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入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2564 阅读:2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对提高打入工具的耐久性有益的技术。打入工具具有以直线运动来对打入材料(n)进行打入作业的长尺状传动杆(121)以及驱动传动杆(121)的驱动机构(131),驱动机构(131)具有旋转的飞轮(133)。飞轮具有同心状配置的内轮(135)和外轮(137),外轮(137)的内周嵌合于内轮(135)的外周,外轮(137)的外周与传动杆(121)接触,以使传动杆(121)将飞轮(133)的旋转力以直线运动来传递,将内轮135的外周与外轮(137)的内周之间的摩擦力,设定为小于外轮(137)的外周与传动杆(121)之间的摩擦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过飞轮来直线状驱动动作部件从而进行钉等打入材料的打入作业的打入工具
技术介绍
在例如美国专利公开公报第2005/0218183号(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飞轮式打入工具,其将飞轮用作驱动作为动作部件的传动杆的驱动机构。飞轮式打入工具是这样一种构成,通过使传动杆与由电动马达来高速旋转驱动的飞轮的外周面接触来直线状驱动该传动杆,进而打击打入材料。即是这样一种构成,通过飞轮与传动杆接触时的摩擦力来将飞轮的旋转力传递给传动杆以使其进行直线运动。然而,在利用摩擦力传递动力的形式中,当飞轮与传动杆接触时,在接触部位特别是初期的接触部位会发生滑动,其结果则会引起磨损。因此,在上述公报所记载的打入工具中,通过传动杆设置有多个V槽,另一方面,飞轮的外周面设置有与传动杆的V槽接合且截面呈V形的凸状,由此扩大接触时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磨损。根据上述公报所记载的打入工具,是将飞轮的侧面作为动力传递面的构成,虽然与一般形式的使传动杆接触飞轮的外周面来将飞轮的旋转力传递给传动杆的打入工具相比,可以更大地设定接触面积,即使这样也很难说减少磨损的效果很明显,另外在耐久性方面还存在改进的余地。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公开公报第2005/0218183号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对提高打入工具的耐久性有益的技术。为了达成上述课题,构成各技术方案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涉及的打入工具,具有:以直线运动来对打入材料进行打入作业的长尺状动作部件以及驱动动作部件的驱动机构。本专利技术中的“打入材料”,典型的是钉、卡钉等。本专利技术中的驱动机构具有旋转的飞轮,该飞轮具有同心状配置的内轮和外轮。外轮的内周面嵌合于内轮的外周面,外轮的外周面与动作部件直接地接触,由此将飞轮的旋转力传递于动作部件以使其进行直线运动。其特征在于,飞轮在径向具有双层结构,将内轮的外周面与外轮的内周面之间的摩擦力,设定为小于外轮的外周面与动作部件之间的摩擦力。另外,虽然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外轮的外周面与动作部件接触”,典型地就是用可自由旋转的加压辊将动作部件压于旋转飞轮的外轮的外周面的情况,但是也可适当地包含下述情况等,即将飞轮压于由可自由旋转的辊子支承状态下的动作部件的情况、或将动作部件压于相对置的两个飞轮的外周面之间的情况。根据本专利技术,将内轮的外周面与外轮的内周面之间的摩擦力,设定为小于外轮的外周面与动作部件之间的摩擦力。由此,当动作部件接触于旋转飞轮时,摩擦力较大的外轮与动作部件成为一体,在摩擦力较小的外轮与内轮之间产生滑动。也就是说,本专利技术是在飞轮与动作部件接触时产生滑动的前提下,该滑动产生于外轮与内轮之间的构成。然而,产生滑动的外轮的内周面与内轮的外周面,由于是大致相同曲率的曲面,因此接触面积增大。故而,接触时内轮与外轮的应力分散开。结果就是飞轮以及动作部件的磨损降低,就会耐久性提高。技术方案2记载的专利技术: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打入工具的基础上,外轮的外周面配置有弹性材料,另外,动作部件的至少与外轮接触的区域是由金属形成的。作为本专利技术中的“弹性材料”,虽然典型的是橡胶、树脂、氨基甲酸乙脂等,但也并不局限与此,只要是与动作部件接触时具有弹性变形的材料都可以。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将弹性材料配置于外轮的外周面,当弹性材料与动作部件接触时,弹性材料根据动作部件接触面的形状发生弹性变形。由此,动作部件与弹性材料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进而使摩擦力变大。-->其结果是,外轮与动作部件处于几乎未产生相对滑动的状态,即成为一体。因此,防止或降低该接触部位的磨损,提高耐久性。另外,由于是弹性材料与动作部件接触的构成,因此,就动作部件的强度(耐磨损性)而言,不需要将其设定必要以上的强度。也就是说,即使是与弹性材料接触的接触区域,也可以由例如铝来制成,从而可以实现动作部件的轻量化。技术方案3记载的专利技术:根据技术方案3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1或2记载的打入工具的基础上,在内轮的外周面与外轮的内周面之间具有充填物,而且,充填物由形成于内轮的外周面与外轮的内周面之间的保持空间所保持。另外,作为本专利技术中的“充填物”,虽然典型的是铝粉、陶瓷粉等硬质物质,但也并不局限于这些硬质物质,也可以适当地使用牵引润滑脂、或涂料。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内轮的外周面与外轮的内周面之间设置充填物,来降低内轮与外轮之间的滑动。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充填物来提高内轮与外轮之间旋转力的传递能力(摩擦力),进而也可以提高从飞轮相对于动作部件的旋转力的传递性。此外,由于将充填物保持于保持空间,从而可防止添加材料向外部流出,并切可以实现传递能力的稳定性。技术方案4记载的专利技术:根据技术方案4记载的专利技术,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打入工具的保持空间是由形成于上述内轮的外周面或上述外轮的内周面中的任意一面、以规定的角度呈倾斜状延伸于周向的斜槽构成的。另外,本专利技术中的“斜槽”虽然典型的是,在整个圆周上形成为沿着周向呈锯齿状连续延伸的单一的之字形,但也可适当地包括下述情况等,即在周向上断续设置该之字形斜槽的情况、在周向上设置多个该之字形斜槽的情况、以及在周向并排设置多个在与轮的轴向交叉方向上延伸的斜槽的情况。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使介于内轮的外周面与外轮的内周面之间的充填物分布于整个周向以及轴向(宽度方向)。也就是说,可以将充填物均匀地配置于轮的整个圆周面上,故可实现传递能力的稳定性。-->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对提高打入工具耐久性有益的技术。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电式打钉机的整体构成的侧视图。图2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表示的是传动杆支承台被压紧到飞轮之前的传动杆待机状态。图3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表示的是将传动杆支承台压紧到飞轮上的辊的压紧状态。图4是表示传动杆按压机构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飞轮组件的正视图。图6是沿图5中B-B线的剖视图。图7是图6中的C部的放大图。图8是表示内轮的俯视图。图9是沿图8中D-D线的剖视图。图10是表示内轮的剖视图。图11是表示外轮的剖视图。符号说明:100…打钉机(打入工具);101…本体部;103…把手部;104…扳机;105…钉箱;105a…推板;107…电池盒;110…主体外壳;111…传动杆导套;111a…打入孔;113…驱动马达;115…驱动带轮;117…打钉机构;121…传动杆;123…传动杆支承台;127…接触臂;131…驱动机构;133…飞轮;135…内轮;135a…圆板部;135b…圆环部;135c…阶梯部;137…外轮;137a…圆环部;137b…外凸缘部;137c…切口;139…轴承;141…转轴;143…被动带轮;145…驱动带;147…卡环;149…环状板;151…充填物;153…斜槽(保持空间);155…橡胶环(弹性材料);161…按压机构;163…按压辊;165…电磁执行器;166…输-->出轴;167…压缩弹簧;169…托架;169a…连接孔;171…动作臂;173…连接轴;175…第1可动支轴;177…限制臂;179…第1固定支轴;181…第2可动支轴;183…压紧臂;185…第2固定支轴;191…复位机构;193…复位橡胶;195…卷轮;195a…卷轴;197…止动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打入工具,具有以直线运动来对打入材料进行打入作业的长尺状动作部件以及驱动上述动作部件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机构具有旋转的飞轮,上述飞轮具有同心状配置的内轮和外轮,上述外轮的内周面嵌合于上述内轮的外周面,上述动作部件与上述外轮的外周面直接地接触,由此将上述飞轮的旋转力传递于上述动作部件以使其进行直线运动,将上述内轮的外周面与上述外轮的内周面之间的摩擦力,设定为小于上述外轮的外周面与上述动作部件之间的摩擦力。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6-12-11 2006-3330361.一种打入工具,具有以直线运动来对打入材料进行打入作业的长尺状动作部件以及驱动上述动作部件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机构具有旋转的飞轮,上述飞轮具有同心状配置的内轮和外轮,上述外轮的内周面嵌合于上述内轮的外周面,上述动作部件与上述外轮的外周面直接地接触,由此将上述飞轮的旋转力传递于上述动作部件以使其进行直线运动,将上述内轮的外周面与上述外轮的内周面之间的摩擦力,设定为小于上述外轮的外周面与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桥雄志平林伸治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牧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