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JUKI株式会社专利>正文

双重环缝缝纫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832055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1 20: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重环缝缝纫机,其防止双重环缝的线迹开线。该双重环缝缝纫机(100)进行双重环缝,具有:进给机构,其将被缝制物(C)向固定的方向输送;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使缝针(11、12)上下移动;以及打环器机构,其使打环器(13)沿与被缝制物的输送方向相交叉的方向进退移动,该双重环缝缝纫机(100)的特征在于,具有线结形成装置(50),该线结形成装置(50)将针线和打环线的缝制结束端部(T13、L12)彼此结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重环缝缝纫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一根至多根缝针的双重环缝缝纫机。
技术介绍
图38示出从布料的背面侧观察双针下的通常的双重环缝的线迹的状态。双重环缝是指利用两根缝针进行落针,向各缝针的针线的线环中插入打环器,向在将该打环器从各针线的线环拔出时形成的打环线的线环中进行下一次的落针,通过反复进行上述动作,从而以使各针线的线环和打环线交替地插入的状态形成线迹。在双重环缝中形成:在右针线T2的线环T21和左针线T1的线环T11之间形成的打环线L的线环L1、以及从针线线环T11引出的打环线L的线环L2。并且,在缝制结束位置处,成为右针线T2的线端部T22插入至一个打环线L的线环L1中的状态,成为左针线T1的线端部T12插入至另一个打环线的线环L2中的状态。在上述双重环缝的线迹的线端部处,即使对打环线L的线端部L3进行拉拽,由于该线端部L3穿过了右针线T2的线环T21,因此,双重环缝的线迹也不会开线而保持原状。但是,如果对打环线L的线端部L3以一定程度用力地拉拽,则已穿过线环L1的线端部T22会被拔出,进而打环线L的线环L2从左针线T1的线环T11中被拔出,再进一步从右针线T2的线环T21中拔出。对于打环线L,由于是由利用下一次落针形成的线环L1、L2对利用前一次落针形成的线环L1、L2进行保持的构造的线迹,所以如果打环线L开始从针线T1、2的线环T11、T21中拔出,则最终所有的打环线L开线。这样,如果所有的打环线L从针线T1、T2的线环T11、T21中拔出,则各针线T1、T2也无法维持线迹,仅对线端部T12、T22进行拉拽就使得全部开线。如上述所示,双重环缝的线迹容易开线,为了防止这一情况而提出了图39所示的双重环缝的线迹形成方法。在该双重环缝的线迹形成方法中,在缝制结束时使缝针位于上止点,并进一步在使打环器向左(在图39中为右侧)最大限度进入后的状态下,使从布料与打环器的线孔相连的打环线L在与左缝针相比的左侧钩挂在钩子上,形成线环L2。然后,在该状态下,以1针的量驱动缝针以及打环器。然后,使钩形切刀往复进退运动,对从布料与打环器的杆部下方相连的部分的两根针线T1、T2、以及从布料与打环器的线孔相连的打环线(在图中相当于L3)进行钩挂,然后,通过由钩形切刀和固定切刀对钩挂的两根针线T1、T2和打环线L3进行卡合,从而在布料和打环器之间进行切断。然后,如果使钩子转动,回到支承切刀的位置,则打环线的线环L2被支承切刀切断,形成新的打环线L的线端L4。在这样形成的双重环缝线迹中,穿过左针线T1的线环T11而打结的打环线L的线端L4、和在针线T1、T2的线环T11、T21中以夹持的状态残留的打环线的线环L1不是连续的。因此,在对线端部L3进行拉拽而将打环线L1从线环T11、T21中拔出时,不会引起打环线L的线端L4从左针线T1的线环T11中拔出的情况,打环线L的线端部L4维持穿过左针线T1的线环T11而打结的状态。如果成为该状态,则即使打环线L的线端部L4被拉拽也不会开线,因此,能够稳定地保持线迹(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318482号公报但是,即使在形成图39的线迹的情况下,如果打环线L在中途部分被拉拽,使线端部L4从针线T1、T2的最终的线环T11、T21中被拔出,则成为与图38的情况相同的状态,存在所有的打环线L以及针线T1、T2开线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更有效地防止缝线的开线。技术方案1记载的专利技术是一种双重环缝缝纫机,其具有:进给机构,其将被缝制物向固定的方向输送;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使缝针上下移动;以及打环器机构,其使打环器沿与所述被缝制物的输送方向相交叉的方向进退移动,该双重环缝缝纫机进行双重环缝,其特征在于,具有线结形成装置,其将所述针线和所述打环线的缝制结束端部彼此结合,所述线结形成装置进行所述针线和所述打环线的缝制结束端部侧的切线、以及该缝制结束端部的连结动作。另外,技术方案2记载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具有与技术方案1记载的专利技术相同的结构,并且,具有线卡止装置,其具有捆束并捕捉所述打环线和所述针线的钩部件,所述线结形成装置使由所述线卡止装置捕捉的所述打环线以及所述针线形成线结。另外,技术方案3记载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具有与技术方案2记载的专利技术相同的结构,并且,所述线结形成装置具有:线卷绕部件,其可旋转地被支撑,从旋转中心线沿从该旋转中心偏离的方向延伸;夹紧部件,其设置在所述线卷绕部件上,以可相对于该线卷绕部件转动的方式安装;固定切刀,其设置在所述夹紧部件上;旋转驱动部,其向所述线卷绕部件、所述夹紧部件以及所述固定切刀一体地施加旋转动作;以及凸轮机构,其在通过所述旋转驱动部进行旋转时,向所述夹紧部件施加转动动作。另外,技术方案4记载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具有与技术方案3记载的专利技术相同的结构,并且,所述线结形成装置具有一对引导部,该一对引导部在所述针线以及所述打环线相对于所述线卷绕部件的旋转中心线倾斜地延伸的状态下,对该所述针线以及所述打环线进行支撑,以使其通过所述线卷绕部件的捕捉范围内。另外,技术方案5记载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具有与技术方案4记载的专利技术相同的结构,并且,所述线结形成装置使一个所述引导部,朝向所述线卷绕部件的旋转中心侧延伸至所述线卷绕部件的前端部的旋转半径的内侧。另外,技术方案6记载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具有与技术方案1至5中任一项记载的专利技术相同的结构,并且,以沿所述打环器的进退移动方向排列的状态,具有多个所述缝针,所述线结形成装置将位于所述打环器的最前端侧的缝针的针线和所述打环线的缝制结束端部彼此连结。专利技术的效果另外,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专利技术中,由于利用线结形成装置将针线和打环线的缝制结束端部彼此结合,所以即使在缝制结束后对打环线进行拉拽,也可以防止从针线的线环中拔出,可以有效地抑制各个缝线开线。另外,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专利技术中,由于利用线结形成装置进行针线和打环线的缝制结束端部侧的切线和结合,所以例如在缝制结束时可以不需要由操作人员进行的切线作业。另外,由于进行切线和结合,所以在切线后不会使针线和打环线散乱,可以更可靠地进行上述结合作业而不会失败。在技术方案2记载的专利技术中,由于利用钩部件捆束并捕捉打环线和针线,所以可以更容易且可靠地进行利用线结形成装置将打环线和针线的缝制结束端部彼此结合的作业。在技术方案3记载的专利技术中,由于线卷绕部件朝向从旋转中心偏离的方向延伸,所以如果在该线卷绕部件的前端部的旋转半径内配置打环线和针线的状态下使线卷绕部件旋转,则可以由其前端部将打环线以及针线卷入而进行捕捉。并且,由于在线卷绕部件上设置的夹紧部件,利用凸轮机构与线卷绕部件的旋转相伴而进行转动动作,所以可以通过与固定切刀之间的协同动作而将由线卷绕部件捕捉的打环线和针线切断。并且,线卷绕部件在对切断后的针线以及打环线的缝制结束端部进行保持的同时,将在该线卷绕部件的前端部上卷绕的针线以及打环线拔出,因此,可以形成最终线结。如上述所示,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不需要复杂的构造等,可以形成针线以及打环线的线结。在技术方案4记载的专利技术中,由于引导部以倾斜地延伸的状态对针线以及打环线进行支撑,所以可以在线卷绕部件上容易地卷绕并捕捉针线以及打环线,可以更可靠地形成线结。在技术方案5记载的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双重环缝缝纫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重环缝缝纫机,其具有:进给机构,其将被缝制物向固定的方向输送;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使缝针上下移动;以及打环器机构,其使打环器沿与所述被缝制物的输送方向相交叉的方向进退移动,该双重环缝缝纫机进行双重环缝,其特征在于,具有线结形成装置,其将所述针线和所述打环线的缝制结束端部彼此结合,所述线结形成装置进行所述针线和所述打环线的缝制结束端部侧的切线、以及该缝制结束端部的连结动作。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8.29 JP 2012-1881811.一种双重环缝缝纫机,其具有:进给机构,其将被缝制物向固定的方向输送;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使缝针上下移动;以及打环器机构,其使打环器沿与所述被缝制物的输送方向相交叉的方向进退移动,该双重环缝缝纫机进行双重环缝,其特征在于,具有线结形成装置,其将针线和打环线的缝制结束端部彼此结合,所述线结形成装置进行所述针线和所述打环线的缝制结束端部侧的切线、以及该缝制结束端部的连结动作,该双重环缝缝纫机具有线卡止装置,其具有捆束并捕捉所述打环线和所述针线的钩部件,所述线结形成装置使由所述线卡止装置捕捉的所述打环线以及所述针线形成线结,所述线结形成装置具有:线卷绕部件,其可旋转地被支撑,从旋转中心线沿从该旋转中心偏离的方向延伸;夹紧部件,其设置在所述线卷绕部件上,以可相对于该线卷绕部件转动的方式安装;固定切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岛穗纯森田胜野口宏秋山辰仁能本幸代
申请(专利权)人:JUKI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