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花鼓壳体与辐条的防转动结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56503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21 19: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花鼓壳体与辐条的防转动结合结构,包括一花鼓壳体及若干个辐条;所述花鼓壳体的轴管两端形成有第一安装部及第二安装部,两安装部环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凸接体;所述辐条一端为扩大形状的头部,另一端为表面具有外螺纹的螺纹部,所述各凸接体设有供辐条穿设的开放式结合槽,所述结合槽至少有一开放端,且结合槽在其开放端形成有非圆形定位槽;所述辐条的头部和所述非圆形定位槽呈对应配合形状,辐条穿入结合槽后,再朝结合槽的非圆形定位槽方向推入使之配合连接,即可达到防止连接轮圈与花壳的辐条随轮组转动而产生松动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自行车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花鼓壳体与辐条间的防转动结合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驱动自行车行进的轮组,其之所以能圆周转动,是完全依赖轴心处花鼓转动时,以连接在花鼓与轮圈间的辐条驱动整个轮组转动;而市场所售轮组中的花鼓、轮圈及辐条三者间的结合关系,通常是在花鼓上设有一花盘,该花盘表面沿环向设若干导孔;而辐条一端的的倒钩则穿过花盘的导孔,该辐条另一端螺纹部则通过一铜头螺接于轮圈内缘,以此组成一可驱动自行车的轮组。该车轮行驶于路面时,系会受到反作用力影响,间接将反作用力传到辐条上,而使辐条向花鼓的中心推靠,从而使倒钩无法钩合于花盘而发生脱落问题,尤其是行驶至凹凸不平的路面时,所产生震动及反作用力影响使脱落情况更是严重。因此,为克服上述缺陷,有台湾专利公告第514029号专利案产生,该第514029号案所公开花鼓的花盘周缘设有若干辐条孔,每一辐条孔外侧的花盘周缘沿轴向设呈一前一后的导孔,所述导孔底端与辐条孔呈相连通状,而在每一辐条孔内则设有结合座,所述结合座与花盘周缘的一前一后导孔相对位置上设有一定位螺孔,使钢丝在穿经花盘周缘的导孔后,即可螺固于结合座而完成与花盘端的连接;然而该种方式必需另外制造所述结合座,并需要在花盘上加工出供结合座设置的辐条孔,这样,就会将使生产厂家支出额外成本;此夕卜,该种辐条与花鼓壳体间的连接方式,也容易随路面状况回传的反作用力,产生辐条转动、松脱的隐患。又如台湾专利第482115号专利,该第482115号公开一种采用一长条状的辐条,将其中间部分略为弯折,并于花鼓的花盘上形成一个供辐条中间部分装设的辐条定位槽,而辐条的两端部则各自螺接于轮圈;此案例中辐条长度比一般辐条长,占用空间大,较不利于组装前的保存,并且该辐条一旦受到外力影响,就会使中间部分自辐条定位槽脱出,将会缩减轮圈支撑定形部分,而造成轮圈结构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的一种防止连接花鼓与轮圈间的辐条转动的防转动结构;通过本专利技术的防转动结构,还可以确保高速竞技过程中,避免辐条产生松脱的隐患。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花鼓壳体与福条的防转动结构包括有:—花鼓壳体,所述花鼓壳体的轴管两端形成有第一安装部及第二安装部,两安装部沿环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凸接体;所述各凸接体设有供辐条穿设的开放式结合槽,所述结合槽至少有一开放端,且结合槽在其开放端形成有非圆形定位槽;若干个副条,所述辐条一端为扩大形状的头部,另一端为表面具有外螺纹的螺纹部,所述辐条的头部和所 述非圆形定位槽呈对应配合形状。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在结合槽的开放端设有非圆形定位槽,再配合辐条头部与之对应的形状设计,一旦辐条头部穿入花鼓壳体非圆形定位槽,就会卡抵在定位槽里面,这样,当轮组转动过程中施予辐条水平或垂直分力时,辐条即可通过非圆形头部与非圆形定位槽之稳固卡合连接,达到防止辐条转动的情况发生,可确保竞连接花鼓与轮圈的辐条不会因转动而衍生人身安全隐患。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花鼓壳体与辐条的结构分解图;图2为图1中A位置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安装部与辐条结合状态剖面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安装部与辐条结合状态剖面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安装部与辐条另一结合状态剖面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轮组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I轮组 2轮圈 3花鼓 10花鼓壳体 11凸接体12第一安装部 13第二安装部 14结合槽 15导孔 20辐条21头部 22螺纹部 30铜头 111端面 112连接面 121沟槽122第一四边形定位槽131U形槽 132第二四边形定位槽 211扁平面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一花鼓包括壳体10,所述花鼓轴管的两端形成有呈非对称状的第一安装部12和第二安装部13,所述轴管对应第一安装部12位置,则开设有内螺纹槽14,所述内螺纹槽14用来与棘齿套筒(图未示)相连接,从而连接至自行车齿盘,所述第一安装部12和第二安装部13表面,以等距方式相对轴管表面呈放射状间隔环向设有若干个凸接体11 ;所述凸接体11,包含有内环面、外环面,及横向跨接内、外环面顶端的端面111 ;所述第一安装部12凸接体的内、外环面,是以相向方向朝上以渐缩延伸方式使凸接体最终呈一圆锥状,以致第一安装部12凸接体的端面,略窄于第二安装部13凸接体的端面宽度;所述第一、第二安装部的凸接体11与其间隔相邻的凸接体11之间,则延伸有连接至端面111的圆弧曲面状连接 面112 ;所述第一安装部12和第二安装部13对应各自凸接体11处,设有贯穿内、外环面之导孔15,以减少材料用量和减轻整体重量双重效果;所述第一安装部12的凸接体11设有供辐条20连结的开放式结合槽,所述结合槽包括贯穿凸接体11内、外环面的导孔15,以及自凸接体11端面111,径向延伸至导孔15的沟槽121,所述导孔15和所述沟槽121结合处形成第一四边形定位槽122 ;所述第二安装部13的凸接体11也设有供辐条20连结的开放式结合槽,所述结合槽指凸接体端面111径向凹设的U形槽131,所述U形槽的一端自连接面112凹设有第二四边形定位槽132 ;若干辐条20为细杆状,其一端形成有扩大形状的头部21,其另一端为表面含有外螺纹的螺纹部22,所述头部21为含有扁平面211的扇形头部,用来与第一四边形定位槽122和第二四连形定位槽132配合连接。如图5所示,一自行车轮组I,包含轮圈2、一花鼓3,及若干个连接轮圈2与花鼓3的辐条20。组装时,首先,见图2,将辐条20的头部21朝第一安装部12凸接体之纵、横向结合槽穿入,再沿沟槽121径向拉起,令头部21与沟槽121之第一四边形定位槽122相配合,再将辐条20的螺纹部21与贯穿轮圈2内缘的铜头30相螺纹连接;其次,见图3和图4,至于第二安装部13之辐条接合方式,将辐条20相对凸接端端面111平行方式值入U形槽131,再沿缺口方向横向拉移,令辐条20的头部21落入U形槽131 —端的第二四边形定位槽132内与其配合连接,再将辐条20的螺纹部21与贯穿轮圈2内缘之铜头30相螺纹连接,这样,就可以通过穿卡在花鼓壳体的辐条20,达到轮圈2与花鼓3连结的效果。通过上述结构,本专利技术具有下述的优点:第一:由图1、图2、图3可清楚发现,由于在结合槽的开放端设有第一四边形和第二四边形定位槽,再配合辐条特殊的扇形头部设计,一旦扇形头部21穿入第一四边形定位槽122和第二四边形定位槽132,就会卡抵在定位槽里面,这样,当轮组I转动过程中施予辐条水平或垂直分力时,辐条20即可通过非圆形头部21与非圆形定位槽之稳固卡合连接,达到防止辐条20转动的情况发生,进而确保自行车竞赛过程中,辐条20能顺利将花鼓传递的力,完整传送给轮圈,以获得有效的踩踏驱动效果。第二、由于辐条20与花鼓壳体非圆形定位槽防转动卡合、限位设计,可确保竞连接花鼓与轮圈的辐条不会因转动而衍生人身安全隐患。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本专利技术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 皆属于本专利技术涵盖的专利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花鼓壳体与辐条的防转动结合结构,包括一花鼓壳体及若干个辐条;所述花鼓壳体的轴管两端形成有第一安装部及第二安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花鼓壳体与辐条的防转动结合结构,包括一花鼓壳体及若干个辐条;所述花鼓壳体的轴管两端形成有第一安装部及第二安装部,两安装部沿环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凸接体;所述辐条一端为扩大形状的头部,另一端为表面具有外螺纹的螺纹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凸接体设有供辐条穿设的开放式结合槽,所述结合槽至少有一开放端,且结合槽在其开放端形成有非圆形定位槽;所述辐条的头部和所述非圆形定位槽呈对应配合形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添盛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鑫元鸿车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