烯烃系列树脂层和热封层之间,设置聚烯烃系列树脂层,并对该新的聚烯烃系列树脂层表面实施放电处理。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黑川健铃井伸夫
申请(专利权)人:东丽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