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滚轮注塑的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471876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12-19 05: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滚轮注塑的模具,包括定模和动模,所述定模设置有内陷的第一凹坑和第二凹坑;所述第一凹坑包括第一斜面;所述第二凹坑设置在所述第一凹坑的底部,所述第二凹坑的侧面与所述第一斜面的端点相连;所述动模包括在合模时进入所述第一凹坑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设置有第三凹坑,所述第三凹坑包括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的直径沿进入所述动模内部方向逐渐变小且与所述第一斜面对称;所述动模还设置有第四凹坑;所述动模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四凹坑底面中心的第一凸起。实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用于滚轮注塑的模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其成本较低、效率较高。(*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模具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滚轮注塑的模具。
技术介绍
    滚轮是一种工业设备常用的部件。特别是在电路板制作设备中,滚轮的使用更加普遍。例如,用于进料、使制作的电路板在加加工设备上移动等等。通常,滚轮由通过事先制作的模具注塑得到。随着工业设备的精度越来越高,对上述滚轮的要求也变得也越来越高,例如,通常会要求该产品不能有合模线、不能有由于出模而出现的凹陷等等。在现有的注塑产品中,这些缺陷基本上是不能避免的。在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二次加工的方法来消除上述矛盾。例如,采用机械加工的方法(通常是车或铣)消除上述合模线。但是,这种方法由于采用二次加工,其成本较高、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成本较高、效率较低、需要二次加工的缺陷,提供一种一次成型、成本较低、效率较高的用于滚轮注塑的模具。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用于滚轮注塑的模具,包括定模和动模, 所述定模设置有内陷的第一凹坑和第二凹坑;所述第一凹坑包括由合模面向所述定模内延伸的、圆柱形的侧面和由所述侧面靠近定模内部一端向所述定模内部延伸、且其直径逐渐变小的第一斜面;所述第二凹坑设置在所述第一凹坑的底部,所述第二凹坑为向所述定模内部延伸的圆柱形,所述第二凹坑的侧面与所述第一斜面的端点相连;所述动模包括在合模时进入所述第一凹坑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突出的顶面设置有第三凹坑,所述第三凹坑包括由所述突出部顶面边缘开始向所述动模内部延伸的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的直径沿进入所述动模内部方向逐渐变小且与所述第一斜面对称;所述动模还设置有第四凹坑,所述第四凹坑为圆柱形,其侧面与所述第一斜面靠近所述动模内部的一端连接;所述动模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四凹坑底面中心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四凹坑底面,另一端在合模时进入所述第二凹坑且与其底面接触。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一凹坑的侧面通过第一弧面连接;所述突出部的顶面和所述第二斜面通过第二弧面连接,所述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的角度相对称。更进一步地,出料口设置在所述定模上,其位置设置在所述第一弧面与所述第一凹坑侧面的连接处。 更进一步地,出模顶针设置在所述第二凹坑底面上避开合模时所述第一凸起的位置。更进一步地,所述出模顶针与产品接触面的形状为一圆环,所述圆环的外圆周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凹坑直径,其内圆周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凸起直径。更进一步地,所述出模顶针与产品接触面的形状为一具有多个缺口的圆环,所述圆环的外圆周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凹坑直径,其内圆周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凸起直径。更进一步地,所述出模顶针包括2个,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凹坑底面上对称的位置;每个顶针与所述产品的接触面是圆环的一部分,小于1/2圆环;所述圆环的外圆周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凹坑直径,其内圆周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凸起直径。 实施本技术的用于滚轮注塑的模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该模具并不是将定模和动模的合模面设计在产品的中间部分,而是将合模面设计在滚轮的弧面连接点上;同时,在定模型腔的最深处采用大面积的顶针,使得该产品生成后既没有合模线,也不会因为顶针而出现凹陷。所以其不需要二次加工。因此,其成本较低、效率较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用于滚轮注塑的模具实施例中该模具合模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所述实施例开模时的定模和动模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在本技术用于滚轮注塑的模具实施例中,该模具包括定模1和动模2, 该定模1设置有内陷的第一凹坑11和第二凹坑14;第一凹坑11包括由合模面向定模1内部延伸的、圆柱形的侧面12和由侧面12靠近定模1内部一端再向定模1内部延伸、且其直径逐渐变小的第一斜面13;第二凹坑14设置在第一凹坑11的底部,第二凹坑12的形状为向定模1内部延伸的圆柱形,第二凹坑的侧面15与第一斜面13的端点相连;而动模2包括在合模时进入第一凹坑11的突出部21,突出部21突出的顶面设置有第三凹坑24,第三凹坑24包括一个由突出部21顶面边缘开始向动模2内部延伸的第二斜面23,第二斜面23的直径沿进入动模2内部方向逐渐变小且其形状(即其表面的曲面)与第一斜面13对称;动模2还设置有第四凹坑24,第四凹坑24的形状为圆柱形,其侧面与第二斜面23靠近动模2内部的一端连接;动模2还包括设置在第四凹坑24底面中心的第一凸起25;第一凸起25一端固定连接在第四凹坑24的底面,另一端在合模时进入第二凹坑12且与其底面接触。在本实施例中,实际上,注塑得到的滚轮包括圆柱形的轴套(由上述第一凸起25形成)和与该轴套一次成型、设置在所述轴套上的圆环形滚轮,轴套的圆心位置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通孔,圆环形滚轮设置在该轴套长度方向的中心位置,该圆环形滚轮具有渐变的厚度,由其边缘向所述轴套方向逐渐加厚(由上述的第一斜面13和第二斜面23形成)。请参见图2,在图2中,定模1和动模2合模后形成的型腔(即图2中的空白部分)就是滚轮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斜面13与第一凹坑11的侧面12通过第一弧面18连接,这些,其得到的产品具有通常所述的倒圆角或R位的效果,即其连接点不是直角,而是一个弧状,便于该滚轮转动;此外突出部21的顶面和第二斜面23也是通过类似的第二弧面(图中未标记)连接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弧面18和第二弧面的角度相对称。也就是说,该滚轮两边均是倒圆角的。此外,通常而言,对于注塑模具,其出料口的设置需要仔细考虑,出料口设置的位置不对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出模线,这对产品特别是像本实施例中涉及的转动的滚轮是不利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本实施例中,出料口(图中未示出)设置在定模1上,其位置设置在第一弧面18与第一凹坑11的侧面12的连接处。这样的设置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出模线的出现,减少后续的加工程序,有利于产品的一次成型。 同样地,在注塑模具中,出模顶针的设计也是比较重要的。设计的不好的出模顶针不仅可能造成出模困难,还会在产品上留下顶出时受力而带来的凹痕。通常来讲,出模顶针的设计包括其位置和形状。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达到顺利出模且不留痕迹的出模要求,出模顶针(图中未示出)设置在第二凹坑14底面上,其设置的位置避开合模时第一凸起25的位置,也就是能够准确地顶在产品上,使其顺利出模。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一些情况下,出模顶针与产品接触面的形状为一圆环,该圆环的外圆周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凹坑14直径,其内圆周直径大于或等于第一凸起25的直径。便于安装在上述第二凹坑14的底面并准确地在需要时对产品施加作用力。在此基础上,出模顶针与产品接触面的形状也可以为一具有多个缺口的圆环,该圆环的外圆周直径小于第二凹坑14直径,其内圆周直径大于或等于第一凸起25的直径。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的另外一些情况下,出模顶针也可以包括2个,分别设置在第二凹坑14底面上对称的位置;每个顶针与产品的接触面是圆环的一部分,小于1/2圆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滚轮注塑的模具,包括定模和动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定模设置有内陷的第一凹坑和第二凹坑;所述第一凹坑包括由合模面向所述定模内延伸的、圆柱形的侧面和由所述侧面靠近定模内部一端向所述定模内部延伸、且其直径逐渐变小的第一斜面;所述第二凹坑设置在所述第一凹坑的底部,所述第二凹坑的形状为向所述定模内部延伸的圆柱形,所述第二凹坑的侧面与所述第一斜面的端点相连;所述动模包括在合模时进入所述第一凹坑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突出的顶面设置有第三凹坑,所述第三凹坑包括由所述突出部顶面边缘开始向所述动模内部延伸的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的直径沿进入所述动模内部方向逐渐变小且与所述第一斜面对称;所述动模还设置有第四凹坑,所述第四凹坑的形状为圆柱形,其侧面与所述第二斜面靠近所述动模内部的一端连接;所述动模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四凹坑底面中心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四凹坑底面,另一端在合模时进入所述第二凹坑且与其底面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滚轮注塑的模具,包括定模和动模,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模设置有内陷的第一凹坑和第二凹坑;所述第一凹坑包括由合模面向所述定模内延伸的、圆柱形的侧面和由所述侧面靠近定模内部一端向所述定模内部延伸、且其直径逐渐变小的第一斜面;所述第二凹坑设置在所述第一凹坑的底部,所述第二凹坑的形状为向所述定模内部延伸的圆柱形,所述第二凹坑的侧面与所述第一斜面的端点相连;所述动模包括在合模时进入所述第一凹坑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突出的顶面设置有第三凹坑,所述第三凹坑包括由所述突出部顶面边缘开始向所述动模内部延伸的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的直径沿进入所述动模内部方向逐渐变小且与所述第一斜面对称;所述动模还设置有第四凹坑,所述第四凹坑的形状为圆柱形,其侧面与所述第二斜面靠近所述动模内部的一端连接;所述动模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四凹坑底面中心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四凹坑底面,另一端在合模时进入所述第二凹坑且与其底面接触。
2.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海二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欣汉生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