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处理器的车辆感应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103037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30 20: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微处理器的车辆感应检测装置,包括放大器、微处理器、电位器、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和第十电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微处理器的车辆检测装置检测地感线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电路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和准确度高的优点。(*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检测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微处理器的车辆感应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智能交通行业的迅速发展交通数据采集已经大范围覆盖停车场、街道和公路。借助感应线圈检测器,即在道路表层下埋置环形感应线圈,以测定电感变化检测车辆是否存在是国内主要采取的方法,地感线圈虽然被认为是目前相对比较成熟的车辆检测装置,但还是有很多缺点,比如说在线圈的安装过程中会大范围破坏路面且施工安装难度较大,由于地感线圈是多圈漆包线绕成,效果上是一个电波接收天线,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为了能够感应到汽车,地感线圈几何尺寸几乎与汽车相同,容易造成两辆车同时压在一个线圈上,引起漏检或是重复检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准确度高的基于微处理器的车辆感应检测装置。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包括放大器、微处理器、电位器、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 MOS管、第二 MOS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和第十电阻,所述微处理器的高触发端分别与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放大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的控制端与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为第一电压输入端,所述微处理器的低触发端分别与所述第一 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二 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的接地端接地,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连接,所述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放大器的负极输出端与所述电位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位器的第一端接地,所述电位器的滑动端与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位器的第二端为电路外接端,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为第二电压输入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 MOS管的漏极和所述第二 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 MO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一 MOS管的源极分别与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涉及一种基于微处理器的车辆检测装置检测地感线圈;本技术具有电路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和准确度高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基于微处理器的车辆感应检测装置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包括放大器U、微处理器1C、电位器RP、第一电容Cl、第二电容C2、第一 MOS管Ml、第二 MOS管M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和第十电阻R10,微处理器IC的高触发端分别与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和放大器U的信号输出端连接,微处理器IC的控制端与第十电阻RlO的第一端连接,第十电阻RlO的第一端为第一电压输入端,微处理器IC的低触发端分别与第一 MOS管Ml的栅极和第二 MOS管M2的栅极连接,微处理器IC的接地端接地,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和放大器U的同相输入端连接,放大器U的反向输入端分别与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和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连接,放大器U的负极输出端与电位器RP的第一端连接,电位器RP的第一端接地,电位器RP的滑动端与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连接,电位器RP的第二端为电路外接端,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电阻Rl的第一端和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和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l的第二端与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阻Rl的第二端为第二电压输入端,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和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接地,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与第一电容Cl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l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 MOS管Ml的漏极和第二MOS管M2的漏极连接,第二 MOS管M2的源极接地,第一 MOS管Ml的源极分别与第十电阻RlO的第二端和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接地。权利要求1.一种基于微处理器的车辆感应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放大器、微处理器、电位器、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 MOS管、第二 MOS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和第十电阻,所述微处理器的高触发端分别与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放大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的控制端与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为第一电压输入端,所述微处理器的低触发端分别与所述第一 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二 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的接地端接地,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连接,所述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放大器的负极输出端与所述电位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位器的第一端接地,所述电位器的滑动端与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位器的第二端为电路外接端,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为第二电压输入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 MOS管的漏极和所述第二 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一 MOS管的源极分别与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接地。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微处理器的车辆感应检测装置,包括放大器、微处理器、电位器、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和第十电阻。本技术涉及一种基于微处理器的车辆检测装置检测地感线圈;本技术具有电路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和准确度高的优点。文档编号G08G1/042GK203165222SQ20132012600公开日2013年8月28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9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9日专利技术者郭辉, 罗彬 , 覃树建 申请人:成都凯智科技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微处理器的车辆感应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放大器、微处理器、电位器、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和第十电阻,所述微处理器的高触发端分别与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放大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的控制端与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为第一电压输入端,所述微处理器的低触发端分别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的接地端接地,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连接,所述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放大器的负极输出端与所述电位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位器的第一端接地,所述电位器的滑动端与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位器的第二端为电路外接端,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为第二电压输入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和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分别与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辉罗彬覃树建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凯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