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汽车门锁外释放机构,包括一端与车门把手连接的外释放杆、控制汽车门锁开锁的外开连杆和锁体外壳,所述外开连杆上设有沿其扳动方向延伸的长条形孔,还设有一锁体卡扣,所述锁体卡扣一侧与锁体外壳能够脱离和止动连接,该锁体卡扣另一侧设有一带动装置,该带动装置插设于外开连杆的长条形孔内,并能够沿该长条形孔长度方向滑动,外释放杆另一端与该锁体卡扣固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汽车门锁外释放机构,包括一端与车门把手连接的外释放杆、控制汽车门锁开锁的外开连杆和锁体外壳,所述外开连杆上设有沿其扳动方向延伸的长条形孔,还设有一锁体卡扣,所述锁体卡扣一侧与锁体外壳能够脱离和止动连接,该锁体卡扣另一侧设有一带动装置,该带动装置插设于外开连杆的长条形孔内,并能够沿该长条形孔长度方向滑动,外释放杆另一端与该锁体卡扣固连。【专利说明】新型汽车门锁外释放机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门锁外释放机构,特别涉及一种新型汽车门锁外释放机构。
技术介绍
汽车的门锁外释放机构是用来拉动车门外把手实现汽车门开锁的装置,汽车门把手开锁时需要设计一段空行程,避免车门在碰撞或不经意间突然打开,目前设计空行程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锁体内部设计空行程,这种设计方案结构复杂,占用锁体空间大,生产成本高,还有一种是在外开连杆上设计长条形孔,外释放杆伸入该长条形孔内,通过长条形孔实现外释放杆拉动时产生空行程,然而目前在汽车门锁组装过程中经常出现预紧现象(外释放杆在装入外开连杆长条形孔内时被向下压预先吃掉一部分外开行程,即preload现象),这种现象造成汽车门锁外释放空行程设计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汽车门锁外释放机构,该新型汽车门锁外释放机构结构简单,不占用锁体空间,能够避免外释放杆预紧现象,确保汽车门锁外释放空行程有效。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汽车门锁外释放机构,包括一端与车门把手连接的外释放杆、控制汽车门锁开锁的外开连杆和锁体外壳,所述外开连杆上设有沿其扳动方向延伸的长条形孔,还设有一锁体卡扣,所述锁体卡扣一侧与锁体外壳能够脱离和止动连接,该锁体卡扣另一侧设有一带动装置,该带动装置插设于外开连杆的长条形孔内,并能够沿该长条形孔长度方向滑动,外释放杆另一端与该锁体卡扣固连。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锁体卡扣包括本体和上盖,本体一端与上盖一端铰接连接,本体另一端与上盖另一端能够扣合连接,本体和上盖能够相互接触的表面形成一供外释放杆另一端容置的空腔,外释放杆紧紧夹设于该空腔内。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锁体卡扣的本体和上盖能够相互接触的表面分别形成大小和位置匹配的半圆柱凹槽,该两个半圆柱凹槽配合形成一圆柱孔。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锁体卡扣的本体和上盖的半圆柱凹槽内侧壁上设有相互匹配的内螺纹。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释放杆另一端外侧壁上设有能与锁体卡扣上内螺纹啮合的外螺纹。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锁体外壳上设有内凹槽,锁体卡扣的上盖外侧表面上设有凸台,该凸台在上盖处于打开状态时恰卡入锁体外壳的内凹槽内,该凸台在上盖与本体处于扣合状态时恰位于锁体外壳的内凹槽外侧。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锁体外壳上设有凸起,锁体卡扣的上盖外侧表面上设有凹槽,该凸起在上盖处于打开状态时恰卡入上盖的凹槽内,该凸起在上盖与本体处于扣合状态时恰位于上盖的凹槽外侧。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带动装置为一 T形块,该T形块的柱体部分插设于外开连杆的长条形孔内,该T形柱体的台阶面止挡于外开连杆背向锁体卡扣一侧的侧壁。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外开连杆上设计长条形孔,通过锁体卡扣与锁体外壳的止动连接实现带动装置在组装时保持在长条形孔背向外开连杆扳动开锁的一端,通过组装完成后使锁体卡扣与锁体外壳脱离实现外释放杆对外开连杆的带动,其在外释放杆的上增加外释放行程结构简单,不用更改锁体的内部设计,不占用锁体空间,生产成本低,能够避免门锁装车过程中出现的预紧现象,确保汽车门锁外释放空行程有效。【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外开连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锁体卡扣上盖打开状态主视图;图3为图2中C-C向剖视图;图4为图2的右视图;图5为锁体卡扣上盖打开状态主视图;图6为图5中A-A向剖视图;图1为锁体卡扣闭合状态主视图;图8为图7中B-B向剖视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锁体卡扣与外开连杆连接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种新型汽车门锁外释放机构,包括一端与车门把手连接的外释放杆、控制汽车门锁开锁的外开连杆I和锁体外壳2,所述外开连杆I上设有沿其扳动方向延伸的长条形孔3,还设有一锁体卡扣,所述锁体卡扣一侧与锁体外壳2能够脱离和止动连接,该锁体卡扣另一侧设有一带动装置4,该带动装置4插设于外开连杆I的长条形孔3内,并能够沿该长条形孔3长度方向滑动,外释放杆另一端与该锁体卡扣固连。设外开连杆I上长条形孔3朝向其扳动开锁的方向为一端,在汽车门锁组装时,先保持锁体卡扣与锁体外壳2处于止动连接状态,使外开连杆I处于使汽车门锁保持锁合状态的位置,且此时带动装置4位于外开连杆I长条形孔3另一端内,然后将外释放杆与锁体卡扣固定连接,最后使锁体卡扣与锁体外壳2脱离完成汽车门锁组装,这样就可以保证在组装完成时,汽车门锁处于锁合状态,且能够避免汽车门锁在组装过程中出现的预紧现象,车门在使用开锁时,拉动车门把手,车门把手带动外释放杆,外释放杆带动锁体卡扣上的带动装置4朝向外开连杆I上长条形孔3 —端运动,当其碰到长条形孔3 —端侧壁后其继续运动就带动外开连杆I朝向开锁方向扳动实现汽车门开锁,这样就在外释放杆上增加外释放行程(增加空行程),而不用更改锁体的内部设计,结构简单、稳定,生产成本低。所述锁体卡扣包括本体5和上盖6,本体5 —端与上盖6 —端铰接连接,本体5另一端与上盖6另一端能够扣合连接,本体5和上盖6能够相互接触的表面形成一供外释放杆另一端容置的空腔10,外释放杆紧紧夹设于该空腔10内,通过本体5和上盖6扣合连接实现将外释放杆夹紧连接,方便锁体卡扣与外释放杆固定连接,以及连接位置的调整。所述锁体卡扣的本体5和上盖6能够相互接触的表面分别形成大小和位置匹配的半圆柱凹槽,该两个半圆柱凹槽配合形成一圆柱孔。所述锁体卡扣的本体5和上盖6的半圆柱凹槽内侧壁上设有相互匹配的内螺纹7。所述外释放杆另一端外侧壁上设有能与锁体卡扣上内螺纹啮合的外螺纹。通过内外螺纹实现紧固卡和的所用,避免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磨损造成外释放杆与锁体卡扣松脱。所述锁体外壳2上设有内凹槽8,锁体卡扣的上盖6外侧表面上设有凸台9,该凸台9在上盖6处于打开状态时恰卡入锁体外壳2的内凹槽8内,该凸台9在上盖6与本体5处于扣合状态时恰位于锁体外壳2的内凹槽8外侧。上盖6与锁体外壳2通过内凹槽8和凸台9结构实现锁体卡扣与锁体外壳2的能够脱离和止动连接,此外还可以是在锁体卡扣和锁体外壳2上设计能够扣合连接在一起的卡扣,通过扣合和打开卡扣实现二者的脱离和止动连接。所述锁体外壳2上设有凸起,锁体卡扣的上盖6外侧表面上设有凹槽,该凸起在上盖6处于打开状态时恰卡入上盖6的凹槽内,该凸起在上盖6与本体5处于扣合状态时恰位于上盖6的凹槽外侧。所述带动装置4为一 T形块,该T形块的柱体部分插设于外开连杆I的长条形孔3内,该T形柱体的台阶面止挡于外开连杆I背向锁体卡扣一侧的侧壁。当然该带动装置4还可以是螺柱和螺母的组合体,螺柱插设于外开连杆I的长条形孔3内,螺母与螺柱螺接,且螺母止挡于外开连杆I背向锁体卡扣一侧的侧壁,除了此种结构外,还可以通过铆钉连接,凸块连接等。【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汽车门锁外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汽车门锁外释放机构,包括一端与车门把手连接的外释放杆、控制汽车门锁开锁的外开连杆(1)和锁体外壳(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开连杆上设有沿其扳动方向延伸的长条形孔(3),还设有一锁体卡扣,所述锁体卡扣一侧与锁体外壳能够脱离和止动连接,该锁体卡扣另一侧设有一带动装置(4),该带动装置插设于外开连杆的长条形孔内,并能够沿该长条形孔长度方向滑动,外释放杆另一端与该锁体卡扣固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小四,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麦格纳汽车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