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主要由从动轮、布带导轮、收链轮、链轮和模具构成的注塑拉链成型机构。由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注塑拉链成型机构采用了首尾相连的带状外模和转轮式内模,带状外模绕过转轮式内模的半个圆周同步运转,可连续进行注射、保压、冷却成型等工序,省却了复杂的自动控制系统。因而具有高效、高质、结构简单紧凑、造价低廉等优点。(*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注塑拉链成型机构本技术涉及一种塑料成型机构,特别是涉及一种注塑拉链成型机构。公知的注塑拉链的成型工艺的成型过程皆为周期性重复过程,注塑、保压、冷却、出模、移出等工序都是轮流动作的间歇性程序,即:每一生产周期都需逐一经过注塑、保压、冷却、出模、移出等各工序,是上述各工序的时间之总和,而难以较大幅度提高效率。根据该工艺所设计的模具一般是由安装在模架上的上模和下模,以及固定上、下模上的上、下型腔构成,每一生产周期上模和下模都需开合一次,生产周期长,生产效率低,而且,长期以来,这种工艺存在一个难以克服的缺陷,这就是“二次料”问题,所谓的“二次料”指的是每次注塑都会残留在流道中的塑料熔体,这些流道中的塑料熔体随同链牙冷却,与链牙分离后经粉碎,就成为“二次料”。“二次料”与原配料相比,其成分和性能难免有所改变,若在考虑到这些“二次料”本身也含有“二次料”的“二次料”和多次料,这种改变将不容忽视。如想提高拉链产品的质量,势必需大幅度提高成本,因此,通常并不将“二次料”废弃或限制,但这又会影响产品品质,而且,对“二次料”的加热、冷却和粉碎需增加近50%的电力消耗。本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生产效率高、无流道残余料的注塑拉链成型机构。本技术注塑拉链成型机构,它主要是由支承轮、布带导轮、脱模轮、链轮和模具构成。所述的支承轮挂接模具的模带的另一端,所述的链轮套置在模轮转轴上,所述的布带导轮向模具输导布带,所述的脱模轮从模具引出牙链。所述的模具包括模带、模轮、抽心件、套圈、模框、预热元件、注射构件和冷却构件;预热元件、注射构件和冷却构件环绕模轮圆周且固定在模框上;模带为一条内表面均匀刻有多个半个链牙型腔的首尾相连带状物,该半个链牙型腔构成外型腔,多个外型腔按拉链节距沿模带内表面逐一排列;模轮为柱体且其圆柱外表面均匀刻有多个半个链牙型腔构成内型腔,多个内型腔按拉链节距沿模轮圆柱外表面逐一排列;模带绕过模轮的半个圆周,与模轮同步转动,模带内表面的半个链牙型腔与模轮圆柱外表面半个链牙型腔的大小形状相同设置且反向对称相互贴合构成型模具型腔;在内、外型腔的结合部每个链牙型腔之间均设有一兼起定位作用的抽心件,抽心件的下部连接在套圈上;模轮通过穿置于其心部的转轴和轴承连接在模框上并可围绕中心线旋转。由于本技术注塑拉链成型机构采用了首尾相连的带状外模和转轮式内模,带状外模绕过转轮式内模的半个圆周同步运转,可省却复杂的自动控制系统,因而具有结构简单和紧凑、造价低廉的优点,且可实现注-->塑、保压、冷却、出模、移出等各工序可在模具的各个功能区段同时进行,在成型过程中,除进入模具的塑料的熔体外,其余在流道中的塑料均不参与成型冷却过程,始终处于熔体状态,并可源源不断进入模具,不会产生“二次料”问题。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注塑拉链成型机构主视图;图2为图1沿A-A线剖视图;图3为图2在I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2在J处局部放大图;图5为本技术注塑拉链成型机构套圈轴测图;图6为本技术注塑拉链成型机构抽心件轴测图;图7为本技术注塑拉链成型机构注射构件主视图;图8为图7沿B-B向剖视图。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注塑拉链成型机构主要是由支承轮1、布带导轮2、脱模轮3、链轮4和模具5构成。所述的模具5包括模带51(外模)、模轮52(内模)、抽心件54、套圈55、模框56、预热元件59、注射构件57和冷却构件58组成。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预热元件59、注射构件57和冷却构件58环绕模轮52圆周设置且固定在模框56上,相应构成预热区、注射区和冷却区;所述的预热元件59是给模具加热的电热件;所述的注射构件57(如图7所示)外部设有进料口571,内设有弧形注射腔572,注射腔572上的弧形注射口573对着模具5每个链牙型腔511的进料窗口;所述的冷却构件58紧靠所述的注射构件57,其上开设有冷却水流道581(如图1所示)。模带51为一条内表面均匀刻有多个半个链牙型腔511的首尾相连带状物,该半个链牙型腔511构成外型腔,多个外型腔按拉链节距沿模带51内表面逐一排列;模轮52为柱体且其圆柱外表面均匀刻有多个构成内型腔的半个链牙型腔521,多个内型腔按拉链节距沿模轮52圆柱外表面逐一排列;模带51绕过模轮52的半个圆周,与模轮52同步转动,模带51内表面的半个链牙型腔511与模轮52圆柱外表面半个链牙型腔521的大小形状相同且反向对称相互贴合构成模具型腔,模轮52外圆与模带51内表面的周长皆为拉链节距的整数倍;在内、外型腔的结合部每个链牙型腔之间均设有一兼起定位作用的抽心件54,以确保内外两半牙对中;套圈55呈环状,套置在模轮52上,套圈55内壁中部沿圆周方向设有导槽551;所述的抽心件54的横截面呈L状(如图6所示),其L形脚部541伸入套圈55的导槽551内,随着模轮52转动,抽心件54会随模轮52一起转动并沿导槽551的周向运动,由于导槽551为一倾斜槽(如图5示),抽心件54会沿模轮52的轴向上下抽动;模轮52通过穿置于其心部的转轴6-->和轴承7连接在模框56并可围绕中心线旋转。在套圈55和模框56之间设有一垫圈53,该垫圈53呈圆盘状,其圆盘的外缘构成模具型腔的一部分。如图1所示,所述的支承轮1套接模具5的模带51的另一端;所述的链轮4套置在穿置于模轮52心部的转轴6上,接入动力带动模轮52旋转;所述的布带导轮2向模具5输导布带8;另一链轮带动脱模轮3的第三个链轮(图中未示)使脱模轮3从模具5中脱出牙链9。本技术的运转过程如下:布带8经布带导轮2后,进入模具5的模带51与模轮52之间的狭缝后,与模带51、模轮52同作无滑动的圆周运动。塑料熔体从进料口进入注射区57内的弧形注射带,经注射口从模带51的开口注入外型腔,再到内型腔,型腔中的空气从内半腔的边缘的布带8排出,注入的塑料熔体随同模具5从注射区进入密闭的刚性通道,经短暂的保压后进入冷却区段,冷却水从进水口进入冷却区后从牙链9两侧靠近牙链9进行冷却,再从出水口流出,经冷却的牙链9转到下方,在脱模轮3的作用下与模轮52脱离,经脱模轮3后相邻两牙链9通过共用的拉头合并后进入料盘。抽心件54在进入注射区时,自动进入工作位,在离开冷却区之前自动退出。两链轮4分别将动力输入转轴6和脱模轮3。本技术的原理是一种流水型作业,模具5中的牙链(型腔)依次通过注射、冷却、出模等不同区段连续运转,不同区段的不同工序互不等待,连续动作,不存在时间的叠加,而且从原理上说无论怎样加快运转速度,只要能同时相应加大模具5尺寸,以加大冷却行程,则冷却的必要时间总能保证。至于注射时间将因流程的极为简捷而相应缩短。因此,可基本上不受注射、冷却、出模等必要时间的限制而提高生产效率。此外,还可以多套模具同轴安装,多条生产线同机产出,进一步提高效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注塑拉链成型机构,它主要是由支承轮、布带导轮、脱模轮、链轮和模具构成,所述的支承轮挂接模具的模带的另一端,所述的链轮套置在模轮转轴上,所述的布带导轮向模具输导布带,所述的脱模轮从模具引出牙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具包括模带、模轮、抽心件、套圈、模框、预热元件、注射构件和冷却构件;预热元件、注射构件和冷却构件环绕模轮圆周且固定在模框上;模带为一条内表面均匀刻有多个半个链牙型腔的首尾相连带状物,该半个链牙型腔构成外型腔,多个外型腔按拉链节距沿模带内表面逐一排列;模轮为柱体且其圆柱外表面均匀刻有多个半个链牙型腔构成内型腔,多个内型腔按拉链节距沿模轮圆柱外表面逐一排列;模带绕过模轮的半个圆周,与模轮同步转动,模带内表面的半个链牙型腔与模轮圆柱外表面半个链牙型腔的大小形状相同设置且反向对称相互贴合构成模具型腔;在内、外型腔的结合部每个链牙型腔之间均设有一兼起定位作用的抽心件,抽心件的下部连接在套圈上;模轮通过穿置于其心部的转轴和轴承连接在模框上并可围绕中心线旋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注塑拉链成型机构,它主要是由支承轮、布带导轮、脱模轮、链轮和模具构成,所述的支承轮挂接模具的模带的另一端,所述的链轮套置在模轮转轴上,所述的布带导轮向模具输导布带,所述的脱模轮从模具引出牙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具包括模带、模轮、抽心件、套圈、模框、预热元件、注射构件和冷却构件;预热元件、注射构件和冷却构件环绕模轮圆周且固定在模框上;模带为一条内表面均匀刻有多个半个链牙型腔的首尾相连带状物,该半个链牙型腔构成外型腔,多个外型腔按拉链节距沿模带内表面逐一排列;模轮为柱体且其圆柱外表面均匀刻有多个半个链牙型腔构成内型腔,多个内型腔按拉链节距沿模轮圆柱外表面逐一排列;模带绕过模轮的半个圆周,与模轮同步转动,模带内表面的半个链牙型腔与模轮圆柱外表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钟麟,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浔兴集团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5[中国|福建]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