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伞具的伞柱滑套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038759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15 04: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伞具的伞柱滑套装置,包括设置于下巢体中可在锁紧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移动的挡圈、形成于伞柱一侧的限位孔、以及与限位孔相对设置于伞柱另一侧可驱动挡圈移动至锁紧位置的制动块,所述挡圈形成有供伞柱穿过的中孔,该中孔孔壁上形成有可卡进所述限位孔的限位块,所述下巢体内壁上形成有沿轴向延伸供制动块通过的让位槽,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圈在伞柱制动块的作用下,挡圈的限位块卡进所述伞柱的限位孔中,挡圈处于锁紧位置,阻止下巢体的自由移动,当按下挡圈形成在锁紧位置的按压部,挡圈又处于释放位置,并且,优选采用挡圈和制动块组合的制动机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同时也减少了下巢体与伞柱间的摩擦。(*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伞具,特别涉及一种伞具的伞柱滑套装置
技术介绍
雨伞,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之一,现在市场有着越来越多花样和品种的雨伞,伞具主要由伞柱、上、下巢体、枢接在上、下巢体之间的伞骨组件和设置于伞骨组件上的伞布组成,上巢体固定设置于伞柱上端,下巢体活动套设于伞柱上,通过操纵下巢体在伞柱上移动以使伞具撑开或闭合,下巢体与伞柱之间设置有使下巢体保持在撑开位置或闭合位置的制动机构,现有的下巢体制动机构包括设置于下巢体中可在锁紧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移动的挡圈、形成于在伞柱上的限位孔和设置于挡圈与下巢体之间用于驱动挡圈移动至锁紧位置的弹簧,挡圈形成有供伞柱穿过的中孔,该中孔孔壁上有可卡进上述限位孔的限位块,弹簧一直处于压缩状态,当下巢体移动至伞柱的限位孔时。弹簧的弹力使得挡圈向锁紧位置移动,但是在下巢体还未移动到伞柱限位孔的过程中,弹簧的弹力使得挡圈的限位块与伞柱不断发生摩擦,这样下巢体的移动比较费力,同时造成了限位块和伞柱的磨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减少部件间磨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较低的伞具的伞柱滑套装置。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伞具的伞柱滑套装置,设置于伞柱与下巢体之间,包括设置于下巢体中可在锁紧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移动的挡圈、形成于伞柱一侧的限位孔、以及与限位孔相对设置于伞柱另一侧可驱动挡圈移动至锁紧位置的制动块,所述挡圈形成有供伞柱穿过的中孔,该中孔孔壁上形成有可卡进所述限位孔的限位块,所述下巢体内壁上形成有沿轴向延伸供制动块通过的让位槽。优选地,所述下巢体下端侧面形成有沿垂直下巢体轴向延伸的滑槽,所述挡圈活动设置于滑巢中,所述挡圈形成有在锁紧位置时伸出滑槽的按压部。优选地,所述制动块形成有引导斜面。优选地,所述挡圈为板状。优选地,所述限位孔沿下巢体轴向的宽度至少两倍于所述限位孔沿下巢体轴向的览度。由上述对本技术的描述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可取得的有益效果是:(I)本技术通过制动块驱动挡圈移动至锁紧位置,与现有技术中通过弹簧驱动挡圈移动的方案相比,本技术避免了挡圈的限位块与伞柱之间的摩擦,减少了因滑动产生的磨损,伞具操作方便,成本节约,也更为耐用。(2)制动块的引导斜面对挡圈的阻力,转换成了对挡圈径向朝外的作用力,使得挡圈置于锁紧位置。(3)限位孔足够宽的宽度,使得在挡圈由处于引导斜面上方的锁紧位置沿着引导斜面下滑至下方的释放位置的过程中,挡圈的限位块还能够在限位孔中自由移动,不会阻滞挡圈移动到释放位置。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挡圈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所述伞柱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挡圈在伞柱下方与伞柱的连接结构图,挡圈处于锁紧位置。图6是本技术挡圈在伞柱下方与伞柱的连接结构图,挡圈处于释放位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如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伞具的伞柱滑套装置,设置于伞柱10与下巢体I之间,包括设置于下巢体I中可在锁紧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移动的挡圈9、形成于伞柱10 —侧的矩形限位孔13和15、以及与限位孔13和15相对设置于伞柱10另一侧可驱动挡圈9移动至锁紧位置的制动块12和14。·制动块12和限位孔13设于伞柱下方,用于与挡圈9配合实现下巢体I在伞具闭合状态的定位锁紧;制动块14和限位孔15设于伞柱上方,用于与挡圈9配合实现下巢体I在伞具撑开状态的定位锁紧;挡圈9为板状,挡圈9形成有供伞柱10穿过的中孔16,该中孔16孔壁上形成有可卡进限位孔13和15的限位块6,下巢体I内壁上形成有沿轴向延伸供制动块14通过的让位槽4。下巢体I下端形成有沿垂直下巢体I轴向延伸的滑槽2,挡圈9活动设置于滑槽2中,挡圈9形成有在锁紧位置时伸出滑槽2的按压部8,制动块12和14形成有引导斜面,限位孔13和15垂直下巢体I轴向的长度大于限位块6垂直下巢体I轴向的长度,限位孔13和15沿下巢体I轴向的宽度至少两倍于限位块6沿下巢体I轴向的宽度。收伞过程中,下巢体I在伞柱10上由上至下滑动,到达下方时,下巢体I的挡圈9受到制动块12的阻挡,由于制动块12带有引导斜面,该引导斜面具有一定角度的倾斜,这样就把制动块12对挡圈9的阻力,转换成径向朝外的作用力,使得挡圈9置于锁紧位置,形成在锁紧位置时伸出滑槽2的按压部8,与此同时,挡圈9的限位块6卡进限位孔13中,下巢体I固定,伞骨置于闭合状态,完成收伞。开伞时,按下按压部8,此时限位块6从限位孔13中脱离,下巢体I由下至上滑动。当上滑至上方时,制动块14通过下巢体I的让位槽4,无阻碍地穿通到下巢体I的下端,此时挡圈9受到制动块14的阻挡,在引导斜面的作用下,制动块14对挡圈9的阻力,转换成径向朝外的作用力,使得挡圈9置于锁紧位置,形成在锁紧位置时伸出滑槽2的按压部8,同时挡圈9的限位块6卡进限位孔15中,下巢体I固定,伞骨置于撑开状态,完成开伞。当按下按压部8时,又可以使得下巢体I向下滑动,从而控制伞骨的撑开和闭合状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伞具的伞柱滑套装置,可减少部件间磨损,而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也较低。上述仅为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技术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技术保护范围的行 为。权利要求1.一种伞具的伞柱滑套装置,设置于伞柱与下巢体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下巢体中可在锁紧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移动的挡圈、形成于伞柱一侧的限位孔、以及与限位孔相对设置于伞柱另一侧可驱动挡圈移动至锁紧位置的制动块,所述挡圈形成有供伞柱穿过的中孔,该中孔孔壁上形成有可卡进所述限位孔的限位块,所述下巢体内壁上形成有沿轴向延伸供制动块通过的让位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伞具的伞柱滑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巢体下端侧面形成有沿垂直下巢体轴向延伸的滑槽,所述挡圈活动设置于滑巢中,所述挡圈形成有在锁紧位置时伸出滑槽的按压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伞具的伞柱滑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块形成有引导斜面。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伞具的伞柱滑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圈为板状。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伞具的伞柱滑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孔沿下巢体轴向的宽度至少两倍·于所述限位孔沿下巢体轴向的宽度。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伞具的伞柱滑套装置,包括设置于下巢体中可在锁紧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移动的挡圈、形成于伞柱一侧的限位孔、以及与限位孔相对设置于伞柱另一侧可驱动挡圈移动至锁紧位置的制动块,所述挡圈形成有供伞柱穿过的中孔,该中孔孔壁上形成有可卡进所述限位孔的限位块,所述下巢体内壁上形成有沿轴向延伸供制动块通过的让位槽,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圈在伞柱制动块的作用下,挡圈的限位块卡进所述伞柱的限位孔中,挡圈处于锁紧位置,阻止下巢体的自由移动,当按下挡圈形成在锁紧位置的按压部,挡圈又处于释放位置,并且,优选采用挡圈和制动块组合的制动机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同时也减少了下巢体与伞柱间的摩擦。文档编号A45B25/08GK203121321SQ2013200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伞具的伞柱滑套装置,设置于伞柱与下巢体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下巢体中可在锁紧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移动的挡圈、形成于伞柱一侧的限位孔、以及与限位孔相对设置于伞柱另一侧可驱动挡圈移动至锁紧位置的制动块,所述挡圈形成有供伞柱穿过的中孔,该中孔孔壁上形成有可卡进所述限位孔的限位块,所述下巢体内壁上形成有沿轴向延伸供制动块通过的让位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富义
申请(专利权)人:梅花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