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发光元件、有机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显示装置和照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601584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23 06:12
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有机发光元件10,能够提供光取出效率高、发光效率高的有机发光元件,所述有机发光元件10含有在基板11上形成的透明的阳极层12、贯穿阳极层12而形成的第1贯穿部16、覆盖阳极层12的上表面和第1贯穿部16的内表面而形成的电介质层13、贯穿阳极层12和电介质层13而形成的第2贯穿部17、至少覆盖第2贯穿部17的内表面而形成的含发光层的有机化合物层14、和在有机化合物层14上形成的阴极层15,并且电介质层13的折射率比阳极层12的折射率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有机发光元件、有机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显示装置和照明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显示装置、照明装置中使用的有机发光元件。
技术介绍
使用有机化合物作为发光体的有机发光元件,由于其面光源的特性,近年来人们期待其能够在照明用途中应用,为了更进一步高效率化,人们积极地进行将发射的光在外部取出的光取出技术的开发。作为提高将光从发光层取到有机发光元件外部的光取出效率的技术,已经提出了在透明基板上形成的光透过性电极上形成大量细孔、在电极上和细孔内形成发光层的结构的有机发光元件。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一种在电极和电介质层的层叠结构体中形成贯穿它们的孔洞,在孔洞内形成发光层的有机发光元件。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在电极表面具有凹凸、在该电极上和凹凸内形成发光层的有机发光兀件。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0-50972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31141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孔洞内形成发光层的有机发光元件,从孔洞内部发射的光有时不射向电介质层而是射向透明电极。此时,通常由于透明电极和发光层的折射率相近,所以不能有效引起光的行进路线改变,在有机发光元件外部取出的光的效率不充分。此外、在电极表面形成凹凸的有机发光元件,尽管能够提高将从形成凹凸的电极层的光取出面和相反侧的面以各种角度入射的光从光取出面侧取出的效率,但将凹部的内部发出的、向凹部内的电极侧面入射的光在有机发光元件的外部取出的效率不充分。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发现,通过由贯穿部内部的发光层发出的、射向透明电极层的光的行进路线上设置折射率比透明电极层低的电介质层的有机发光元件结构,能够有效地取出在以往的有机发光元件外部不能取出的光,从而完成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机发光元件,其含有:在基板上形成的透明的第I电极层,贯穿第I电极层而形成的第I贯穿部,覆盖第I电极层的上表面和第I贯穿部的内表面而形成的电介质层,贯穿第I电极层和电介质层而形成的第2贯穿部,至少覆盖第2贯穿部的内表面而形成的、含有发光层的有机化合物层,以及在有机化合物层上形成的第2电极层,电介质层的折射率比第I电极层的折射率小。这里,电介质层优选上表面形成平面状,优选电介质层的折射率比有机化合物层的折射率小。此外,第I贯穿部和第2贯穿部在第I电极层的面内具有最大宽度为IOiim以下的圆形形状或多角形形状,并且在第I电极层的任意的面内Imm2中,第I贯穿部和第2贯穿部分别形成IO3?IO8个。此外,本专利技术的有机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包含以下エ序:在基板上形成第I电极层的第I电极层形成エ序,形成贯穿第I电极层的第I贯穿部的第I贯穿部形成エ序,用电介质覆盖第I电极层的上表面和第I贯穿部的内表面的电介质层形成エ序,形成贯穿第I电极层和电介质层的第2贯穿部的第2贯穿部形成エ序,形成有机化合物层的有机化合物层形成エ序,有机化合物层至少覆盖第2贯穿部的内表面而形成且含有发光层,以及、在有机化合物层上形成第2电极层的第2电极层形成エ序。此外,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具有上述有机发光元件。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照明装置具有上述有机发光元件。专利技术效果[0021 ] 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光取出效率高、发光效率高的有机发光元件。【附图说明】图1是用于说明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有机发光元件的例子的局部截面图。图2是有机发光元件的局部截面图,是显示从本实施方式的有机化合物层朝着基板的下侧被取出的光的经过路线的图。图3的(a)?(f)是对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有机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图。图4是用于说明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有机发光元件的一例显示装置的图。图5是用于说明具有本实施方式中的有机发光元件的一例照明装置的图。【具体实施方式】(有机发光元件)下面,參照附图来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予以具体说明。图1是说明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有机发光元件的局部截面图。图1所例示的有机发光元件10具有由以下部分层叠而成的结构:基板11,透明的作为第I电极层的、在以基板11侧为下侧时在基板11上形成的、用于注入空穴的阳极层12,具有改变入射进来的光的行进路线、并且使阳极层12和阴极层15之间的至少一部分绝缘的功能的电介质层13,以及、作为第2电极层的、用于注入电子的阴极层15。需说明的是,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有机发光元件,并不局限于上述图1的构造,也可以是例如,透明的第I电极层为阴极层、第2电极层为阳极层,但在下文中,以图1的构造为例、对本实施方式的有机发光元件进行说明。并且,在有机发光元件10中,设置有贯穿阳极层12而形成的多个第I贯穿部16。此外、有机发光元件10中,除了上述多个第I贯穿部16以外,还设置有贯穿阳极层12和电介质层13这两者的多个第2贯穿部17。并且,在阳极层12的上表面和第I贯穿部16内部形成有电介质层13。进而在第2贯穿部17的内部形成有至少覆盖第2贯穿部17的内表面而形成的、含有发光层的有机化合物层14。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有机化合物层14由I层构成,所以有机化合物层14即是发光层。并且,通过有机化合物层14进行发光而形成有机发光元件10的发光面。基板11是用于形成阳极层12、电介质层13、有机化合物层14和阴极层15的支持体。基板11使用满足有机发光元件10所要求的机械强度的材料。作为基板11所使用的材料,在要从有机发光兀件10的基板11侧取出光时,需要相对于发光层发出的光为透明。具体地说,可以列举出蓝宝石玻璃、钠钙玻璃、石英玻璃等玻璃类;丙烯酸类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酯树脂等透明树脂;硅氧烷树脂;氮化铝、氧化铝等透明金属氧化物等。需说明的是,在作为基板11使用由上述透明树脂形成的树脂膜等时,相对于水、氧气等气体的透气性低,所以优选。在使用透气性高的树脂膜等时,优选在不严重破坏光的透射性的限度内形成用于抑制气体透过的阻挡性薄膜。在不需要从有机发光元件10的基板11侧取出光时,作为基板11的材料,并不局限于相对于可见光为透明的材料,也可以使用不透明的材料。作为这种材料,具体地说,可以使用硅(Si)、铜(Cu)、银(Ag)、金(Au)、钼(Pt)、钨(W)、钛(Ti)、钽(Ta)、或铌(Nb)的单体、或它们的合金、或不锈钢等。此外,还可以使用由Si02、Al2O3等氧化物、n-Si等半导体等形成的材料。作为不透明的基板11的材料,为了使发光层发出的光更多地在有机发光元件10的外部取出,优选光反射性高的金属材料。基板11的厚度,根据所要求的机械强度而异,优选为0.1mm?10mm、更优选为0.25mm ?2mm。通过在阳极层12和阴极层15之间施加电压,能够通过阳极层12向有机化合物层14注入空穴。作为阳极层12所使用的材料,需要具有导电性。具体地说,优选功函数高的,优选功函数为4.5eV以上。而且,优选其电阻相对于碱性水溶液不发生显著变化。形成阳极层12的材料,为了将由与第2贯穿部17的内表面相接触的有机化合物层14发射出的光引导到第I贯穿部16内的电介质层13,需要相对于该光具有透射性。作为满足这种条件的材料,优选金属氧化物,可以列举出例如,ITO(氧化铟锡)、IZO(氧化铟锌)、氧化锡等。阳极层12的厚度,可以形成例如2nm?2μπι。但从导电性高的观点来看,优选为50nm以上,从能够使第I贯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有机发光元件,其含有:在基板上形成的透明的第1电极层,贯穿所述第1电极层而形成的第1贯穿部,覆盖所述第1电极层的上表面和所述第1贯穿部的内表面而形成的电介质层,贯穿所述第1电极层和所述电介质层而形成的第2贯穿部,至少覆盖所述第2贯穿部的内表面而形成的、含有发光层的有机化合物层,以及在所述有机化合物层上形成的第2电极层,所述电介质层的折射率比所述第1电极层的折射率小。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1.05.19 JP 112631/20111.一种有机发光兀件,其含有: 在基板上形成的透明的第I电极层, 贯穿所述第I电极层而形成的第I贯穿部, 覆盖所述第I电极层的上表面和所述第I贯穿部的内表面而形成的电介质层, 贯穿所述第I电极层和所述电介质层而形成的第2贯穿部, 至少覆盖所述第2贯穿部的内表面而形成的、含有发光层的有机化合物层,以及 在所述有机化合物层上形成的第2电极层, 所述电介质层的折射率比所述第I电极层的折射率小。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所述电介质层的上表面形成平面状。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所述电介质层的折射率比所述有机化合物层的折射率小。4.如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所述第I贯穿部和所述第2贯穿部在所述第I电极层的面内具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迫勘治朗舛谷享祐田嶋胜广濑克昌
申请(专利权)人: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