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带齿轮蜗杆模具,包括具有螺纹注塑腔的上模和具有齿轮注塑腔的下模,上模内设置第一镶件,螺纹注塑腔设置于第一镶件内,第一镶件转动的设置于上模内。螺纹注塑腔设置在可转动的第一镶件内,在脱模时,可转动模具内的第一镶件实现带齿轮蜗杆的螺杆部分的顺利脱模,使得模具依靠自身结构即可实现螺纹注塑产品的直接脱模,降低了脱模难度。上模和下模之间设置有推板,推板上设置有连接螺纹注塑腔和齿轮注塑腔的连接部容置腔。带齿轮蜗杆的端部为齿轮结构,因此在脱模时,设置推板结构,在脱模时同时施加对其齿轮部分的脱模推力,从而更易于实现产品的脱模。(*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齿轮蜗杆模具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制备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带齿轮蜗杆模具。
技术介绍
汽车的内部结构中包含多种结构的传动部件,如汽车的出风口位置,或者音响托架位置,无论自动调节结构或手动调节结构中,均通过螺杆传动部件实现出风口出风方向的调节,或者实现音响托架弹出和收回工作的调节。汽车上如上位置的螺杆传动部件一般为结构较小的螺杆传动部件,如一种传动蜗杆包括蜗杆部分和设置在蜗杆头部的传动齿轮,由于传动蜗杆的蜗杆部分具有螺纹结构,在注塑完成后需要由模具中进行产品的脱模工作。通常的做法为设置油马达等动力机构将传动蜗杆由模具中转出,使得传动蜗杆制备后取出工作相对复杂。同时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部件,使得机器的结构增大,增加了产品制备成本。因此,如何降低带齿轮传动蜗杆注塑后的取出难度,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带齿轮蜗杆模具,以实现降低带齿轮传动蜗杆注塑后的取出难度。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齿轮蜗杆模具,包括具有螺纹注塑腔的上模和具有齿轮注塑腔的下模,所述上模内设置第一镶件,所述螺纹注塑腔设置于所述第一镶件内,所述第一镶件转动的设置于所述上模内;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之间设置有推板,所述推板上设置有连接所述螺纹注塑腔和所述齿轮注塑腔的连接部容置腔。优选地,在上述带齿轮蜗杆模具中,所述上模内还设置有第二镶件,所述第二镶件内设置有一端与所述螺纹注塑腔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上模的注塑流道相连通的分注塑流道,所述第二镶件和所述第一镶件同轴设置。优选地,在上述带齿轮蜗杆模具中,所述第二镶件与所述螺纹注塑腔相连通的一端伸入至所述第一镶件内,且二者之间紧密贴合。优选地,在上述带齿轮蜗杆模具中,所述第二镶件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卡装于所述上模上的限位卡齿。优选地,在上述带齿轮蜗杆模具中,所述下模内设置第三镶件,所述第三镶件通过压板固定在所述下模上,所述第三镶件与所述推板围成所述齿轮注塑腔。优选地,在上述带齿轮蜗杆模具中,所述压板包括镶件压紧板和对其进行固定的压板固定板,所述压板固定板上开设有容置所述推板的容置槽。优选地,在上述带齿轮蜗杆模具中,所述带齿轮蜗杆模具内设置有两个带齿轮蜗杆的注塑腔。本技术提供的带齿轮蜗杆模具,包括具有螺纹注塑腔的上模和具有齿轮注塑腔的下模,上模内设置第一镶件,螺纹注塑腔设置于第一镶件内,第一镶件转动的设置于上模内。将带齿轮蜗杆的螺杆部分的注塑由螺纹注塑腔完成注塑工作,由于这部分的螺纹结构在脱模时螺杆与模具需要产生相对旋转,使得带齿轮蜗杆可以顺利脱模,通过将该部分螺纹注塑腔设置在可转动的第一镶件内,在脱模时,可转动模具内的第一镶件实现带齿轮蜗杆的螺杆部分的顺利脱模,使得模具依靠自身结构即可实现螺纹注塑产品的直接脱模,降低了脱模难度。上模和下模之间设置有推板,推板上设置有连接螺纹注塑腔和齿轮注塑腔的连接部容置腔。带齿轮蜗杆的端部为齿轮结构,因此在脱模时,设置推板结构,在脱模时同时施加对其齿轮部分的脱模推力,从而更易于实现产品的脱模。本技术通过设置转动的带齿轮蜗杆的螺纹部分的容置腔,使得产品的脱模工作可通过转动的型腔自动完成,避免后续脱模过程中设备的投入,减少了产品脱模部件的使用,缩减了模具结构,降低了脱模难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带齿轮蜗杆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带齿轮蜗杆模具下模注塑后未脱模产品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带齿轮蜗杆模具,降低了带齿轮传动蜗杆注塑后的取出难度。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带齿轮蜗杆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带齿轮蜗杆模具下模注塑后未脱模产品结构示意图。一种带齿轮蜗杆模具,包括具有螺纹注塑腔的上模和具有齿轮注塑腔的下模,上模内设置第一镶件1,螺纹注塑腔设置于第一镶件1内,第一镶件1转动的设置于上模内。将带齿轮蜗杆的螺杆部分的注塑由螺纹注塑腔完成注塑工作,由于这部分的螺纹结构在脱模时螺杆与模具需要产生相对旋转,使得带齿轮蜗杆可以顺利脱模,通过将该部分螺纹注塑腔设置在可转动的第一镶件1内,在脱模时,可转动模具内的第一镶件1实现带齿轮蜗杆的螺杆部分的顺利脱模,使得模具依靠自身结构即可实现螺纹注塑产品的直接脱模,降低了脱模难度。上模和下模之间设置有推板5,推板5上设置有连接螺纹注塑腔和齿轮注塑腔的连接部容置腔。带齿轮蜗杆的端部为齿轮结构,因此在脱模时,设置推板5结构,在脱模时同时施加对其齿轮部分的脱模推力,从而更易于实现产品的脱模。本技术通过设置转动的带齿轮蜗杆的螺纹部分的容置腔,使得产品的脱模工作可通过转动的型腔自动完成,避免后续脱模过程中设备的投入,减少了产品脱模部件的使用,缩减了模具结构,降低了脱模难度。在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中,上模内还设置有第二镶件2,第二镶件2内设置有一端与螺纹注塑腔相连通,另一端与上模的注塑流道相连通的分注塑流道,第二镶件2和第一镶件1同轴设置。带齿轮蜗杆的结构在注塑时,注塑口设置于其螺纹部分的一端,由于该端的型腔设置为可转动的第一镶件1,由于第一镶件1与螺纹注塑腔之间转动结构,需要对注塑口结构进行设计,以保证注塑后产品的表面效果。设置第二镶件2,分注塑流道由第二镶件2的内部流入到螺纹注塑腔内,第二镶件2与第一镶件1同轴设置,使得第一镶件1的转动结构不会因注塑时注塑料压力的原因到注塑后产品的螺纹边缘产生如披锋等表面缺陷。上模的注塑口设置定位圈7和浇口套8,与注塑机器的注塑口配合。在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二镶件2与螺纹注塑腔相连通的一端伸入至第一镶件1内,且二者之间紧密贴合。第二镶件2伸入到第一镶件1内的螺纹注塑腔内,当第一镶件1转动时,始终与第一镶件1紧密贴合,通过对二者的贴合面进行设计,保证螺纹注塑腔的紧密性,避免了注塑在螺纹注塑腔的可转动结构引起的表面缺陷。在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二镶件2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卡装于上模上的限位卡齿21。设置限位卡齿21,上模上对应限位卡齿21设置限位凹槽,当第一镶件1转动使产品脱模时,第二镶件2会作用于第一镶件1较大的转动摩擦力,设置限位卡齿21限位的限位卡齿21和限位凹槽,第二镶件2可保证较准确的结构位置,保证多次注塑后产品状态的一致性。在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中,下模内设置第三镶件3,第三镶件3通过压板固定在下模上,第三镶件3与推板5围成齿轮注塑腔。压板包括镶件压紧板4和对其进行固定的压板固定板6,压板固定板6上开设有容置推板5的容置槽。带齿轮蜗杆在脱模时,上下模首先分开,型腔内的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齿轮蜗杆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螺纹注塑腔的上模和具有齿轮注塑腔的下模,所述上模内设置第一镶件(1),所述螺纹注塑腔设置于所述第一镶件(1)内,所述第一镶件(1)转动的设置于所述上模内;?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之间设置有推板(5),所述推板(5)上设置有连接所述螺纹注塑腔和所述齿轮注塑腔的连接部容置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齿轮蜗杆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螺纹注塑腔的上模和具有齿轮注塑腔的下模,所述上模内设置第一镶件(1),所述螺纹注塑腔设置于所述第一镶件(1)内,所述第一镶件(1)转动的设置于所述上模内;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之间设置有推板(5),所述推板(5)上设置有连接所述螺纹注塑腔和所述齿轮注塑腔的连接部容置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齿轮蜗杆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内还设置有第二镶件(2),所述第二镶件(2)内设置有一端与所述螺纹注塑腔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上模的注塑流道相连通的分注塑流道(22),所述第二镶件(2)和所述第一镶件(1)同轴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齿轮蜗杆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镶件(2)与所述螺纹注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双,邬鸣,王国均,周徽,戴波,
申请(专利权)人:慈溪市三佩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