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烯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591112 阅读: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22 22: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聚乙烯催化剂的制备方法,采用喷雾法制备工艺,先将无水卤化镁与通式化合物ROX和NR13进行预处理,所述通式中R、R1为C1~C10的烃基,X为卤素,反应温度-50℃~50℃,反应时间0.5~10小时,无水卤化镁、ROX及NR13的摩尔比为1:(1~5):(1~5);再将预处理的载体卤化镁与钛化合物、给电子体配制成母液;再与适量无机填料掺混,经喷雾成型后,与钛化合物活性组分接触得到催化剂。载体与通式化合物的预处理过程,可明显改善载体卤化镁的晶体形态,提高了催化剂活性组份的负载量,催化剂特别适用于乙烯聚合,在聚合过程中反应平稳,温度容易控制,而且没有粘釜现象,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采用喷雾法制备工艺,先将无水卤化镁与通式化合物ROX和NR13进行预处理,所述通式中R、R1为C1~C10的烃基,X为卤素,反应温度-50℃~50℃,反应时间0.5~10小时,无水卤化镁、ROX及NR13的摩尔比为1:(1~5):(1~5);再将预处理的载体卤化镁与钛化合物、给电子体配制成母液;再与适量无机填料掺混,经喷雾成型后,与钛化合物活性组分接触得到催化剂。载体与通式化合物的预处理过程,可明显改善载体卤化镁的晶体形态,提高了催化剂活性组份的负载量,催化剂特别适用于乙烯聚合,在聚合过程中反应平稳,温度容易控制,而且没有粘釜现象,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自20世纪70年代开发聚乙烯高效催化剂以来,聚乙烯催化剂制备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多种催化剂制备体系。早期的研磨法、悬浮浸溃法等由于载体形态及处理等方面问题,催化剂活性组份在载体上的有效负载量较低,近年来逐渐被化学反应法所替代。催化剂载体也从早期的直接使用逐渐过渡到用化学方法进行处理,以改善载体形态和性能,提闻聚合物广品的指标。制备负载型催化剂的方法也从高速搅拌法、超重力法、毛细管挤出法等逐渐过渡到管道乳化法和喷雾法等。其中喷雾法以其颗粒形态优良、活性组份在催化剂载体中分布均匀、经济、环保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如US497904、US4302565、US4302566等以硅胶为载体用浸溃法制备气相聚乙烯高效催化剂,但是这类催化剂初始活性特别高,在聚合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结块现象,不利于实现工业化生产。喷雾法制备以卤化镁为载体的催化剂已被广泛报道(US43766062、US5290745、CN93117628.7、CN02146106等)。基本方法是用钛化合物、镁化合物、给电子体溶剂和其他助剂配制成母体,与填料混合后进行喷雾制备催化剂,这类催化剂颗粒形态好,粒径分布可调,在聚合装置中操作性能良好,在烯烃聚合工艺中广泛应用。但是此类催化剂无机镁化合物在给电子体组份中溶解度较低,导致了催化剂固体组份中硅胶等无机组份在催化剂中含量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催化剂活性组份的负载量,导致催化剂聚合效率仍然不尽如人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喷雾法制备工艺,将钛化合物、卤化镁、给电子体配制成母液;再与适量无机填料掺混,经喷雾成型后,与钛化合物活性组分接触得到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母液配制前,先将无水卤化镁与通式化合物ROX和NR13进行预处理,通式ROX和NR13中的R和R1相同或不同,为C广Cltl的烃基,选自甲基、乙基、丙基、丁基、己基、环己基、苯基或取代苯基,X为卤素。具体的制备过程包括:I)在烷烃类溶液中加入卤化镁、通式为ROX和NR13的化合物进行反应,反应温度-50°C~50°C,优选-2(T20°C,反应时间0.5~10小时,优选I~3小时,卤化镁、ROX与NR13的摩尔比为I:0-5):0-5);2)再加入烷基铝化合物反应f 3小时,卤化镁与烷基铝化合物的摩尔比为I 1:20,优选 I:1?: 10,反应温度 IO0C ~100。。,优选 20^800C ;3)加入给电子体化合物反应f 3小时,所述的给电子体是常温下为液态的,含有3^8个碳原子的脂肪族或芳香族的醚、酯、醇化合物,卤化镁与给电子体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1~1:50,优选 1:1~1:30 ;再加入平均粒径小于I μ m的烟雾状硅胶,卤化镁与硅胶的摩尔比为50 1:1,在IOO0C以下,优选2(T80°C下搅拌反应20分钟~3小时,得到喷雾浆料;4)将浆料引入喷雾干燥器,在氮气保护下,控制喷雾干燥器进口温度为60^200 V,出口温度为4(Tl50°C,调节雾化气流流量,得到平均粒径为10 μ π~60 μ m的球型颗粒,优选的为20 μ π~40 μ m ;5)收集喷雾所得固体后,在-20°c~20°C下加入钛化合物,加热到8(Tl30°C下反应0.5~3小时后冷却到室温,经洗涤、干燥得到固体催化剂。所述的卤化镁优选氯化镁;烷基铝化合物优选三甲基铝或三乙基铝。所述的给电子体选自二乙醚、四氢呋喃、乙酸乙酯、苯甲酸乙酯或异丁醇,给电子体可以单独使用或混合使用。钛化合物满足结构通式(R2O) nTiCl4_n(0≤η≤4),其中R2为具有(TlO个碳原子的烷基。选自四氯化钛、钛酸正丁酯、钛酸异丙酯、钛酸异丁酯、钛酸正己酯或钛酸戊酯其中的一种或两种,优选四氯化钛。按上述步骤得到的催化剂在进行乙烯聚合之前,需要加入适量的助催化剂,如有机锌化合物、有机镁化合物、有机铝化合物等,优选有机铝化合物,如三乙基铝、三甲基铝、一氯二乙基铝、三异丁基铝等。助催化剂与催化剂摩尔配比为Al:Ti=(3(T300):l,优选为(50~260):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催化剂适用于烯烃聚合特别是乙烯聚合,包括乙烯均聚或乙烯与31个碳原子的α-烯烃共聚合,α-烯烃优选丁烯-1和己烯-1。聚合工艺可以采用气相聚合、淤浆聚合和溶液聚合,优选气相聚合。本专利技术中,载体与通式化合物ROX、NR13的预处理过程,可明显改善载体卤化镁的晶体形态,提高了催化剂活性组份的负载量。催化剂在聚合过程中反应平稳,温度容易控制,而且没有粘釜现象,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但应理解为实施例并不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实施例1一、催化剂制备在用氮气充分置换的三口烧瓶中加入50ml 二氯甲烷、8.1gC2H5OCl和10.1g三乙基胺及9.5g无水氯化镁,在-10°C反应I小时后,体系中加入20g三乙基铝,在50°C下反应2小时,再加入300ml四氢呋喃,反应2小时后,过滤掉底部少量固体组份,留上层清液备用。往上述溶液中加入2g烟雾状硅胶,保持40°C搅拌I小时后,在氮气保护下引入喷雾干燥器,设定喷雾干燥器进口温度为140°C,浆液料出口温度为40°C,调节雾化气流及浆液进料泵功率,使喷雾干燥器出口温度稳定在90°C左右的条件下进行喷雾,得平均粒径为25 μ m微球形催化剂载体粉末。取上述微球形催化剂载体粉末5g放置于用氮气充分置换的三口瓶中,加入60ml庚烷,降温到-10°C,搅拌下缓慢滴加15ml四氯化钛,维持温度反应I小时后,缓慢升温到80°C,恒温反应I小时后滤掉清液,洗涤、干燥后得固体催化剂组份,配制成0.01g/ml的己烷溶液备用。二、聚合实验向2L反应釜中加入1.2L己烷,2.8mmol三乙基铝,上述催化剂溶液2ml,在80°C、氢气分压为10%的条件下聚合2小时,聚合结果及聚合物性能见附表。实施例2一、催化剂制备在用氮气充分置换的三口烧瓶中加入50ml 二氯甲烷、10.8gC6H50Cl和10.7g三乙基胺及9.5g无水氯化镁,在常温下反应I小时后加入20g三乙基铝,在60°C下反应2小时,然后加入380ml乙酸乙酯,反应2小时后,过滤掉底部少量固体组份,留上层清液备用。往上述溶液中加入2g烟雾状硅胶,保持40°C搅拌I小时后,在氮气保护下引入喷雾干燥器,设定喷雾干燥器进口温度为140°C,浆液料出口温度为40°C,调节雾化气流及浆液进料泵功率,使喷雾干燥器 出口温度稳定在90°C左右的条件下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聚乙烯催化剂的制备方法,采用喷雾法制备工艺,将钛化合物、卤化镁、给电子体配制成母液,再与适量无机填料掺混,经喷雾成型后,与钛化合物接触得到,其特征在于:母液配制前,先将无水卤化镁与通式化合物ROX和NR13进行预处理,通式化合物中的R、R1为C1~C10的烃基,X为卤素,具体的制备过程包括:1)在烷烃类溶液中加入卤化镁、通式为ROX和NR13的化合物进行反应,反应温度?50~50℃,反应时间0.5~10小时,卤化镁、ROX与NR13的摩尔比为1:(1~5):(1~5);2)再加入烷基铝化合物反应1~3小时,卤化镁与烷基铝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1~1:10,反应温度10℃~100℃;3)加入给电子体化合物,反应1~3小时后在清液中加入平均粒径小于1μm的硅胶,卤化镁与硅胶的摩尔比为50:1~1:1,在小于100℃温度下搅拌反应20分钟~3小时,得到喷雾浆料;4)在氮气保护下,控制喷雾干燥器进口温度为60~200℃,出口温度为40~150℃,调节雾化气流流量,得到平均粒径为10μm~60μm的球型颗粒;5)收集喷雾所得固体后,在?20℃~20℃下加入钛化合物,加热到80~130℃下反应0.5~3小时后冷却到室温,经洗涤、干燥得到固体催化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安平朱博超贾军纪李振昊李振宇李艳芹高琳谢克锋宋赛楠张平生刘文霞陈雪蓉郝萍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