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旋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31757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14 23:11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涡旋压缩机,能不损害涡旋齿的强度地把背压室的油供给到回转涡旋盘涡旋齿的外线侧压缩室及内线侧压缩室的双方来避免供油不足。固定涡旋盘(5)及回转涡旋盘(6)的涡旋齿形状被构成为非对称齿型。在回转涡旋盘的底板(6a)上形成与回转涡旋盘涡旋齿的外线侧压缩室(2a)连通的流体流出路(41a),和与内线侧压缩室(2b)连通的流体流出路(41b),各流体流出路的出口侧开口(41ab、41bb)在回转涡旋盘的涡旋齿齿根开口,入口侧开口(41aa、41ab)形成在与固定涡旋盘的底板(5a)面进行滑动的上述底板(6a)面上。在上述底板(5a)面上,设有伴随回转涡旋盘的回转运动使上述两个流体流出路的各入口侧开口与背压室(12)间歇地连通的连通区间控制槽(51a、51b),背压室与外线侧压缩室或内线侧压缩室间歇地连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作为冷冻、空调用的制冷剂压缩机或空气等气体压缩机使用的涡旋压缩机,具体来说,涉及具有形成在回转涡旋盘涡旋齿的外线侧的压缩室与形成在其内线侧的压缩室的吸入完了时的回转角不同的非对称齿型的涡旋压缩机。
技术介绍
作为这种涡旋压缩机,例如有日本特开2010 - 203327号公报(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在此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这样的技术,即,回转涡旋盘涡旋齿及固定涡旋盘涡旋齿的至少一方的涡旋齿上面形成供油孔,将此供油孔的开口部与第I压缩室连结的第I供油通路,及将供油孔的开口部与第2压缩室连结的第2供油通路形成在形成有供油孔的涡旋齿上面,第I供油通路及上述第2供油通路的出口被设置在形成有供油孔涡旋齿上彼此不同的张开角的位置。而且,根据此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涡旋压缩机,记载了能够对形成在回转涡旋盘涡旋齿的外壁侧的第I压缩室,及形成在内壁侧的第2压缩室的双方均等地供给所需的足够量的油。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 - 20332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I的技术中,由于在涡旋的涡旋齿的上面(齿顶侧)设有用来使背压室的流体流出的供油孔,在涡旋齿齿顶上的泄漏损失增加。而且,由于在涡旋的涡旋齿的内部需要设置用来使 背压室的流体流出的供油路,因此存在涡旋齿的强度也受到损失的课题。另外,在具有非对称齿型的涡旋压缩机中,通过在回转涡旋盘的涡旋的涡旋齿间的齿根上开口来设置上述供油孔,使背压室的流体朝压缩室流出,从而在涡旋的涡旋齿上不形成供油路、供油孔即可,由此,还能够避免强度降低。但是,在此情况下,为了使背压室的背压与成为所期望的压力的压缩室连通,回转角在回转涡旋盘涡旋齿的外线侧压缩室和内线侧压缩室变得不同,因此,无法使其仅仅与上述外线侧压缩室或上述内线侧压缩室中的I个压缩室连通,存在与上述供油孔不连通的压缩室供油不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获得这样的涡旋压缩机,其能够在不损害涡旋齿的强度的情况下,对回转涡旋盘涡旋齿的外线侧压缩室及内线侧压缩室的双方供给背压室的油以避免供油不足。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涡旋压缩机使在底板上直立地形成有涡旋状的涡旋齿的固定涡旋盘及回转涡旋盘相互啮合而在上述两涡旋盘间形成吸入室及压缩室,通过使上述回转涡旋盘进行回转运动来减少上述压缩室的容积进行压缩,而且,在上述回转涡旋盘的底板背面具有压力比上述吸入室的压力高的背压室,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涡旋盘及回转涡旋盘的涡旋齿形状,被构成为使形成在回转涡旋盘涡旋齿的外线侧的外线侧压缩室和形成在其内线侧的内线侧压缩室的吸入完了时的回转角不同的非对称齿型,与上述回转涡旋盘涡旋齿的上述外线侧压缩室连通的外线侧压缩室用的流体流出路,和与上述回转涡旋盘涡旋齿的上述内线侧压缩室连通的内线侧压缩室用的流体流出路,被形成在上述回转涡旋盘的底板上,上述各流体流出路的出口侧开口,以在形成上述压缩室的上述回转涡旋盘的涡旋齿齿根开口的方式形成,上述各流体流出路的入口侧开口,以在与上述固定涡旋盘的底板滑动面相接触地进行滑动的上述回转涡旋盘的底板面开口的方式形成,在上述固定涡旋盘的底板上,在与上述回转涡旋盘的底板接触的面上,设有:通过伴随上述回转涡旋盘的回转运动使上述外线侧压缩室用的流体流出路的入口侧开口与上述背压室间歇地连通,从而使上述背压室与上述外线侧压缩室间歇地连通的连通区间控制槽,和通过伴随上述回转涡旋盘的回转运动使上述内线侧压缩室用的流体流出路的入口侧开口与上述背压室间歇地连通,从而使上述背压室与上述内线侧压缩室间歇地连通的连通区间控制槽。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获得在不损失涡旋齿的强度的情况下,能够对回转涡旋盘涡旋齿的外线侧压缩室及内线侧压缩室的双方供给背压室的油来避免供油不足的涡旋压缩机。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涡旋压缩机的实施例1的纵截面图。图2是放大地表示图1所示背压室流体流出机构部附近的重要部分截面图。图3是表示图1所示涡旋压缩机的固定涡旋盘与回转涡旋盘啮合的状态的截面图,是表示背压室·与外线侧压缩室连通的状态的图。图4是表示图1所示涡旋压缩机的固定涡旋盘与回转涡旋盘啮合的状态的截面图,是表示背压室与内线侧压缩室连通的状态的图。图5是表示当初研究的涡旋压缩机的固定涡旋盘与回转涡旋盘啮合的状态的截面图,是表示背压室与外线侧压缩室连通的状态的图。图6是表示当初研究的涡旋压缩机的固定涡旋盘与回转涡旋盘啮合的状态的截面图,是表示背压室与外线侧压缩室非连通的状态的图。图7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涡旋压缩机中的回转角与压缩室内压力的关系的一例的线图。图8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涡旋压缩机中的回转角与背压室内压力的关系的一例的线图。图9是说明当初研究的涡旋压缩机中的回转角与压缩室内压力的关系的线图。图10是说明当初研究的涡旋压缩机中回转角与背压室内压力的关系的线图。图1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涡旋压缩机的实施例2的图,是与图3相当的图。图1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涡旋压缩机的实施例2的图,是与图4相当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实施例1)用图1 图4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涡旋压缩机的实施例1。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涡旋压缩机的实施例1的纵截面图,表示涡旋压缩机的整体结构。本实施例的涡旋压缩机I,把配置在上部压缩部2和配置在下部用来对上述压缩部进行驱动的驱动部3收纳在密闭容器4内而构成。上述压缩部2使在底板5a上直立地形成有涡旋状的涡旋齿5b的固定涡旋盘5与在底板6a上直立地形成有涡旋状的涡旋齿6b的回转涡旋盘6相互啮合而构成。由此,在上述两涡旋5、6间形成回转涡旋盘涡旋齿6b的外线侧压缩室2a和内线侧压缩室2b,通过由上述驱动部3使上述回转涡旋盘6回转运动,从而,把工作流体(例如气体制冷剂)从吸入管7a经由吸入空间8吸入上述压缩室2a、2b,通过减少上述压缩室2a、2b的容积将上述工作气体压缩,从中央的排出口 9排出到排出空间10。被排出到此排出空间10的工作气体通过形成在安装有上述压缩部2的固定涡旋盘5的构架11和对此构架11进行固定设置的上述密闭容器4之间的通路(未图示),流入配置有上述驱动部3的空间,经由设置在密闭容器4排出管7b排出到密闭容器4外。在上述回转涡旋盘6的底板6a与上述构架11之间,即上述回转涡旋盘6的底板背面,形成有压力比上述吸入空间8的压力高、比上述排出空间10的压力低的背压室12。上述驱动部3的基本要素为,由定子13a和转子13b构成的电动机13,与上述转子13b的中心结合成一体的曲轴14,设置在上述 构架11上并对上述曲轴14的上部侧的主轴部14a进行转动支撑的主轴承15,对上述曲轴14的下部侧的副轴部14b进行支撑的副轴承16,设置此副轴承16的副轴承箱17,以及安装此副轴承箱17并固定设置于上述密闭容器4的副构架18等。上述电动机13被经由电气端子19被供给的来自变压器(未图示)等的电力输入所驱动,使上述曲轴14转动。在此曲轴14的上端侧设有偏心轴部14c,此偏心轴部14c被插入设置在上述回转涡旋盘6的背面中央的回转凸起部6c,使上述回转涡旋盘6回转运动。在上述密闭容器4内的下部形成有蓄积润滑油(也简称为油)的油池20,对此油池20的油作用了排出压力,利用压缩机吸入侧的压力差,通过形成在上述曲轴14内的供油路(未图示)把上述油池20内的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涡旋压缩机,所述涡旋压缩机使在底板上直立地形成有涡旋状的涡旋齿的固定涡旋盘及回转涡旋盘相互啮合而在上述两涡旋盘间形成吸入室及压缩室,通过使上述回转涡旋盘进行回转运动来减少上述压缩室的容积进行压缩,而且,在上述回转涡旋盘的底板背面具有压力比上述吸入室的压力高的背压室,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涡旋盘及回转涡旋盘的涡旋齿形状,被构成为使形成在回转涡旋盘涡旋齿的外线侧的外线侧压缩室和形成在其内线侧的内线侧压缩室的吸入完了时的回转角不同的非对称齿型,与上述回转涡旋盘涡旋齿的上述外线侧压缩室连通的外线侧压缩室用的流体流出路,和与上述回转涡旋盘涡旋齿的上述内线侧压缩室连通的内线侧压缩室用的流体流出路,被形成在上述回转涡旋盘的底板上,上述各流体流出路的出口侧开口,以在形成上述压缩室的上述回转涡旋盘的涡旋齿齿根开口的方式形成,上述各流体流出路的入口侧开口,以在与上述固定涡旋盘的底板滑动面相接触地进行滑动的上述回转涡旋盘的底板面开口的方式形成,在上述固定涡旋盘的底板上,在与上述回转涡旋盘的底板接触的面上,设有:通过伴随上述回转涡旋盘的回转运动使上述外线侧压缩室用的流体流出路的入口侧开口与上述背压室间歇地连通,从而使上述背压室与上述外线侧压缩室间歇地连通的连通区间控制槽,和通过伴随上述回转涡旋盘的回转运动使上述内线侧压缩室用的流体流出路的入口侧开口与上述背压室间歇地连通,从而使上述背压室与上述内线侧压缩室间歇地连通的连通区间控制槽。...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田启三宅成志近野雅嗣太田原优松村彰士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