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内薄膜结合成型制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48134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模内薄膜结合成型制程,首先提供一薄膜、一模具与一射出机,接着将该薄膜置入该模具,并操作该模具夹持固定该薄膜,之后热成型该薄膜成一预定形状后,操作该模具闭合,最后利用该射出机将一射出料注入该模具,使该射出料与该薄膜结合,据以制得一表面披覆有该薄膜的成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与表面装饰技术有关,更详而言之是指—种模内薄膜结合成型制程
技术介绍
为追求塑件的高精度与高B卩质,各禾中表面装饰制程因应而生,以模内贴合成型制程为例, 其主要技术为先对薄膜进行印刷与装饰,接着以高气压拉伸体成型由此塑造出薄膜的形状再接着冲切所需尺寸尔后放入模具射出成型而射出成品因表面胃有该装饰薄膜,因此其外观面耐磨,文字与图案不易破损或脱落;惟,由于薄膜是先于模具外部成型后,再被置入模具的模穴,然而目、' 目IJ各种塑料原料皆有热涨冷縮的特性,因此薄膜在经外部成型后,将因为固化时间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收縮率(即縮水率)造成薄膜置入模穴时产生无法密合的现象,进而使得射出机在将射出料以高温高压射入模穴时发生薄膜破裂的小主 l冃形,造成不良率升高,导致产品上的文字或图案不在预定位置上,反到使得射出成品不美观。为改善上述缺点,遂有业者开发出一种如图1至图5所示的模内薄膜结合成型制程,其步骤为先提供包括有一公模2与 一 母模3的模具1 ,其中该公模2具有一第一表面2a,且于该第一表面2a突起形成有—凸部2b,该母模3具有一第二表面3a,且于该第—表面3a凹陷形成有一凹部3b;接着将一连续片状薄膜4置入模具1 ,并控制该薄膜4与该母模3保持适当距离,再接着操作 一 具有高热的加热板6下移至该公、母模2 、3之间 一 预定位置,待到位后再控制该加热板6往该母模3方向移动,并以其加执 / "、面6与该母模3的第二表面3a —同夹固该薄膜4,使该薄膜4受到固定,此时受热软化的薄膜4被气压源(图未示)真空吸引而贴附于该母模3的凹部3b以形成一预定形状,尔后,加热板6被移至模具1外部,且模具1闭合进行射出成型,以使得射出料与该薄膜4结合,开模后即可得到表面披覆有该薄膜4的成型n,据以改善前述薄膜定位不良的问题。诚然上述射出后的成型品由于表面具有该薄膜4保护,因此其表面耐磨,且文字或图案不易破损或脱落;惟此般的制程仍存有下述情形而有所不便及困扰即在图2的加执程序中,该加热板6与该薄膜4是以几近接触的方式加执,因此薄膜4容易遭受加执 "、、板6的商温影响而熔融即便上述薄膜4不会发生熔融现象,但在接下来图3的加热程序中,由于该加执 / 、、、板6是直接夹固该薄膜4周边并进行加热,因此薄膜4极易被高热熔融,致使整个制程中断;是以,即便该薄膜4可承受加热板6的高温而不毁坏,但该薄膜4仍将因温度不易控制而产生翘曲,除使成品外观不平整外,亦无法产生大角度的弯折变形,因此产P 叩的弯折角度均小于70度以下,造成产品应用范围窄化;其次,薄膜4亦有可能因过热粘附于该加热板6上而被一并带离,导致薄膜4无法与母膜3顺利结合c因此上述薄膜4受损问题一旦发生,整个作业流程势必停止,且须待受损薄膜处理完后,始可重新启动作业,如此—来,势必将造成生产不便及材料的浪费是以,上述制程成本与良率实不符经济效益£有鉴于此,本案专利技术人乃经详思细索,并积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开发与制造经验,终而有本专利技术的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巨的在于提供 一 种模内薄膜结合成 型制程,是直接利用模具夹持固定薄膜并隔开该薄膜与加扭 "、、源,以扩展产品应用范围外,同时兼顾成p 如的精度与品质。缘以达成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 一 种模内薄膜结合成型制程,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提供 一 薄膜;提供 一 模具与 一 射出机,其中该模具包括一第模块、一第二模块与 一 位于该第 一 与第二模块间的夹固件该夹固件可受操作而于一未接触该第二模块的第位置与 一 接触该第二模块的第二位置间往复移动将该薄膜置入该模具第二模块上方;操作该模具的夹固件夹固该薄膜于第二模块上;执 '、"成型该薄膜成一预定形状于第二模块内;操作该模具的第 一 模块与第二模块闭合形成射出六间操作该射出机将 一 射出料注入该模具的射出空间使该射出料与该薄膜结合,以制得 一 表面披覆有该薄膜的成品;以及进行开模作业,该第 一 模块被操作往该第二模块反方向移动,取出成品。其中该薄膜于提供前已预先制成一预定尺寸的单 一片材。其中该第—■模块与该射出机连接,该第二模块与该夹固件连接在该薄膜被置入该模具之前,该夹固件位于该第位置,在该薄膜被置入该模具之后,该夹固件受操作移动至该第二位置而将该薄膜夹固于该第—模块与该夹固件之间, 之后再热J成型该薄膜。其中该第—模块具有一凸部,该第二模块具有凹部该夹固件具有 一 对应该凹部的镂空部,在成型该薄膜之后,该第 一 模块往该第二模块方向移动,且其凸部穿过该夹固件的镂空部而与该第二模块的凹部接合,以使该模具闭合,之后该射出机将该射出料白该凸部注入该模具。其中该夹固件是受到一连接该第二模块与该夹固件的汽缸组的驱动而于该第 一 位置与第二位置间往复移动其中在提供薄膜作业步骤方面,该薄膜是利用送膜装置将其白该模具外部输送至该第二模块与该夹固件之间其中该送膜装置包括二悬臂,该二悬臂夹持该薄膜的—_^相对端,且自该模具外部受操作移动至该模具附近而将该薄膜输送至该第二模块与该夹固件之间。其中该第一模块具有—凹槽,该悬臂夹持该薄膜伸入该—凹槽而将该薄膜输送至该第一模块与该夹固件之间,并在该夹固件到达该第二位置后松释该薄膜并伸出该凹其中目u述热成型该薄膜的步骤是先对该薄膜进行加执 "、、,再使得该薄膜贴附于该第二模:块I凹部底面c其中是该对该第二模块凹部抽真空形成负压,使得该薄膜贴附于该模块其中是该对该薄膜外部形成正压使得该薄膜贴附于该第模块'其中该薄膜是通过—加执装置进行加扭 V、",于加执目IJ,该加执装置是先自该模外部受操作移动至该第一模块与该夹固件之间,之后以相隔至少大于该夹固件厚度的距离的方式再对该薄膜进行加扭该第一模块连接一气压源,在该薄膜《*A —预定时间后,启动该气压源对该第二模块凹部抽真空,并于该射出料与该薄膜结合成型后,关闭该气压源其中该进行开模作业时并启动该气压源增压为正压进而推离该成品及该薄膜脱离该第二模块的凹部。其中该凹部具有大于7 0度以上的弯折。是以,本专利技术的夹固件是可取代现有加热器夹固 薄膜,以使得成品应用范围获得扩展,并同时兼具高 精度与高品质。附图说明以下,列举本专利技术图详细说明于后,其中 图1至图5为现有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 一 较佳实施例的模内薄膜结合成型制程,揭示该制程在开始前的薄膜、模具与射出机的 位置。图7揭示悬臂夹持薄膜伸入至凹槽内的顶视图。 图8为图7的侧视图。图9揭示夹固件夹固薄膜,且悬臂仍位于凹槽内 的侧视图。图lO揭示薄膜被夹固件夹固,且悬臂已伸出凹 槽的顶视图。图ll揭示薄膜被夹固件夹固,且悬臂己伸出凹 槽的侧视图。图l 2为图9的正视图。图1 3揭示薄膜受到加热装置加热的侧视图。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下列附 模内薄膜结合成型制程的示意图14揭示薄膜被真空吸附于第二模块而成型的剖视15揭不模具闭合进行射出成型的侧面剖视16揭示模具开启的侧视图。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6至图16所示,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模内薄膜结合成型制程,其包;括下列步骤首先,准备一薄膜1 0 , 本实施例的薄膜10已预先雜 顿切制成一预定尺寸大小的单一片材,其表面可视需求而预先形成文字或图案;该薄膜10是装载于一送膜装置1 00上,该送膜装置1 0 0将连续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模内薄膜结合成型制程,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提供一薄膜;提供一模具与一射出机,其中该模具包括一第一模块、一第二模块与一位于该第一与第二模块间的夹固件,该夹固件可受操作而于一未接触该第二模块的第一位置与一接触该第二模块的第二位置间往复移动;将该薄膜置入该模具第二模块上方;操作该模具的夹固件夹固该薄膜于第二模块上;热成型该薄膜成一预定形状于第二模块内;操作该模具的第一模块与第二模块闭合形成一射出空间;操作该射出机将一射出料注入该模具的射出空间,使该射出料与该薄膜结合,以制得一表面披覆有该薄膜的成品;以及进行开模作业,该第一模块被操作往该第二模块反方向移动,取出成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聪文
申请(专利权)人:翔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