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开模机构改良构造,包含有一机座;至少一模具组,滑设于该机座上,并可于一移出及一移入位置间水平滑移作动,具有一掀转模座,以位于该掀转模座一侧座端的转轴为轴而于一合模及一开模位置间枢转作动;至少一开模件,位于该机座的一侧,具有一座部,一长形连接部,以长轴一端与该掀转模座相背于该转轴的另侧座端对应枢接,一枢轴体,轴向与该转轴平行对应,设于该连接部长轴另端与该座部间,用以使该连接部以该枢轴体为轴而为转动;而其特征则系在于,该座部更包含有至少一沿预定方向延伸的轨道,与该枢轴体对应滑接,用以使该枢轴体得受该轨道的导引而位移。从而,使开启角度大于九十度,以提供操作人员较大的操作空间与较佳的工作角度。(*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与高分子成型加工机械有关,特别是关于一种开模机构改良构造。
技术介绍
在习知技术中,在TW第80215148号新型专利揭露有一种拉掀式开模机构,其主要系于模具组的移模路径上,设置一可枢转的拉杆,以于模具组于移模作动行程中,上模座在受该拉杆的拘束下而改变位移方向朝上掀转,从而达到使该上模座远离该模具组的下模座而呈开模状态。上述习知构造的
技术实现思路
虽得以达成使上模板开启的基本目的,惟其对模具水平位移的距离需求过大,造成开模机构占据挟模机构侧方的空间过大,以及行程过长,对于能源及空间的有效利用显非理想;再者,该等习知技术无法提供使上模板上掀角度逾90度角的缺失,亦使得工作人员在对开模状态下的上模板进行相关作业时显得窘迫而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开模机构改良构造,其可较习用技术有较短的开模行程,以对能源及空间为有效的利用。本技术一种开模机构改良构造,包含有:一机座;至少一可于一移出及一移入位置间水平滑移作动的模具组,滑设于该机座上,其具有一可围绕一转轴于一合模及一开模位置间枢转作动的掀转模座,该转轴位于掀转模座一侧座端;至少一开模件,位于该机座的一侧,具有一座部,一长形连接部,长轴一端与该掀转模座相背于该转轴的另侧座端对应枢接,一枢轴体,轴向与该转轴平行对应,设于该连接部长轴另端与该座部间;其特征在于:该座部更包含有至少一沿预定方向延伸的并用于导引位移该枢轴体的轨道,其与该枢轴体对应滑接。其中,该座部包含有两平行导板;而该轨道的设置数量为二,并对称地分设于-->该两导板上。其中,该枢轴体桥接于该两导板间,而其两端滑接于该两轨道中。其中,该两轨道呈条孔状。其中,该连接部长轴一端与该掀转模座枢接结合。其中,该连接部包含有一对长形接杆,长轴一端分别对应于该掀转模座另侧座端的两侧上,两同轴对应的枢接杆,分别桥接于一对应接杆长轴一端与该掀转模座间。本技术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本技术充分扩大了有效空间,并使开启角度大于九十度,以提供操作人员较大的操作空间与较佳的工作角度。以下,兹举本技术两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作进一步说明,其中: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系显示该模具组位于该移入位置上的状态。图4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系显示该模具组位于该移出位置上的状态。图5是显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该模具组自该移入位置位置至该移出位置的动作示意图。图6是以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应用于习知挟模装置的侧视图。图7是本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图8是显示本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中,该模具组自该移入位置位置至该移出位置的动作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在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所提供开模机构改良构造10,其主要由一机座20、一模具组30以及一开模件40所组成。该机座20为习知以对模具提供锁模力的挟模装置的机台构件,其
技术实现思路
已为熟习本项技术者所明知,即不再另为冗陈。该模具组30亦属习知技术的范踌,其滑置于该机座20的座面上,并可于一移出及一移入位置间水平地往复位移,当位于该移入位置上时,该模具组30处于该机座20上,并许以习用挟模装置对的作用以提供锁模力,而当位于该移出位置上时,该模具组30则位于该机座20一侧外;更进一步来说,该模具组30具有一板-->片状底模座31,滑接于该机座20座面上,一板片状掀转模座32,位于该底模座31上,并以位于该掀转模座32一侧座端的转轴(属习知技术的范畴,图上未示)为轴而于一合模及一开模位置间枢转作动,当位于该合模位置上时,该掀转模座32以下侧座面与该底模座31的顶侧座面平行且贴接,而当位于该开模位置上时,该掀转模座32的下侧座面则远离该底模座31的顶侧座面并相隔适当的角度。该开模件40对在该移入位置与移出位置间移动的该掀转模座32作用,用以对该掀转模座32形成拘束拉引,据以导引该掀转模座32使之以该转轴为轴而于各该开、合模位置间枢转作动,具体而言,该开模件40乃具有一座部41,突设于该机座20的一侧,一长形连接部42以长轴一端与该掀转模座32相背于该转轴的另侧板端枢接结合,一枢轴体43,以轴向平行于该转轴的方式,设于该连接部42与该座部41之间,以使该连接部42可以该枢轴体43为轴而转动;更详细地说,该座部41具有两平行导板411,对称地突设于该机座10的一侧,彼此间并相隔开来,一对条孔状轨道412,对称地分设于该两导板411上,并沿适当方向延伸而成,且分别与该枢轴体43的轴向两端穿套滑接,用以使该枢轴体43可受各该轨道412的导引而位移;而该连接部42则更包含有一对长形接杆421,两同轴对应的枢接杆422分别枢接于一对应的接杆421与该掀转模座32另侧座端的两侧上。藉由上述构件的组成,该开模机构的改良构造10在使用上,与前揭专利前案的操作方式相同,亦即,当该模具组30自该移入位置往该移出位置方向受力而水平位移时,该开模件40通过与该掀转模座32呈枢接的该连接部42,拘束该掀转模座32的移动方向,亦即导引该掀转模座32自该合模位置向上掀转至该开模位置上,此际,藉由该枢轴体43可于该各该轨道412中位移的
技术实现思路
,可改变该连接部42的枢轴位置,使该掀转模座32在单位横移距离下的开启角度加大,从而可缩短该掀转模座32自该合模位置改变至该开模位置下的水平横移距离,换言之,即可缩短开模行程,相对地即具有使空间被有效利用的功效显现,另外,其并可允许该掀转模座32的开启角度大于九十度角,以提供操作人员较大的操作空间与较佳的工作角度。换言之,本技术的主要技术特征在具有该可移动的枢轴体43,而用以对该枢轴体43的移动形成限制的各该轨道412,其形状可因应不同的模具开模状态的需求而作更动;如图7与图8所示的本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在其所揭露开模机构的改良构造中,其轨道412’的条状延伸形状即与前该实施例所揭者有别,但其所得达成的功效则无不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开模机构改良构造,包含有:一机座;至少一可于一移出及一移入位置间水平滑移作动的模具组,滑设于该机座上,其具有一可围绕一转轴于一合模及一开模位置间枢转作动的掀转模座,该转轴位于掀转模座一侧座端;至少一开模件,位于该机座的一侧,具有一座部,一长形连接部,长轴一端与该掀转模座相背于该转轴的另侧座端对应枢接,一枢轴体,轴向与该转轴平行对应,设于该连接部长轴另端与该座部间;其特征在于:该座部更包含有至少一沿预定方向延伸的并用于导引位移该枢轴体的轨道,其与该枢轴体对应滑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开模机构改良构造,包含有:一机座;至少一可于一移出及一移入位置间水平滑移作动的模具组,滑设于该机座上,其具有一可围绕一转轴于一合模及一开模位置间枢转作动的掀转模座,该转轴位于掀转模座一侧座端;至少一开模件,位于该机座的一侧,具有一座部,一长形连接部,长轴一端与该掀转模座相背于该转轴的另侧座端对应枢接,一枢轴体,轴向与该转轴平行对应,设于该连接部长轴另端与该座部间;其特征在于:该座部更包含有至少一沿预定方向延伸的并用于导引位移该枢轴体的轨道,其与该枢轴体对应滑接。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开模机构改良构造,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法胜,
申请(专利权)人:陈法胜,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