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滚动支承装置的轴构件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437233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12-12 02:27
【问题】抑制在车轮滚动支承装置的轴构件中由施加至通过冷锻造方式形成的凸缘部的载荷而在该凸缘部中产生的局部应力集中(应力集中)。【方案】由冷锻造形成的凸缘部包括外凸缘部和内凸缘部。当在轴向截面中观察时,内凸缘部形成为比外凸缘部更厚,以及,处于设置有螺栓座面部(27a)的一侧上的凸缘面的形状包括凸弯曲形状,该凸弯曲形状连接至外凸缘部,作为从在径向基端部的位置处在径向方向上具有恒定长度的竖直面形状的基部位置至外凸缘部的凸缘面形状;以及凸弯曲部(21i),凸弯曲部(21i)在相对于凹弯曲部(21h)的径向内侧中连续地结合至凹弯曲部(21h)。凸弯曲部(21i)的曲率半径(R3)比凹弯曲部(21h)的曲率半径(R2)更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问题】抑制在车轮滚动支承装置的轴构件中由施加至通过冷锻造方式形成的凸缘部的载荷而在该凸缘部中产生的局部应力集中(应力集中)。【方案】由冷锻造形成的凸缘部包括外凸缘部和内凸缘部。当在轴向截面中观察时,内凸缘部形成为比外凸缘部更厚,以及,处于设置有螺栓座面部(27a)的一侧上的凸缘面的形状包括凸弯曲形状,该凸弯曲形状连接至外凸缘部,作为从在径向基端部的位置处在径向方向上具有恒定长度的竖直面形状的基部位置至外凸缘部的凸缘面形状;以及凸弯曲部(21i),凸弯曲部(21i)在相对于凹弯曲部(21h)的径向内侧中连续地结合至凹弯曲部(21h)。凸弯曲部(21i)的曲率半径(R3)比凹弯曲部(21h)的曲率半径(R2)更小。【专利说明】车轮滚动支承装置的轴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轮滚动支承装置的轴构件。
技术介绍
通常,例如在专利文献I和专利文献2中公开和已知一种车轮滚动支承装置的轴构件,其包括:轴部,在该轴部中在外周面上形成有内环滚道面;配装轴部,该配装轴部形成在该轴部的一端侧上;以及多个凸缘部,所述多个凸缘部位于该轴部和该配装轴部之间并且沿径向向外的方向呈放射状延伸,并且放置有毂螺栓的螺栓孔穿过所述多个凸缘部的每个凸缘部而形成。在专利文献I和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车轮滚动支承装置的轴构件均由冷锻造中的侧向挤压过程模制。因此,与形成为盘状形状的常规凸缘部相比,重量能够得到减轻。此外,通常,还已知一种通过热锻造来模制车轮滚动支承装置的轴构件的制造方法。在由热锻造模制的表面中,尺寸精度低,并且在表面中发生氧化和脱碳。因此,在模制的表面中,需要对尺寸精度要求高的部分应用机加工。然而,已知的是,加工精度要求高的车轮滚动支承装置的轴构件能够由冷锻造而获得。在专利文献I和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车轮滚动支承装置的轴构件中,凸缘部具有这样的构型:所述凸缘部位于轴部与配装轴部之间并且形成为沿径向向外的方向呈放射状延伸。现有技术参考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JP-A-2006-111070专利文献2 JP-A-2008-45718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构成车轮滚动支承装置的轴构件的车轮支承装置被附接以相对于车辆车体的悬架旋转地支撑车轮。因此,由于车辆转向而产生的载荷作为弯曲载荷施加于车辆滚动支承装置的轴构件,并且在车辆滚动支承装置的凸缘部中出现重复应力。由车轮在车辆行驶期间产生的载荷通过车辆滚动支承装置的轴构件的凸缘部的毂螺栓施加,并且由于该载荷而产生的应力在毂螺栓附近集中。这样,车轮滚动支承装置的轴构件的凸缘部具有显著应力集中的结构。然而,上述的专利文献I和专利文献2未能在考虑到凸缘形状受到在诸如车轮滚动支承装置的外环和毂螺栓之类的各种部件与诸如车轮和制动转子之类的配伍部件之间的平衡所限制时,明确地公开在车轮滚动支承装置的轴构件的凸缘部中形成抑制由于上述载荷而产生的应力的集中的凸缘形状的方法。因此,还存在改进的空间。本专利技术已经鉴于上述目的进行实施。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在车轮滚动支承装置的轴构件中抑制由施加至通过冷锻造形成的凸缘部的载荷而产生的局部应力集中(应力集中),其中该车轮滚动支承装置的轴构件包括:轴部,在该轴部中在外周面上形成有内环滚道面;配装轴部,该配装轴部形成在轴部的一端侧上;以及多个凸缘部,所述多个凸缘部位于轴部与配装轴部之间且沿径向向外的方向呈放射状延伸,并且穿过所述多个凸缘部中的每个凸缘部均形成有放置毂螺栓的螺栓孔。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为了解决该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方式的车轮滚动支承装置的轴构件为如下车轮滚动支承装置的轴构件,其包括:轴部,在所述轴部中在外周面上形成有内环滚道面;配装轴部,所述配装轴部形成在轴部的一端侧上;以及多个凸缘部,所述多个凸缘部沿径向向外的方向呈放射状延伸,并且穿过多个凸缘部的每个凸缘部均形成有要放置毂螺栓的螺栓孔,该车轮滚动支承装置的轴构件的特征在于,凸缘部由冷锻造形成,凸缘部中的每个凸缘部均包括:外凸缘部,螺栓孔穿过所述外凸缘部设置,并且外凸缘部处于径向向外的区域中;和内凸缘部,所述内凸缘部从外凸缘部处连续地径向向内地形成,并且所述内凸缘部处于径向向内的区域中,当在轴向截面中观察时,所述内凸缘部形成为比外凸缘部更厚,为了使内凸缘部的厚度形状在沿径向的基端部的位置的径向恒定的长度范围内最厚并且朝向径向外侧逐渐变薄,处于设置有毂螺栓的螺栓座的一侧上的凸缘面的形状形成为在径向基端部的位置处沿径向方向具有恒定长度的竖直面的形状、以及形成为位于所述竖直面的形状的基端部与所述外凸缘部之间的凸缘面的形状,所述凸缘面的形状包括凹弯曲面的形状和凸弯曲部的形状,所述凹弯曲面连接至所述外凸缘部,所述凸弯曲部在相对于所述凹弯曲部的径向内侧中结合至所述凹弯曲部,并且,所述凸弯曲部的曲率半径比所述凹弯曲部的曲率半径更小。根据该构型,因为凸弯曲部和凹弯曲部连续地设置,允许在不引起倾斜面与对毂螺栓的螺栓座进行支撑的表面相干涉的情况下改变对倾斜面的位置的布置,并且能够增加内凸缘部的倾斜面的一部分的厚度。即,能够将常规的倾斜面与配装轴部的基端部之间的距离设定成比常规技术中的距离更厚。此外,凹弯曲部的曲率半径大于凸弯曲部的曲率半径,因此,根据由毂螺栓施加的载荷而产生的应力集中能够得到抑制。S卩,由施加至凸缘部的载荷而产生的局部应力集中(应力集中)能够得到抑制。此外,由冷锻造形成的凸缘部的刚度能够得到改进。本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在车轮滚动支承装置的轴构件中,由施加于通过冷锻造形成的凸缘部的载荷而产生的局部应力集中(应力集中)能够得到抑制。【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示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I的车轮滚动支承装置的轴构件安装在车轮支承装置中的状态的轴向截面图。图2为示出当从锻造凹部侧观察时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I的车轮滚动支承装置的轴构件的平面图。图3为示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I的车轮滚动支承装置的轴构件的轴向截面图。图4为以放大方式示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I的车轮滚动支承装置的轴构件的配装轴部和凸缘部的轴向截面图。图5 (A)至图5 (G)为示出由轴状材料制造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I的车轮滚动支承装置的轴构件的工艺流程图。图5 (A)为示出轴状材料的步骤视图,图5 (B)为示出退火的轴状材料的步骤视图,图5 (C)为示出涂覆处理的轴状材料的步骤视图,图5 (D)为示出一次冷锻造产品的步骤视图,图5 (E)为示出二次冷锻产品的步骤视图,图5 (F)为示出车削的锻造产品的步骤视图,以及图5 (G)为示出热处理的锻造产品的步骤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I的车轮滚动支承装置的轴构件的整体立体图。图7为从轴部侧观察时,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I的车轮滚动支承装置的轴构件的平面图。图8为以放大方式示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I的车轮滚动支承装置的轴构件的凸缘部的轴向截面图。图9为以放大方式示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I的车轮滚动支承装置的轴构件的凸缘部的内凸缘部的轴向截面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I的改型I的车轮滚动支承装置的轴构件的整体立体图。图11为以放大方式示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I的改型2的车轮滚动支承装置的轴构件的凸缘部的轴向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将通过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实施方式I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将参照图1至图11来进行描述。如图1所示,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增田善纪奥村刚史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