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出成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48127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射出成型模具,包含可相对开启与闭合的一第一模块与一第二模块,该二模块闭合时共同围设形成一成型用的型腔与一空间;而且,该第二模块更连接有一夹固件,该夹固件是可受操作而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间往复移动,当夹固件于第一位置时,夹面未接触第二模块,当夹固件于第二位置时,夹面接触第二模块,当第一、第二模块闭合时,该夹固件容置于该空间,且位于该型腔周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模具,更详而言之是指一种射出成型模具。技术背景为追求塑件的高精度与高品质,各种表面装饰制程因应而生,以模内 贴合成型制程为例,其主要技术为先对一薄膜进行印刷与装饰,接着以高 气压拉伸立体成型,通过此塑造出薄膜的形状,再接着冲切所需尺寸,尔 后放入模具射出成型,而射出成品因表面具有该装饰薄膜,因此其外观面 耐磨,文字与图案不易破损或脱落;但,由于薄膜是先于模具外部成型后, 再被置入模具的模穴,然而目前各种塑料原料皆具有热涨冷縮的特性,因 此薄膜在经外部成型后,将因为固化时间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收缩率(即 縮水率),造成薄膜置入模穴时产生无法密合的现象,进而使得射出机在 将射出料以高温高压射入模穴时,发生薄膜破裂的情形,造成不良率升高, 导致产品上的文字或图案不在预定位置上,反到使得射出成品不美观。为改善上述缺失,遂有业者开发出一种如图l至图5所示的模内薄膜 贴合成型制程,该制程所使用的射出成型模具1包括一公模2与一母模3, 该公模2具有一第一表面2a,且于该第一表面2a突起形成有一凸部2b, 该母模3具有一第二表面3a,且于该第二表面3a凹陷形成有一凹部3b; 一连续状薄膜4被置入模具1内,并且被控制与该母模3保持一适当距离, 接着, 一具有高热的加热板6被操作下移至该公、母模2、 3间一预定位 置,待到位后再往母模3方向移动,并以其加热面6a与该母模3的第一 表面3a—同夹固该薄膜4,使该薄膜4受到固定,此时受热软化的薄膜4被一气压源(图未示)真空吸引而贴附于该母模3的凹部3b以形成一预定形状,尔后,加热板6被移至模具1外部,模具1开始闭合进行射出成型, 使得射出料与该薄膜4结合,最后,开模后即可得到表面披覆有该薄膜4 的成型品,据以改善前述薄膜定位不良的问题。然而在图2的加热程序中,该加热板6与该薄膜4所以几近接触的方 式加热,因此薄膜4容易遭受加热板6的高温影响而熔融;即便上述薄膜 4不会发生熔融现象,但在接下来图3的加热程序中,由于该加热板6是 直接夹固该薄膜4周边并进行加热,因此薄膜4极易被高热熔融,致使整 个制程中断;所以,即便该薄膜4可承受加热板6的高温而不毁坏,但该 薄膜4仍将因温度不易控制而产生翘曲,除使成品外观不平整外,亦无法 产生大角度的弯折变形,因此产品的弯折角度均小于70度以下,造成产 品应用范围窄化;其次,薄膜4亦有可能因过热黏附于该加热板6上而被 一并带离,导致薄膜4无法与母膜3顺利结合。因此,上述薄膜4受损问题一旦发生,整个作业流程势必停止,并且 须待受损薄膜处理完后,始可重新启动作业,如此一来,势必将造成生产 不便与材料浪费,实不符经济效益。有鉴于此,本案专利技术人乃经详思细索,并积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开发 与制造经验,终而有本专利技术的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射出成型模具,是利用模具上的夹固 件固定薄膜,以及隔开该薄膜与加热源,通过扩展产品应用范围外,同时 兼顾成品的精度与品质。为达成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所提供一种射出成型模具,其包括一第一 模块与一可相对第一模块开启与闭合的第二模块,该第一、第二模块闭合 时共同围设形成一成型用的型腔与一空间;该模具更包括一夹固件,该夹 固件是连接于该第二模块,且具有一夹面,当该第一、第二模块开启时, 该夹固件受操作而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间往复移动,当该夹固件于 该第一位置时,该夹面未接触该第二模块,当该夹固件于该第二位置时, 该夹面接触该第二模块,当该第一、第二模块闭合时,该夹固件容置于该 空间,且位于该型腔周围;通过此,本专利技术模具的夹固件是可取代现有加 热器夹固薄膜,以使得成品应用范围获得扩展,并同时兼具高精度与高品 质。附图说明图1至图5为现有模内薄膜贴合成型制程及其使用的模具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射出成型模具的分解立体图;图7为第一模块的顶视图;图8为第一模块的前视图;图9为第二模块的立体图;图IO揭示夹固件连接于第二模块的前视图;图11揭示第一模块与第二模块闭合时的局部剖视图,以揭示气孔的图12揭示第一模块与第二模块闭合的侧视图;图13为图12的剖视图;图14为夹固件的立体背视图;图15为夹固件的立体前视图;图16揭示悬臂夹持薄膜伸入至本专利技术凹槽内的顶视图,夹固件尚未 夹固薄膜的顶视图;图17为图16的侧视图;图18揭示夹固件夹固薄膜,且悬臂仍位于凹槽内的侧视图; 图19揭示薄膜被夹固件夹固,且悬臂己伸出凹槽的顶视图; 图20为图19的侧视图;图21揭示薄膜被夹固于第二模块与夹具的间的前视图; 图22揭示薄膜被第一止滑条与第二止滑条夹紧; 图23揭示加热器对薄膜进行加热的侧视图; 图24揭示薄膜被真空吸附于第二模块而成型的恻面剖视图; 图25揭示模具闭合进行射出成型的侧面剖视图; 图26揭示模具开启的侧视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射出成型模具11第一模块lla注入道12第一分模面121切刃部13凸部14容置槽15第二模块15a导孔16第二分模面161第一止滑条162切刃槽17凹部18底面19侧面20气孔21气道22型腔23空间24凹槽25夹固件26汽缸26a活塞杆27套接管28夹面29沟槽30第二止滑条31镂空部32导杆33加热器100射出机101薄膜102悬臂103夹膜器104成品Pl第一位置P2第二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图6至图25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射出成型模具10,该模具10 包括一第一模块ll、 一第二模块15与一夹固件25,本实施例是将该模具 IO运用于模内薄膜结合成型制程,其中请配合图6至图8,该第一模块11于本实施例中是连接于一射出机 100,且为可受控制移动的模块;该第一模块11具有一第一分模面12与 一突出形成于该第一分模面12的凸部13,且设有一注入道lla,该射出 机100可将射出料自该注入道lla射进模具10内部;该第一模块ll自该 第一分模面12凹陷形成有一容置槽14;请续配合图9至图10所示,该第二模块15于本实施中为固定的模块, 其是通过由前述第一模块11的移动而与的进行开启及闭合;该第二模块 15具有一第二分模面16与一凹陷形成于该第二分模面16的凹部17,其 中该第二分模面16周边具有二第一止滑条161,该各第一止滑条161于本 实施例是为圈状橡胶,该凹部17具有一底面18与一围绕该底面18的侧 面19,该底面18与该侧面19夹角大于70度以上,本实施例为互成约略 90度,该底面18与该侧面19的交接处环绕设有一气孔20(参照图9及图 11所示),该气孔20透过该第二模块15内部布设的一气道21与外部气压 源(图未示)连接,该气压源是可为泵浦,可操控使该凹部17于密闭状态 下被抽取呈真空负压状态或增压至正压状态,其中该气孔20的孔径朝该 第二分模面16的相反方向增加;另外,该第二模块15设有四个导孔15a;请再参照图12、图13,上述第一模块11与第二模块15闭合时,该 第一分模面12与第二分模面16接触,且该凸部13与该凹部17共同围设 形成一射出成型用的型腔22,且第二分模面16与该容置槽14共同构成一 空间23 (参照图6及图13所示)。另须说明的是,如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薄膜101于制程开始前己先被裁 制成一预定尺寸的单一片材,并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射出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模块;一第二模块,该第二模块与该第一模块相对开启与闭合,该第一、第二模块闭合时共同围设形成一成型用的型腔与一空间;一夹固件,连接于该第二模块,且具有一夹面,当该第一、第二模块开启时,该夹固件受操作而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间往复移动,当该夹固件于该第一位置时,该夹面未接触该第二模块,当该夹固件于该第二位置时,该夹面接触该第二模块,当该第一、第二模块闭合时,该夹固件容置于该空间,且位于该型腔周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聪文
申请(专利权)人:翔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