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分离可降解羧酸钠盐表面活性剂及其制备和性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27379 阅读:2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14 18:50
易分离可降解羧酸钠盐表面活性剂及其制备方法和性能,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含有1,3-二氧杂环己烷的可分离和可降解羧酸钠盐表面活性剂,具体是5-甲基-2-烷基-1,3-二氧杂环己烷-5-羧酸钠盐,其结构式为:???? ;式中:a.R=C4H9;b.R=C5H11;c.R=C6H13;d.R=C7H15;e.R=C9H19;f.R=C10H21;g.R=C11H23。所述活性剂合成方便,收率高,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都较小,适用温度较宽,用作乳液聚合反应中的乳化剂较传统表面活性剂好;它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很稳定,在酸性条件下可变成固体析出而分离,分离固体物经处理变成原物复用,可消除产品发挥作用后不希望出现的泡沫和乳化现象,是一类新的“环境友好”型产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易分离可降解表面活性剂,具体涉及5-甲基-2-烷基-1,3-二氧杂环己烷-5-羧酸钠盐表面活性剂及其制备和性能。
技术介绍
表面活性剂在日化、食品、纺织、医药和石油等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2011年全球表面活性剂消费量达1600万吨,预计到2015年全球表面活性剂的需求量(不含皂类)将达2000万吨。这些表面活性剂在使用后被排放到水中和地面环境,不仅直接导致严重的土壤和水质污染,而且抑制其他有毒物质的降解,甚至对人体带来危害。因此,表面活性剂的分离或降解性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表面活性剂在其本身结构的基础上,引入功能性基团,从而得到各种性能独特或更优良的衍生物,使绿色表面活性剂的生命力增强。目前表面活性剂的主要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天然可再生资源合成新型表面活性剂,如烷基多苷(APG)等。(2)合成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低毒并且对人体温和的表面活性剂,例如糖基衍生物。合成新型高效、多功能化的表面活性剂,易分离和可分解型表面活性剂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O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和生产部门为提高其生物降解性做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尤其是大量使用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洗涤剂工业,采用易于生物降解的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替代难以生物降解的支链烷基苯磺酸钠(ABS),使合成洗涤剂的生物降解性明显提高。近·年来,由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对表面活性剂的降解性作了具体的规定,如家用洗涤剂中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初级生物降解度必须高于80%。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日益提高,环境友好的可分解表面活性剂成为目前国内外的一个研究热点。(参见:①Zhan,F.X ; Yu, J.F.; J.Surfact.Deterg., 2010, 13, 51;② Yoshihiro, 1.; Junpei, H.; Ken, T.; Colloids andSurfaces A: Physicochem.Eng.Aspects, 2007, 308, 118;③Alemdar N.; Erciyes,A.T.; Bicak, N.; Polymer, 2010, 51, 5044;④ Okada, Y.; Banno, T.; Toshima,K.; Journal of Oleo Science, 2009, 58, 519; ⑤ Villandier, N.; Corma, A.;Chemical communications (Cambridge, England), 2010, 46, 4408; (D)Benvegnu, T.;Sassi, J.F.; Topics in Current Chemistry.2010, 143)等。可分解型表面活性剂对酸、碱、紫外线、热或臭氧等不稳定,环状的缩醛类或缩酮类表面活性剂就是对酸不稳定的一类(参见:Hellberg, E.E.; Kain B.; Krister, H.;Journal of Surfactants and Detergents, 2000, 3, 81)。它含有 1,3-二氧戍环或1,3-二氧己环,该环位于疏水链和极性基之间,一般是由醛或酮与二元醇或多元醇缩合脱水生成的。这类表面活性剂在酸性条件下,缩醛键或缩酮键容易水解断裂,生成原料小分子,这些小分子没有或只有很低的表面活性和毒性,并且生成的醛或酮容易被生物进行逐步分解。所以也有人称它为可水解型表面活性剂。由于分解产物没有表面活性,可以消除表面活性剂发挥作用后不希望出现的泡沫和乳化现象。环状缩醛(酮)类表面活性剂是由长碳链醛或酮与多羟基醇在酸催化下反应生成(参见: Wang, G.ff.; Yuan, X.Y.; Liu, Y.C.; Journal of the AmericanOil Chemists Society, 1995, 72, 83;② Yadav, J.S.; Subba, R.B.V.; Srinivas,R.; Synlett, 2000, 701;③ Yuan, X.Y.; Yang, N.F.; Luo, H.A.; Liu, Y.J.;Org.Chem.2005, 25, 1049; @ Adam, S; Andrzej, P.B.; Journal of the AmericanOil Chemists Society, 1992,69,633),例如用醛(酮)与丙三醇进行缩合反应,则会剩余一个羟基,这个多余的羟基可以继续发生反应生成阴离子、阳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齐U。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相比,含有环状缩醛(酮)的磺酸盐的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缩写 cmc )都较小,表面张力由 39.3mN/m变为 35.0mN/m, cmc由0.414mol/L降至2.0X l(T3mol/L, Krafft点降至(TC以下,适用温度较宽,用作乳液聚合反应中的乳化剂较传统表面活性剂好(参见:①Shingo, Y.; Nakamura, M.;Kasai, K.; Journal of Japan Oil Chemists Society, 1991, 40, 1002;② Wang, G.ff.; Yuan, X.Y.; Liu, Y.C.;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il Chemists Society, 1994,71,727)。其阴离子硫酸盐中的1,3- 二氧戊环等对水溶液性质、疏水性、cmc和吸附性的影响是相同的,而且它们的表面性质也很相似(参见:①Adam, S.; Andrzej, P.B.;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il Chemists Society, 1992, 69, 633;②Sokolowski, A.;Bienjecki, A.; ffilk, K.A.;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1995, 98, 73),含 1,3-二氧戊环的环状缩醛硫酸盐和商品R (OCH2CH2) 20S03Na性质基本相同。缩醛型表面活性剂的一个重要用途是在乳液聚合和乳液有机反应中,用其代替传统的表面活性剂,形成0/W或W/0型乳状液,当反应完成后,加入酸性物质使表面活性剂分解,破坏微乳液后,反应产物易于从两相中分离出来,可避免使用传统表面活性剂所遇到的形成乳状液和泡沫问题(参见:①Kazimiera, A.ff.; Abert, B.; Bodydan, B.; Journalof the American Oil Chemists.Society, 1994, 71, 81;② Dr,A.P.; TensideDetergents, 1985, 22.239)。Albert Bieniecki等使用环状缩醒的阳离子季铵盐作为催化剂,制成稳定的0/W型微乳液,使2-(对硝基苯基)溴乙烷在碱性条件下脱HBr反应速率加快10倍 50倍。反应完成后酸化使之分`解为非表面活性物质,不产生任何乳液问题,很容易将产物分离出来(见Albert, B.; Kazimieraa, ff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易分离可降解羧酸钠盐表面活性剂,具体指5?甲基??2?烷基?1,3?二氧杂环己烷?5?羧酸钠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易分离可降解羧酸钠盐活性剂的化学结构式为????????????其合成路线为:?????????????      ?1?????????????????  ?? ?2?????????????????????    ??3?其分离和降解反应式为:???式中:a.?R=C4H9;b.?R=C5H11;c.?R=C6H13;d.?R=C7H15;e.?R=C9H19;f.?R=C10H21;g.?R=C11H23。20131015502161000011.jpg,2013101550216100001dest_path_image001.jpg,2013101550216100001dest_path_image002.jpg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先友贾国凯袁霖张敏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科技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