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膜及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86005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第1、第3以及第5层为密度0.930~0.950g/cm↑[3]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第2层及第4层为35~55重量%的密度0.900~0.930g/cm↑[3]聚丙烯、40~60重量%的密度为0.860~0.900g/cm↑[3]的乙烯.α-烯烃系弹性体以及2~8重量%的密度0.955~0.970g/cm↑[3]的高密度聚乙烯组成的混合树脂组成的多层膜以及由该膜成形的容器(输液袋等)。所述多层膜以及容器可用于医疗用。(*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多层膜和使用该膜而成形的容器,更详细地说,涉及在医疗领域中特别作为药液及血液等的收容用材料使用的多层膜及其容器。所述已有的医疗用多层容器具有如下的几个缺点。(i)由于膜的内外层由低密度的聚乙烯树脂构成,所以耐热性不够,通过高压蒸汽灭菌及热水灭菌等的高温条件下的灭菌,密封强度及坠落强度降低。(ii)所述高温条件灭菌后易引起粘连(耐粘连性差)(iii)由于膜的强度低,需要加大壁厚。(iv)由于膜的拉伸强度不充分,所以不能提高制袋速度。(v)热封时不能提高加热的温度,所以不能在短时间内密封(密封性差)。(vi)灭菌后等膜的透明性及柔软性低下。另外,制造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的医疗用容器(输液袋)10的情况,将膜22的2片重合,使开口部件(开口)20插入2片膜22中间,在该状态下对膜22的周边进行热封。但是,如图2所示,在入口部件20的邻接部,膜22有大的弯曲,所以使用现有的多层膜进行热封时,在弯曲部24膜延伸,膜厚变薄,有可能产生针孔。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耐热性、耐粘连性、强度、密封性、透明性以及柔软性优良,而且在热封时可以防止在弯曲部发生针孔的多层膜以及容器。即,本专利技术是由5层组成的多层膜,其特征在于,第1层及第5层是密度为0.930~0.950g/cm3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第2层为(B)密度0.910~0.930g/cm3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30~60重量%、密度0.860~0.900g/cm3的乙烯·α-烯烃系弹性体35~65重量%、密度0.955~0.970g/cm3的高密度聚乙烯1~10重量%组成的混合树脂、或(C)密度0.900~0.930g/cm3的聚丙烯35~55重量%、密度0.860~0.900g/cm3的乙烯·α-烯烃系弹性体40~60重量%以及密度0.955~0.970g/cm3的高密度聚乙烯2~8重量%组成的混合树脂;第3层为所述(A)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或(D)密度0.900~0.930g/cm3的聚丙烯40~60重量%和密度0.860~0.900g/cm3的乙烯·α-烯烃系弹性体40~60重量%组成的混合树脂,而且第4层为所述(C)的混合树脂。根据所述本专利技术的多层膜,在制造所述的医疗用容器(输液袋)10等时,可以充分地防止发生针孔。特别是由于可以在比较高的温度进行孔20的热熔接,而且在弯曲部24没有膜过延伸,所以可以确实地防止该弯曲部24上的针孔发生。图2为图1的A-A部分剖面图。符号说明10容器20开口部件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多层膜中,所述(C)或(D)的混合树脂中使用的聚丙烯其熔体流动指数(MFR)为1~40g/10分(230℃)、其熔点为140~170℃者,考虑和其他的树脂的亲和性而优选。本专利技术的多层膜中的各层厚度的比例,相对膜整体的厚度优选第1层为5~15%、第2层为25~45%、第3层为2~15%、第4层为25~45%并且第5层为7~20%的范围;更优选第1层为5~10%、第2层为30~45%、第3层为2~10%、第4层为30~45%并且第5层为7~15%的范围。本专利技术的容器特征在于,使用所述的多层膜中的任何一种,将该多层膜的第1层作为外层,第5层作为内层而成形。本专利技术的容器由于使用本专利技术的多层膜而成形,所以其耐热性好、耐粘连性、强度、密封性、柔软性及透明性良好,可以有效地防止针孔的发生。下面对本专利技术的多层膜以及容器中使用的各层树脂和本专利技术的多层膜以及容器的制造方法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专利技术中规定的物性值都是基于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The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ASTM))的规定进行测定的,密度基于ASTM D1505、熔体流动指数(MFR)基于ASTMD1238、熔点基于ASTM D2117进行测定。首先,对本专利技术的多层膜中使用的树脂、共聚物以及弹性体进行说明。在标题共聚物或弹性体中的α-烯烃例如有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4-甲基-1-戊烯、1-庚烯、1-辛烯、1-壬烯、1-癸烯、1-十一烯、1-十二烯等碳3~12的α-烯烃。标题共聚物或弹性体更适合使用由中低压法制造的、支链为单链的物质。标题高密度聚乙烯除乙烯的均聚物之外,也可以是和α-烯烃的共聚物。作为α-烯烃例举所述例示的3~12个碳的α-烯烃。另外,含有α-烯烃的比例没有特别限定,通常设定为0.1~5摩尔%的范围。本专利技术使用的高密度聚乙烯密度为0.955~0.970g/cm3的范围,其中MFR为1~30g/10分(190℃)的物质更适合。标题聚丙烯除丙烯的均聚物之外,也可以是含有少量乙烯及α-烯烃的共聚物。作为α-烯烃例如所述例示的1-丁烯等所述例示的α-烯烃中4~12个碳左右的α-烯烃。另外,含有α-烯烃的比例通常设定为10重量%以下的范围。本专利技术使用的聚丙烯密度为0.900~0.930g/cm3的范围,其中更适合的是MFR为1~40g/10分(230℃)、熔点为140~170℃的范围的等规聚丙烯。下面对构成本专利技术的多层膜的混合树脂进行说明。构成标题混合树脂(B)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乙烯·α-烯烃系弹性体以及高密度聚乙烯例如可以使用所述例示中其密度在标题范围内的物质。所述乙烯·α-烯烃共聚物在标题范围中特别优选密度为0.915~0.925g/cm3,MFR优选1.0~5.0g/10分(190℃)、熔点优选115~125℃的范围的物质。构成所述乙烯·α-烯烃系弹性体在标题范围中特别优选密度为0.870~0.890g/cm3,MFR优选0.1~2.0g/10分(190℃)的物质。所述高密度聚乙烯优选MFR为1~30g/10分(190℃)物质。构成标题混合树脂(B)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乙烯·α-烯烃系弹性体以及高密度聚乙烯的混合在标题范围内依次优选35~55重量%、40~60重量%以及3~8重量%。构成标题混合树脂(B)的各树脂等的比率超出以上范围,则发生或者柔软性及耐热性降低、或者成形性变差、或者耐针孔性降低等的问题。构成标题混合树脂(C)的聚丙烯、乙烯·α-烯烃系弹性体以及高密度聚乙烯例如可以使用所述例示中其密度在标题范围内的物质。所述聚丙烯为其密度在标题范围中的物质,特别优选如前所述的MFR为1~40g/10分(230℃)、熔点为140~170℃的范围的等规聚丙烯。乙烯·α-烯烃系弹性体以及高密度聚乙烯的密度、MFR或熔点的优选范围和所述相同。构成标题混合树脂(C)的聚丙烯、乙烯·α-烯烃系弹性体以及高密度聚乙烯的混合比例在标题范围内依次优选40~50重量%、45~55重量%以及3~7重量%。构成标题混合树脂(C)的各树脂等的比例超出以上范围,则产生或者柔软性及耐热性降低、或者成形性变差、或者耐针孔性降低等的问题。特别是高密度聚乙烯的混合比例超过所述范围,则成形困难,不能得到膜。相反,低于所述范围,使用多层膜形成容器时,产生多个折痕等外观上的问题。构成标题混合树脂(D)的聚丙烯和乙烯·α-烯烃系弹性体使用所述例示中密度为在标题范围中的物质。聚丙烯以及乙烯·α-烯烃系弹性体的密度MFR或熔点的使用范围如前所述。构成标题混合树脂(D)的聚丙烯以及乙烯·α-烯烃系弹性体的混合比例在标题范围内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层膜,是由5层组成的多层膜,其特征在于,第1层以及第5层为(A)密度0.930~0.950g/cm↑[3]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 第2层为(B)混合树脂或(C)混合树脂,其中(B)混合树脂为30~60重量%的密度0.910~0.930g/cm↑[3]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35~65重量%的密度0.860~0.900g/cm↑[3]的乙烯.α-烯烃系弹性体和1~10重量%的密度0.955~0.970g/cm↑[3]的高密度聚乙烯组成的混合树脂;(C)为35~55重量%的密度为0.900~0.930g/cm↑[3]的聚丙烯、40~60重量%的密度为0.860~0.900g/cm↑[3]的乙烯.α-烯烃系弹性体以及2~8重量%的密度0.955~0.970g/cm↑[3]的高密度聚乙烯组成的混合树脂、 第3层为所述的(A)乙烯.α-烯烃共聚物、或(D)密度为0.900~0.930g/cm↑[3]的聚丙烯40~60重量%以及密度为0.860~0.900g/cm↑[3]的乙烯.α-烯烃系弹性体40~60重量%组成的混合树脂,而且第4层为所述(C)的混合树脂。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片冈完传宝孝之须崎元晶田中达也樫山薰明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大塚制药工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